親愛的食物

親愛的食物

· 這是第3103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美食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溝通的運動」

——邁克爾·波倫

快到春節了,我們來聊聊美食吧。

過去的一年,各色暗黑料理會像明星一樣上熱搜、《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美食+”綜藝都要加入下飯的功能,再加上李子柒的爆紅,對普通人而言,美食的啟蒙運動從沒有像2019年那樣可觸可感。

我個人的食物啟蒙來自8年前,那時我在中東工作了一年多,因為要等待總部一個確認函,歸期比預計的晚了一個多月。5月的迪拜,白天室外最高溫度已近40攝氏度,儼然已是盛夏。

一個百無聊賴的傍晚,我點開了剛上線的《舌尖上的中國》,看著諾鄧井鹽揉醃製的火腿、湖北荷塘裡扯出的蓮藕,印象最深的是來自老家浙江竹林裡挖出的冬筍,好像所有的風霜雨雪都可以化在一碗冬筍湯裡,這時我才意識到,所謂思鄉,真的就是胃的思鄉,而所謂的治癒,也確實可以從胃開始。

過了8年,李子柒火了,因為她的田園,更因為她的美味。當她把這些不帶字幕、少有對話的美食視頻放到Youtube上,還引來800多萬老外吃貨的圍觀。

因為飯桌出了海,圍繞這位四川廚娘的話題,美食又一次跟“文化輸出”扯上了關係。

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其實這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不是嗎?從效果而論,如果“文化輸出”就是被其他文化的人接受並持續喜歡,那麼,看看李的訂閱數,裝進她口袋裡廣告分成,以及第三方機構的排名,就能知道一二

親愛的食物

| Youtube網紅數據平臺NoxInfluencer公佈的中國區網紅影響力排名

而在討論“算不算”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似乎越過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為什麼全世界有800多萬人願意花時間去圍觀李家的飯桌?為什麼經歷春夏秋冬收穫而來的食物不僅能打動好奇的舌尖,還可以安慰各式焦躁的神經?

親愛的食物

在Youtube兜售中式美食的網紅們

其實,向海外兜售中國話題的內容提供者(CP)成功的不多,但兜售中國美食成功的CP也不止李子柒。

Trevor James在微博的註冊賬號名為“吃貨老外TheFoodRanger”,他來自加拿大,在他的Vlog中,你可以看到他穿梭於重慶街巷,端著的碗裡裝著辣椒、花椒、泡椒以及醬油蒜汁兒,他一邊大口吃著重慶的小面、芝麻面、雞公面、郡肝面,一邊豎起大拇指,用帶著口音的中文向店老闆讚道:是香的,不是辣!

親愛的食物

| 吃貨老外2013年開始在Youtube上傳旅遊和街頭小吃的視頻,Youtube粉絲372萬

你還能見到他在開封街頭端著羊雙腸湯,大口吃肉的過程中,鏡頭還捕捉到他吃下動物內臟時好奇又匪夷所思的表情。

實際上,這些極辣又不常見的動物內臟,連同重慶、西安、開封,還有Trevor安家的成都,都是Trevor精心選擇的結果,因為他在Youtube的美食頻道“The Food Ranger”的目標人群是西方人,他選的這些地方都是外國遊客常常光顧但很難探求到的中國特色。

還有Ms Yeah,國內微博註冊賬號是“辦公室小野”,2019年在Youtube的訂閱數(809萬)和廣告分成都在李子柒之上。“辦公室小野”的主人公是25歲的周曉慧,吸粉法則是腦洞大開的吃法。

她的成名作是電熨斗烤肥牛,還有“飲水機煮火鍋”、用可樂罐做爆米花等。其中,“辦公室西瓜宴”“用爆米花機爆炒小龍蝦”的視頻觀看量突破1億,不少海外觀眾佩服小野的動手能力,也有人覺得看她的視頻很解壓。

親愛的食物

| 2019年9月小野用可樂罐煮爆米花的視頻引發兩位青少年模仿,導致一死一傷,引發爭議

在擁有3000萬個頻道的Youtube平臺,訂閱數是頻道實力的重要維度。100萬訂閱戶被認為是大咖的基準線,如此規模的頻道如今有16000個;而訂閱戶在十萬到一百萬之間,約有16萬個,雖然還未及咖位,但已經是具有變現能力的潛力股(年廣告分成約在五位數到六位數,以美元計)。

此外,還有與用戶交互、影響力等維度,中國美食CP擁有不可小覷的實力,“滇西小哥”(dianxi xiaoge,訂閱數371萬)實際上是“地道雲南妹子”,主打米線、油底肉等雲南特色菜餚;山藥視頻(shyo video,訂閱數126萬)主打人設是“武俠浪子”,圍繞野味和戶外;想吃主食?國內知名美食博主@日食記也有“流心蛋包飯”“麻辣拌餛飩”等創新飯。

這些中國美食CP的成功是美食內容征服各大視頻、圖文平臺的一個縮影。美食成為繼娛樂、遊戲之後,社交媒體最受歡迎的內容。不僅是Youtube,圖片網站Pinterest,專門的食物照片分享網站Foodporn.com

,均可以讓吃貨用一整天來觀摩食物圖片。

李子柒、“老外吃貨”(The Food Ranger)等Vlogger之所以成為外國吃貨的追捧對象,除了定位和製作本身,更與技術、社交媒體以及食物崇拜分不開。

親愛的食物

美食崇拜:我吃 故我在

是不是很驚訝?

美國8000萬千禧一代(

1982年-2004年出生),有一半是吃貨;千禧一代有收入之後,食物上的開銷高於衣服,比例差之高,超過歷代先輩。

這是美國青年作家伊芙·特洛(Eve Turow Paul)考察美國年輕人對食物偏愛的兩個發現,她將其稱為“好吃一代”(Generation Yum),並嘗試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親愛的食物

| 2014年美國年輕人吃吃喝喝的花銷超過衣服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千禧一代對美食的愛慕,直接的原因是技術。

互聯網時代,人們工作、看劇或者刷帖子,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各種屏幕前,除了視覺,我們的味覺、嗅覺等感官功能處於“擱置狀態”,這種“感官剝奪”,形成的壓制需要各種“熱啟動”,日常生活中,一個主要的啟動開關就是食物。

關注在線視頻用戶交互的學者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說,網絡文化讓很小的驚奇得以暴露,而食物正好是人們普遍好奇的日常小驚奇。

其次是社交媒體和個人標籤。

原本對食品行業來說,將食物拍得有食慾,是行業內的通用規則,只是到了社交媒體時代,那麼多年輕人手機拍下食物的視頻和照片並展示出來之後,食物就成了關乎品味和個性的表達。就像潮牌鞋店賣麥片、奶糖品牌做香水,突兀跨界的背後都是設計者創造力和個人品牌的表達。

千禧一代對於食物不止於製作或者體驗美味,他們還要了解食物的各種細節,然後關注它們、不斷欣賞以及不斷重複地敘述它們,在社交媒體的規則之下,食物也變得易於分享、傳播和複製,這些都賦予食物本身更大的價值和生命。

親愛的食物

食物正義: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安東尼·伯爾頓(Anthony Bourdain)被認為是西方現代美食文化的始作俑者。

親愛的食物

| 安東尼·博爾頓 1956年6月25日-2018年7月8日

2000年,他憑藉暢銷書《廚房機密檔案》(2000年)一夕成名。書中,這位來自紐約法式餐廳的主廚以背叛職業的決心揭秘後廚潛規則:他告誡人們不要在週末點魚(因為魚是上週四定的)、也不要點全熟的牛肉(全熟往往可以掩蓋差品級牛肉)。

之後,伯爾頓轉戰電視,自創美食欄目《毫無保留》(No reservation),探索全球不知名的餐館和菜品,推杯換盞間,探討“食物正義”,即每一種食物都是合理的存在。

那時他就意識到人們之所以對廚藝痴迷,背後的動力就是思鄉。“當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湧入城市,他們在不大的房子裡也許就放不下一張飯桌”,即便容得下一張飯桌,也不時常開火,所以你才會時時想起祖母的味道,這種情況不單在美國,也在中國,在泰國或是肯尼亞。

在伯爾頓眼裡,烹飪不僅是烹製食物,還是人們心理和情感交流方式,它更像一場回憶往昔的真人秀,比如,你見慣了中東以刀劍槍炮定強弱的舊事新聞,伯爾頓卻把一張飯桌支在了巴勒斯坦、沙特、利比亞的沙漠和山間,邊吃邊談中,你看到一些腥風血雨原來也有日常、親密的一面。

秉持可以說任何話、吃任何食物的伯爾頓堅信,食物交流裡隱藏著理解與共情。你要理解冰島人為什麼喜歡吃腐敗的鯊魚內臟,中國人為什麼會吃臭豆腐,如果你拒絕了對方遞過來的食物,也就錯失了理解的可能性。

食物的交流是一場理解與和平的交流。

親愛的食物

食物裡的智慧

有一天,看Ms Yeah視頻的時候,在評論區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其中一個網友說:“我特別想跟你交朋友,去你辦公室工作,但是我太小了,才8歲。”

下面跟帖:

親愛的食物

| 辦公室小野評論區截圖

看這些美食博主的評論區,你常常會看到一個賬號下面特有的暗語,就像網劇裡的彈幕,有些梗只有一起看劇的人才懂。

伊芙·特洛在《好吃一代》中指出,“當我們手頭的錢沒法結婚、沒辦法買房甚至沒辦法支付房租,我們總得花在一些東西上。”恩格爾式的貧窮,不僅美國吃貨,相信其他國家吃貨也會心有靈犀。

技術和社交媒體背景下的美食狂熱,有時候很難從國家層面去界定,它不像好萊塢、NBA這些娛樂和體育產業背後帶著明顯國家印記,這股潮流還有明顯的代際印記。

這裡面是年輕人和技術的關係,你生活多大的份額是屬於數字空間,有多少時間在屏幕前度過;你找不到工作、沒時間約會、睡覺也睡不好,也不知道下一頓吃什麼,你對生活有多大程度的掌控:也是年輕人和自然的關係,追求品質的年輕人享受有機的美味時,是否影響了環境本身?

食物中沒有偏見,你沒辦法說,哪些食物是好的,哪些食物是壞的;食物也是與人、與自然真切的溝通方式。

如此智慧,每一頓飯菜,怎可辜負。

親愛的食物
  • 資料來源:

1.Why Are Millennials So Obsessed With Food?

2.Kitchen Confidential (Anthony Bourdain)

3.A Plant’s-eye view(Michael Pollan)

4.How Millennials Will Shape Food In 2017

5.Sorted Food, a Cooking Channel, Is a YouTube Hit

3.格十三:兒子拯救了我的恩格爾式貧窮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親愛的食物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