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游登封“周公祠”

前年考入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做文博志愿者,始关注周公姬旦,一时对涉周公之遗迹、述周公之册籍、评周公之传说皆兴趣盎然,若入魔状。

河洛间,洛阳周公庙无庸置疑,为祭祀和纪念周公的首庙。然在洛阳东南,嵩山腹地的登封告城,建有观星台,观星台前,设有“周公祠”。欲穷其祠,曾约同道前往游学,终未成行。

暑期,驱车新郑机场,回途与战友约面嵩山,便有了游访“周公祠”之便。

遽游登封“周公祠”

(内围墙北面)

导航中搜索“登封周公祠”,便会跳出“观星台-周公祠”。观星台北,为天中大道,大道南侧有一面红墙矗立,一排女贞相衬,灰瓦覆头,但树小墙新,似为“新贵”。墙中段开一简易门,关闭,下车问一清洁师傅:“师傅,这里不是周公祠吗?怎么进呀?”,师傅抹把汗水,看了看我,缓缓地说:“啊,这里是没(mu)影台,周公庙在里面,这是后门,大门在南边,老远了,你是来耍的吧,这门也能进,我开开,你进来吧。”言语中地方味很浓,但同居河洛,俗俚相承,尚不难懂。

师傅开了门,我问:“师傅,刚才您说什么‘没影台’、‘周公庙’,把我弄懵了,这里不是‘周公祠’和‘测影台’吗?”清洁师傅笑了笑说:“俺家世代都在庙旁住,前几年园区扩建,俺们搬走了。你看,南边的内墙里便是周公庙,你可以从这条环路,饶到前面去,大门在南边。”说着,师傅又锁上门,扫地去了。我欲问又止,喊了声:“谢谢啊,师傅。”

师傅指处的内院,应该是周公祠吧。依然是红墙灰瓦,绿树掩映,较外围墙浑厚方正,顺着园内残石路前行,芳草萋萋,树木苍翠,炎阳下,无一游人。

遽游登封“周公祠”

沿园内环线至正南,与一南北路正交,立于此,南北转望,或为轴线,直而长,石条横铺,隙有小草,数棵松柏两边分立,南或为园区大门,北不远处有一照壁,照壁后,祠庙深深,松柏森森,应为周公祠。

遽游登封“周公祠”

(南向)

遽游登封“周公祠”

(北向)

沿阶而上,转观照壁,为硬山式屋顶的壁形建筑,东西宽有8米余,厚半米余,下有基座,壁南白灰罩面,壁北为青砖砌垒,白灰勾缝,外涂红色,居中处嵌有石匾一方,匾心题刻“千古中传”四字,刻于“清乾隆戊辰年孟春”。

遽游登封“周公祠”

照壁后,便为山门,山门面阔三间,净深两间,出有前廊,硬山式建筑,左侧廊柱上挂一木质竖匾“中国天文博物院”。门上无“观星台”或“周公祠”匾额,心生茫惑。

遽游登封“周公祠”

进入内院,沿中轴线前行,穿过仪门,不远处的围栏内,即为“周公测影台”,下为覆斗形石台座,上竖四棱石柱表,柱端覆屋顶形石帽,均以青石为质。据文字介绍,石台座高1.95米,底边长为1.90米左右,上边长0.85米左右,因长年风蚀,四边长度均不相同;方柱形石表同帽共高1.965米,根部有榫植入石座卯口中。石表南竖刻“周公观景(影)台”字样,蚀损严重,用色漆填描,仍不易辨认;石座南刻一幅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据载,周公为实现周武王遗愿,复营洛邑,以土堆、木杆为器,用土圭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测得此地为“天心地胆”所在,便有“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之政论,在伊洛汭川修建洛邑,是谓西周东都。

至唐玄宗,太史监南宫悦仿周公旧制,建此石制测影台。逢夏至正午,表影不显,投影皆无,当地人习惯称为“无影台”,至此方解清洁师傅“无影台”之语意。

遽游登封“周公祠”

右行,为天文仪器展示场地,置有数十种日昝、仰仪、正方案等天文监测仪器,精巧异常,尽显古人观天测地之智慧。科技性太强,避而不述。

遽游登封“周公祠”

向北,中轴线处,有一座砖台,被施工条布围栏,不得全貌。旁有介绍碑文,此台便是“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依新创高表规制而建,通体青砖,整座观星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回旋踏道簇拥的覆斗形台体,台基底边长16米,台基顶边长8米余,高近10米,顶部北有两小间观测室,余以矮墙为栏;一部分由出自台体北部凹槽之下、由南向北、用30方石板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长近32米。此观星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郭守敬曾在此观测推算,于公元1280年,实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回归年长度,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仅差26秒,神奇,震撼。

遽游登封“周公祠”

再向北行,轴线尽头处,有一殿宇,硬山式建筑,三间宽,前有卷棚,上悬匾额“帝尧殿”。

遽游登封“周公祠”

从东边回转,目视处,仍未见“周公祠”。问一游客,游客指向观星台南、测影台北,夹在中间的一座小殿,我纳闷,刚才在测影台时,仅看到一棚殿,是没有匾额标识的。复回棚殿前,进入,见棚殿北有一殿宇,门窗关闭;至门前,方见门上有“周公祠”匾额,匾前有棚殿的檩条相挡,不走近真不知其为“周公祠”。门虚掩,试推之,身后传来呵斥声:“喂,把门关了,庙里不能进的。”一隙间,观祠内概貌,周公塑像居中端坐,侧无陪祀,前无香案,四壁白墙。我应答:“好,好,我关了。”关门前,没忘,拍下了周公塑像。

遽游登封“周公祠”

细看“周公祠”, 前为卷棚殿,后为正殿,皆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两殿间留有半米余间隙,可透光排水。建成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01年),原匾为“周公测景祠”,为纪念周公以土圭法测影、探求地中这一有重大历史及科技意义的事件而建。旁有祭文,录几句以慰尊周之情:“天生原圣,道隆德备,制礼作乐,经天纬地。维兹土中,测景有台。辩方正位,继往开来。”

遽游登封“周公祠”

天热时紧,旁有石井台两座,残碑十余通,苍松古柏数棵,偏院老房数间,不敢详观。

遽游登封“周公祠”遽游登封“周公祠”

出天文博物院,沿轴线向南约200米,出“观星台”南门,站于广场上回望,门阶下,东卧一巨石,书“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观星台-2010.8.1”;西立一巨石,书一硕大的“中”字。

遽游登封“周公祠”遽游登封“周公祠”

午间有隙,详观周公塑像,细数周公冕冠,冕旒数为十二条,而洛阳周公庙礼乐堂内周公冕冠之冕旒数为十一条,不得解意;冕旒“十一条”也罢,“十二条”也罢,或如“周公祠”也罢,“周公庙”也罢,任人说罢。

敬周公,我们其实是敬洛阳。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东京赋》中有赋扬周公测影之言:“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

遽游登封“周公祠”

仓猝为“遽”,行玩为“游”。天气热,时间紧,匆行周公祠,得之甚少,是谓“遽游”。

今暑退秋澄,天朗气清,做此游记。若能小飨同仁,幸甚!

遽游登封“周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