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社論:全球合作 避免“大封鎖”陷入“大蕭條”

【僑報4月16日社論】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當前除中國外的世界主要“重災區”目前還沒有見到疫情拐點,均以“大封鎖”的模式來應對這場百年一遇的重大災難。從目前的情況看,全球經濟結束“暫停”狀態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仍需等待。

僑報社論:全球合作 避免“大封鎖”陷入“大蕭條”

2月17日,滿載著41車40英尺集裝箱的中歐班列,由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橫崗站發出駛往俄羅斯莫斯科和白俄羅斯明斯克。(圖片來源:中新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的預測稱,2020年全球增長率下降到-3%。這使“大封鎖”成為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期,比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糟糕得多。

在經濟發展層面,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令原本就充滿不確定的市場預期更顯悲觀。這場全球性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倖免。這場流行病危機造成的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計損失可能達到9萬億美元左右,大於日本和德國經濟之和。經濟增長依賴旅遊、旅行、酒店和娛樂等行業的國家,其經濟正受到尤其嚴重的干擾,甚至已經阻斷本土疫情的中國,上述行業也未能完全恢復。許多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已經實施了大規模、及時、有針對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而這些措施已成為家庭和企業的生命線。在整個疫情防控階段,應繼續提供這種支持,以儘量減少經濟嚴重衰退期間投資乏力和失業可能帶來的持久創傷。

疫情陰影下,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全球經濟如何避免大蕭條?成為度過疫情“高峰期”的美國各界關注的議題。

綜合研判,2020年世界經濟的衰退雖無可避免,並且困難程度將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當不會滑向1929年的“大蕭條”,不會嚴重到整個1930年代那樣長達數年的衰退。

首先,1929-1933年的“大蕭條”是資本主義的全面與深刻的經濟與制度性系統危機,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各國存在嚴重的貧富懸殊,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反剝削的社會階層矛盾尖銳對立,另一方面是一戰的非正義性質與其後“分贓不均”的結果奠定了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國家集團之間的矛盾同樣尖銳對立,深刻的矛盾使得經濟危機很快蔓延成為嚴重的社會危機,這一社會危機更加速了經濟危機。

這次疫情的發展屬於“階段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類的利益協同度與國際分工絕非90年前可比。儘管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一直存在,在這次危機中,面對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各國的危機應對中都可以尋求到最大的利益公約數,便於一致行動。

其次,1930年代的科技水平、各國間的物質與財富積累儲備不足,應對危機的財力、物力以及技術手段與當今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公共治理能力上也無可比性。當時普遍性的社會保障與救濟制度尚未建立,經濟衝擊立即轉化為生存危機,引發社會動盪,給人類造成了慘痛教訓。

而此次新冠疫情的衝擊所造成的經濟社會衝擊,發生在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基本健全,即時性的防疫物資生產與技術手段的豐盈,使得危機處理能力足以應對危機擴大與蔓延。只要國際合作持續加強,迅速調整政策,釋放流動性、寬鬆貨幣、減稅等措施,對市場主體進行及時救助,在疫情過後,及時重啟經濟,或可彌補“大封鎖”期間的經濟下滑。

最後,中國有望對全球經濟穩定與復甦貢獻更大的力量。此次疫情期間顯現出國際力量的此消彼長的對比態勢,中國在阻斷本土疫情後,積極發揮大國角色,目前已全面復工復產,為飽受疫情打擊的全球產業鏈注入動力與活力,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望為疫情後的世界經濟復甦貢獻更大力量。

當然,如果像不少專家所預言的那樣,美中矛盾繼續擴大,經濟全面“脫鉤”風險不斷加大,會加速全球經濟衰退的步伐。不過歷史總是充滿意外,美中兩國“脫鉤”的概率幾近於零,更是大多數國家不願看到的情形。我們看到,總統特朗普正在保護美國人的健康和重啟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做出兩難選擇,根據特朗普4月15日的白宮新冠疫情簡報會上做出的最新研判,新冠肺炎新增發病數據顯示,美國已經度過了“高峰期”。於是重啟經濟成為首選項。

如果暫時不考慮疫情帶來的國家間關係的長期影響,我們會看到一場嚴重衰退。但因為時代不同經濟形態不同,1930年代的大蕭條大概率不會重來。

相反,只要各國各界積極合作,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全球合作,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便可以將新冠疫情影響降到最小,避免陷入大蕭條,早日令世界經濟重燃復甦希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