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秋季,騰訊視頻推出了國內首檔律政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
節目向大眾展示了八名懷抱著律師夢想的法學院學生,離開校園,步入職場,為期一個月熱血殘酷又勵志的律所實習生活。節目邀請了何炅、周震南、郭京飛、藍盈瑩、 “非典型職場女性” papi姜逸磊以及行業律師嶽屾山加盟作為offer加油團,來觀察推理他們在實習期間的表現。
在最新的一期節目中,四位帶教律師中的唯一一位女律師徐靈菱,帶著8位實習生中的3位女生梅禎、郭旭和鄧冰瑩,開啟了悠閒的下午茶時間。在閒談中,話題不自覺的就來到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上。
實習生中唯一,一位已經結婚的實習生梅楨就說:“我現在也在糾結,關於生小孩的這個問題,因為結婚,大家理所應當,特別是長輩會說,你就應該生小孩。但是如果在剛步入職場的時候,就會明顯的吃虧很多。”
這確實是所有女性在職場中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現在二胎時代來臨,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變成所有職場女性不能迴避的問題。
作為一個母親,孕育生命,本來是大自然賦予女性一個美好的天職,但在現代社會中,這卻成為女性想要實現自己事業理想,不可逾越的障礙。
大部分女性在面試時,都會被問及是否有男朋友、對未來的婚育打算等與崗位無直接關係的問題。在男女生能力沒有太大的差別的情況下,他們會優先選擇男性。
顯而易見,用人單位基於女性婚後將面臨生育等問題,會增加企業用人成本的考慮,面試時很大程度上發生就業性別歧視。即使是錄用女性,也有可能在合同中加入關於婚育的“隱形條約”。
據《中國職場性別歧視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分別有4.1%和3.4%的受訪女性示她們在入職時曾被迫簽署類似“禁婚”或“禁孕”條款的勞動合同。
而對於在職女性而言,懷孕有可能造成女性職業生涯的中斷,通過有關調研發現,有超過 80%的京津冀地區已婚育女性明確表示自己面臨過“生育-職業”困境,有29.3%的女性表示自己曾因生育而遭到調崗、降薪、甚至解聘。在職女性中認為生育行為並未影響過個人職業發展的比例僅為9.5%。
節目中加油團的討論中,何老師的一段話很戳人心窩。何老師的同事謝娜,恰好在不久之前剛剛生了孩子。在她離開《快樂大本營》備孕時,快樂家族對她說:”如果她因為要當媽媽,要離開我們一段時間,反正快樂家族一定會有她的位置。”
這句話在當時溫暖了很多的職場女性。本來,在職場中,女性就被認為核心競爭力是弱於男性,而因為生孩子要離開工作崗位,就很容易被洗牌,再也難以復出工作。
藍盈瑩就提到:“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娜娜姐一樣,快樂家族可以這麼去包容她。”
在這裡她不自覺地用了“包容”這個詞,大家乍一聽一定也不會反對。而實際上,包容的本義是指:寬容大度,是對犯錯的人的理解。但是她是去生孩子啊,又不是犯了一個錯,為什麼要叫包容呢?
大家不會反對的原因在於,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也認為女性離開工作崗位,孕育生命,就是需要被包容的。
但仔細想想孕育生命真的是女性一方的事情嗎?不是的,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培養需要的是來自父母雙方共同的呵護。那麼,為什麼大家在潛意識裡還是認為女性就應該相夫教子,承擔維繫家庭婚姻的主要責任;而事業對於女性而言只是錦上添花,卻不是應有之義。
女性的職場困境的根本來源,還在於社會大眾話語對於女性的期待仍舊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之上。儘管近年來,顯性層面的審美、情感和政治因素對女性話語權表現出友好的傾向。但在隱性層面的變動微乎其微,力量之上的男性權利結構依舊穩固。
僅從政治層面爭取女性權利仍是不夠的,真正需要轉變的亞文化中對於女性形象的反轉。
女性一定要結婚嗎?
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意味著我主張或者鼓動女性不要結婚,以此來反抗封建殘餘中婚姻對於女性的束縛,而是想和大家探討,大部分人認為:“女性一定要結婚的”的原因。
18歲之前,父母總是很反對早戀的,在自己女兒戀愛問題上,一直是嚴防死守的態度。稍稍看到我和男孩子有過密的來往,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想法,總要過問一番,將所有戀愛的種子扼殺在搖籃裡。
可一過20歲,戀愛,結婚就成了我和母親日常會聊起的話題。相比之前的禁止態度,現在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鼓勵我去談戀愛。
或許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自己隱隱有些獨身主義的念頭。生活的忙碌把所有美好的悸動都掐碎在生活的瑣屑中,大多是時候覺得自己一個人過也挺好。
一日被老媽唸的有些煩躁,脫口而出就是一句:
“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呢?自己一個人不也挺好。”
“怎麼可以不結婚呢?”
我追問:“為什麼?”
“女孩子嫁人,理所應當嗎。哪有什麼為什麼?不然以後你自己生活多辛苦啊。還是得要有個人,相互依靠的。”
雖然我並不是獨生子女,家裡有個弟弟,與我相差11歲。但是家裡父母的觀念還是開放的,並不重男輕女,也沒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他們仍舊堅持女孩就應該結婚嫁人,相夫教子。
仔細想來,在父母眼裡,女孩子要結婚理由在於:理所當然。如果沒有結婚,就像是老話說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似乎女性一生的成敗都系在來未來婚姻和子女的身上,而不是自己。
即使事業再成功的女性,如果沒有婚姻,在他人的眼光裡終究是被可憐非議的對象。很簡單的一個對比:30歲,事業成功的女性和男性,大家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男性,是黃金單身漢,女性,卻是大齡剩女。
為什麼女性不選擇婚姻就是被剩下的呢?這樣的觀念下,女性好像成為了婚姻市場上被挑選的商品,只有被選中和被剩下的區別。
而我想說,不,不是這樣的。如果單從人的概念上來看,男性和女性雖然在婚姻、家庭中的區別,只在於生理上限制造成的功能區別。但是對於婚姻的責任與義務都沒有不同。
所以,女性選擇婚姻的原因應該和男性選擇婚姻的原因相同,不是理所當然就應該結婚,而是遇見“心頭好”,願意想伴餘生。
關於《82年生的金智英》的思考
最近《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韓國上映,儘管在上映前,本篇就受到韓國極端右翼勢力的反對,但是一經上映,票房依舊勢不可擋。
令人奇怪的是,《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韓網上呈現出的兩極分化。以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為例,電影目前有4.5萬左右的韓國網友打分,評分6.68分。這其中,女性網友給出的平均分是9.5分,而男性網友給出的平均分是2.84分。為什麼兩者之間的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女主人公,叫金智英。這是一個在韓國十分普通的名字,她出生在首爾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小時候,家裡最受寵的永遠是弟弟。中學時,放學途中被男同學尾隨跟蹤後,還會受到爸爸諸如“幹嘛要去這麼遠的補習班?”“為什麼穿這麼短的裙子”這一類的指責。
即使大學畢業,工作之後,仍舊要給男性端茶送水,被排斥在核心業務之外。結婚後,為了孩子還是辭職。成為全職媽媽後的金智英,失去了工作和興趣,終日忙碌在家務活動和照顧孩子。生活的重壓和社會對於付出女性的非議,最終“瘋了”,那個隱忍的女子,當她再被種種對女性的偏見攻擊時,她就會變成周圍的人,比如自己的媽媽,來安慰自己。
金智英大約是韓國每一個女性的縮影,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千千萬萬無數個“金智英”。這部電影結識了韓國女性的生存困境,也揭露了男性的卑劣傷疤,這大概是低分的來源。
這部電影同名小說的作者趙南竹,在接受採訪時,說起自己寫作這本書的起因是,2015年,社會上出現的諸如“媽蟲”的說法,“媽蟲”一詞用於辱罵全職太太,指責她們像寄生蟲一樣靠著丈夫生活。母親,這樣神聖的使命,何至於背上被辱罵的色彩?
其實相對於大部分韓國女性而言,金智英還是過著較好的生活的。她沒有經濟上的困難,她的丈夫十分體貼她,願意幫她承擔家務。但是在這種語境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大部分人心中,承擔家務,是女性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韓國從朝鮮時期開始,開始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開始奉行男尊女卑的父權制話語體系。這樣制度遺留下的思想觀念一直延續至今,造成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
近期來,引起廣泛關注的韓國女藝人因為抑鬱症自殺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樣觀念下,女性受辱現象所導致的。儘管她們是受人前光鮮亮麗的偶像明星,在光芒的背後,依舊承受著男性的欺壓。
韓國是世界上首個進入“零時代”的國家,女性生育指數不斷下降。女性不婚不育成為普遍現象,這是大部分女性的選擇,但從側面反應的正是女性不願結婚甚至不敢結婚生子的事實。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檔綜藝節目中papi醬和焦俊豔關於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的討論。對於獨立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和父母。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對於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都應該是自己。而傳統觀念中,女性一旦結婚就應該生子,而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就成為了女性個人的責任。這使得很多女性失去追求自我的權利和能力。
不要讓女性為了實現自我,而無奈選擇放棄婚姻和孩子。
男女平權的途徑:女性自立和兩性和諧
女性自立
費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現代人生活在幻覺中,他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實際上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別人期望他想要的東西。要使大家接受接受這個真理,就必須認識到,弄清楚一個人真正想要什麼並不像多數人想的那麼容易,而是人必須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
生活在一個刻板印象嚴重和社會期望定性的女性,一定要時刻警惕,“溫柔、乖巧、結婚生子、相夫教子”都是社會對一個“好女人”的期望,但這不一定是你自己想要的。我們選擇婚姻,應該是出於對自己內心的尊重,而不是社會的期待。
在這個問題上,《令人心動的offer》中徐靈菱律師說的很對,女孩子一定要做到人格獨立,財務自由,精神自由。你最自己給到的安全感,和家人給你的安全感其實是兩種感覺。在三十歲,甚至是三十五歲之前,不斷地去嘗試。因為其實你到更好的你,那個過程,是可以無限想象的。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遠古時期,因為男女的體力之間的差異,我們進入父系時代。在經濟價值上取得優勢,才能夠真正使得男女平權實現。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到來。體力主導的社會正在向智力取得主要優勢的社會形態轉變,男性體力不在佔優,女性能夠通過智力、知識對信息進行生產和分配,獲得與男性相同的生產地位。
這返照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女性自立。不要被“大家都這樣”的社會聲音所麻痺,而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學習,改變,成長,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兩性和諧
在如今的社會現實中,雖是父權話語,但這並不意味著男性就生活的快活。
把“相夫教子”的傳統觀念捆綁在女性身上的同時,這個社會也把“賺錢養家”壓在了男性的身上。如果一個家庭中,男性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會遭受比女性工作更多的謾罵。一個人承擔多個人的生活開支,也給男性帶來更多的生存壓力。
我想,上帝之所以創造男人和女人,是為了用男女之間差異碰撞出更多的精彩。而不是用差異,給雙方造成更多的困擾和隔閡。
性爭取權利的運動,更應該是爭取男女平等,尊重男女差異,實現兩性和諧發展,不僅能夠改善女性的生存狀況,也是對男性狀況的改善。
數據來源:
[1]丁嵐.從“直男”到“直男精神”再到“直男癌”——從文化標出性理論視角看性別權力的爭奪[J].視聽,2019(09):16-17.
[2]鄭彩玲,林佳蓮,陳鑾元,藍姍,黃碧宇.高校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1):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