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周作人是個謎一樣的人物。

早年他思想激進,提倡“思想革命”和“人的文學”;中年後,思想卻漸趨消沉,追求閒適,以寫“草木蟲魚”自娛;後來又“落水”附逆,淪為漢奸。這是謎。

他曾與魯迅兄弟怡怡,後來卻失和反目,老死不相往來。這又是個謎。

中國歷史上不乏軟弱的文人,文人篤行的是溫柔敦厚的史書禮教。盛世之中,他們可以花團錦簇地活著,有恃無恐地製造出普天祥和之氛。春風得意之輩將所學“貨賣帝王家”,成了“大隱隱於朝”的御用文人,置身富貴;命途多舛之輩感嘆最多的是時不我予,懷才不遇,只落得個徜徉山林、嘯歌抒忿的自傷下場。

然而在大限來時,亂世之中,不論得意文人或失意書生,大多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變節投誠,寫下大量亡國詩。

比如宋元之交的趙孟頫,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為蒐羅人才,召見了趙孟頫等人。

乍見之下,忽必烈就驚呼趙孟頫為“神仙中人”,馬上任命他為自己的近身秘書。從此趙孟頫官運亨通,到了晚年,已經是“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在他位極人臣之時,其實也廣為人所指責,他作為南宋遺民而出仕元朝,丟盡了讀書人的氣節;一些人更是“薄其人遂薄其書”,索性連他的作品都看不上了。

有清一代,變節投誠的文人似乎就更多了一些。

康熙為收買漢族文人之心,還特地開了博學鴻詞科,籠絡知識分子。而寫下“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譴責吳三桂的吳梅村,選擇了沉默,接受了清朝的官職。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人們無法忘記的一個人是周作人。周作人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受爭議的人,他墮落成漢奸的原因也是很複雜的,其中不能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據說使魯迅周作人兄弟決裂的也是這個女人,魯迅認為她“揮金如土”,挑撥兄弟關係,最終使兄弟反目。這真和辜鴻銘筆下賢淑的日本女人形象不太一致。

在周作人家庭內部,始終是羽太信子當家作主,她左右周作人的意志。而周作人本身目光也頗為短淺,認為日本的武器士氣都強於中國,中國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受了妻子影響,他也開始害怕艱苦生活,貪圖享受。

這樣就讓漢奸有了可乘之機,周作人的個人氣節最終被擊碎,整個人陷入嚴重的個人主義利益中。喜歡他談“烏篷船”、談“苦雨”、談“聲音很特別的蛤蟆”,可是如果知道他這些文章是在苦難的抗日戰爭時期所寫,對國事這樣的漠不關心,總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舊時文人變節,雖改朝換代,但華夏子孫的血脈還是緊緊相連的。而周作人的變節,卻是把自己完全賣給了異族日本人,不管他自己有何難言之隱,這本身就是無比的傷痛與恥辱!

說“變節向來是文人”也未必,只是如今看來,在歷史中徘徊猶豫、無奈掙扎過卻又不得不臣服於現實的,終究是文人多一些。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他們那時午夜夢迴,捫心自問,會流下怎樣的淚。

而周作人的後半生呢?

周作人是1945年12月因漢奸罪被逮捕入獄的。

1949年1月,南京解放前夕,暫由李宗仁任代總統的國民黨政府決定疏散監獄在押人員,有期徒刑的犯人可以擔保釋放。周作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重新獲得了自由。

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走出了老虎橋監獄,第二天,即由尤炳圻父子陪同,乘火車去上海。那時北平已被解放,南京、上海仍控制在國民黨手中,京滬之間不能通車,他一時無法回家。尤炳圻曾留學日本,在抗戰期間,他與周作人一樣,未能保持氣節。僥倖的是,戰後的尤炳圻並未被當作為漢奸對待。周作人被關進老虎橋監獄後,尤炳圻曾經給他很多的接濟和幫助。這次尤氏父子找到周作人,是想把他接到上海自己的家中。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據周作人後來回憶,他們進了車站,看見有一列火車停在那裡,就擁了過去。車上早已擠滿了逃難的人,周作人是被尤氏父子從窗戶拉進去的。上車之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座位,安頓周作人坐下,尤氏父子只能站著。已經65歲的周作人這一回真切地體驗到了“逃難”的痛苦滋味。

第二天趕到尤炳圻家,天已經快黑了。那天正是陰曆戊子年的除夕,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陸續響起。從這一天起,周作人成為尤家的食客,白吃白住,直到同年8月15日回到北平。

在上海待的這半年時間,周作人當時真實的心緒怎樣?他自己沒有明說。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詩作中窺知一二。1949年3月19日,周作人為友人作題花鳥畫詩四首,分別是《月季花白頭翁》、《牡丹雞》、《野菊雞》、《木蘭芙蓉鳥》。

詩雖是詠物,但是言為心聲。那種迷惘、惆悵、思歸和無奈的心境一目瞭然。

從1949年4月起,周作人重新開始寫日記,恢復了正常生活狀態。為了能多掙點錢餬口,周作人陸續從事一些寫作和翻譯工作。

1949年7月4日,周作人給中央領導人周恩來寫了一封五六千字的長信。周作人在信中,一開始談的是自己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共產主義的認識和支持,實際上是在表明他擁護黨、擁護共產主義的態度。接下來,周作人則談到了問題的重點,即自己那個怎麼繞也繞不過去的“過去”。他介紹了自己那段就任偽職的不光彩的經歷,並辯解是迫不得已才擔任偽職的。而且,他對於日本方面,也並非真心實意的附逆,而是敷衍塞責,等等。

周作人委託自己的學生把這封信送給董必武,請他轉交。據有關人士回憶,毛澤東曾看過這封信,看完之後說:“文化漢奸嘛,又沒有殺人放火,現在懂古希臘文的人不多了,養起來,讓他做翻譯工作,以後出版。”周作人後來的命運似乎就由毛澤東的這番話決定了。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1949年8月12日,周作人終於結束了他寄居上海的生活,歸心似箭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8月14日,周作人一行抵達北平。因為不瞭解八道灣的情況,不敢貿然回家,所以他暫時住在太僕寺街尤宅。

兩個月後的10月18日,周作人在兒子周豐一陪同下,回到他離別三年多的八道灣家中。經歷了抗戰勝利後的被捕、坐牢、逃難之後的周作人,終於又可以安坐在自己的家中了。

回到熟悉的環境,周作人又恢復了往常的生活方式。開始重新翻譯英國作家勞斯的《希臘的神與英雄與人》。此書在老虎橋監獄時早已譯出,後交正中書局印行。沒想到書還沒有印,譯稿卻毀於一場大火中,10月27日,《希臘的神與英雄與人》再次翻譯完成,改名為《希臘的神與英雄》。

從1949年起,周作人作為“專政對象”的身份從來沒有改變過。1949年11月17日,即周作人回到八道灣的一個月後,北京市最高法院便傳他問話。11月28日,北京市最高法院又來人調查房產。

1951年2月,他又上書毛澤東,希望能重新處理自己在北平淪陷期間出任偽職一事,結果還是未能如願。他仍舊不準用周作人這個名字發文出書。1953年12月法院決定,自即日起褫奪他的政治權利。1958年4月25日,周作人向法院寄去申請書,要求恢復選舉權,最終被駁回。派出所還不斷要他寫自傳、寫材料、寫改造計劃,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從1955年1月起,為了養家餬口,周作人不得不勤奮譯書。在其後的10年時間裡,他共交人民文學出版社譯稿11部。1965年在翻譯完了路吉阿諾斯的《對話集》以後,他感覺自己的心願已了,精力也已消耗殆盡。於是4月26日,他重立遺囑:

餘今年已整80歲,死無遺恨,姑留一言,以為身後治事之指針爾。死後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隨便埋卻。人死聲銷跡滅最是理想。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願,識者當自知之。

1966年,“文革”開始了。在掃蕩一切牛鬼蛇神的風暴中,周作人立即被“橫掃”而揪出,備受折磨。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那天中午,老保姆為他端來熬好的玉米粥,他照例吃得乾乾淨淨。下午兩點多鐘,鄰居隔窗發現他趴在鋪板上一動不動,姿勢極不自然。家人被叫回來後,發現周作人已經渾身冰涼,沒有了氣息。

周作人就這樣結束了迷一樣的人生。

推薦:魯迅《朝花夕拾》


迷一樣的周作人:從激進青年到落水漢奸,晚年落寞而死

[作者]魯迅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代文學巨匠經典自傳性文集

品讀魯迅獨特的生命歷程和心靈風景

©內容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創作生涯中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則寫於廈門。這十篇散文,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他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脈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會風貌圖,是研究魯迅先生早期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資料。這些作品,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

©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翻譯等多個領域建樹頗豐,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主要作臨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期花夕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