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調查疫情期間垃圾分類:沒志願者,三分之二小區拿到優秀

疫情期間,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如何?

4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今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雖然受到疫情衝擊,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上海市民也展現了良好的素養。

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徐志平介紹,從跟蹤調查20餘個居住區的情況來看,疫情防控期間,在志願者隊伍撤離的情況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區仍能保持優秀的自覺分類投放水平,另外三分之一的居住區能保持在良好的分類投放水平。

同時,因受疫情影響,溼垃圾和可回收物分類成效方面絕對量有所下降,但與預期分類率相比,仍超越了預期要求或基本與預期保持平衡。3月份,全市幹垃圾處置量為11693噸/日;溼垃圾(含居住區、菜場、單位餐廚垃圾)分出量為7394噸/日;可回收物分出量為3342噸/日。

2020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將在2019年良好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社會宣傳動員,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圍繞鞏固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實效、著力完善全程分類體系、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做好生活分類推進工作。

其中,在攻堅突破重點難點問題方面,將推動基層開展創新,藉助技術手段,優化源頭投放環境,強化源頭分類質量監管。

比如,採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誤時投放點管理、破袋投放引導等難題,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操作規程;推進垃圾投放點加裝智能監控設備、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等方式對源頭分類行為進行監管,尤其是對誤時投放點分類投放行為加強監管並及時反饋,做好誤時投放點垃圾分類實效日常管理。

改善生活垃圾投放環境方面,上海將在具備條件的居住區推廣“白菜拉拉袋”等小發明小創新,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堅持條管塊督相結合,有效提升高校、醫院、交通樞紐、公共場所分類實效。突破產業、政策、地域限制,拓寬資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

“我們今年大的方向,是‘科技+管理’,希望改變以人海(志願者)戰術為主的管理模式。”徐志平表示,已經有不少小區在探索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加裝監控裝備、用讀卡方式開箱等。“不只是誤時投放點,也包括定時定點投放點,我們都希望能夠做到‘科技+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