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来源于《得到》上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栏目,我在007写作社群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这本书。因为以前读过经典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1》,对国人写的心理学书籍没当回事,快速读了几节之后,发现内容相当不错。推荐一读。

全书分为五章,分别讲行为改变、思维进化、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出人生瓶颈、绘制人生地图。

第一章 开启行为的改变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书的第2节就讲改变,读到这一节的时候正好是2020年的第一天,又是一个制定新年计划的好日子,立下一些flag,但到了年底,好像很多事情并没有发生改变,每年就这样不断循环。

新年都想改变自己,但新年计划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们的躯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骑象人的比喻非常形象,情感就像一头大象,理智就像骑象人。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并不断强化它。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的。如果只是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新年目标一般都很抽象、有点遥远,书里把它称为"期待的好处",而现实的经验则是具体的,发生在当下的,能直接感受到的。

比如读完一本书,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全神贯注的阅读,而能否在读书前玩10分钟的游戏呢?

读完书确实有收获,但发生在几天之后,根据书的内容、难度、个人经历、兴趣等,有什么收获还不一定,对自己能够有多少影响也不好说。而玩10分钟游戏,发生在当下,兴奋又刺激。

感性的我会劝说理性的我,先玩10分钟呗,多大点事。但10分钟的沉迷,通常会连玩1小时不撒手。之后久久不能从游戏中出来,而时间马上要到半夜12点,读书则太不刺激,明天再说吧。

Action:

解决办法就是创造新经验,最近参加21天玉米读书会,600元契约金,打卡1天拿回30元,21天全勤还可瓜分别人的违约金。

让自己不拖延地完成一天的玉米读书打卡的办法:

  • 想想今天要挣30元,相当于两顿工作餐,口水要流下来
  • 泡好一大杯红茶或咖啡
  • 打开电脑
  • 布置一个舒服的环境,坐下
  • 拿到书,打开它,翻到上一次的位置,想一下,先读7页,告诉自己并不难
  • 打开有道云笔记,阅读书上的7行字,原封不动地录入7行字
  • 好了,剩下的交给理智的我吧,进入状态之后,一般能够完成这一篇笔记
  • 最后一步,提交到微信读书打卡群


心理免疫X光片

心理舒适区不是指熟悉的环境,也不是指心理很舒适,而是指人应对环境的固有的方式。

内心想改变,但旧经验的力量是强大的,让我们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以获得某种控制感。

给自己做一次心理免疫的X光片,四个步骤:

  • 写下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 找出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 这些行为有哪些潜在的好处?
  • 这些行为背后,内心有哪些重大假设?


Action:

给自己做一次心理免疫的X光片,马上就做。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想主动与上级领导或其他平级领导间进行沟通,获得公司的人员、设备或资金方面的一些资源倾斜,让自己负责的项目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2)找出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平常里不敢打电话与领导沟通,当面沟通时也匆匆2分钟说完,集体开会时也不愿意发言,上级领导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当前项目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细节内容。


3)找出这些行为有哪些潜在的好处

避免了沟通过程的尴尬,不谈问题,当然不会被领导拒绝。


4)这些行为背后,内心有哪些重大假设?

在处理工作事务的同时,也会给自己的生活上带来一些好处,怕被领导知道。

如果自己的某个建议被领导拒绝,会有点尴尬,不好意思。


把这些内容写下来的过程,好像也发现了解决办法。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即使被领导拒绝也损失不了什么,可以提前把想汇报的事情列出一个提纲,或者专门约领导一段正式的时间,用PPT汇报清楚。内心的真实想法直接说出来,做真实的自己,将来项目开展得会更顺利。


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

找到内心限制自己做出改变的重大假设,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一周五天,可以在周一、三、五保持原样,周二、四改变一下。验证一下,自己的新行为真的会引发那些想像吗?

改变的时候要运用小步子原理,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上。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迈不出第一步,是由于内心有一种重大的假设,运用小步子原理,改变一点点,看看内心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吗?

Action:

不敢于上级领导面对面沟通,需要做出改变,把要表达的内容逐字整理出来,然后表达出来,不会有什么最坏的结果发生。


培养环境场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场"是什么?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快乐分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消费型快乐是消费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表面的感官刺激和生物性需要,比如打游戏、刷抖音等,消费型快乐之后伴随着空虚感。而创造型快乐是创造自己的产品,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的"场"的力量就越强大。

Action:

既然知道读书有很多好处,就要在自己的家里打造一个读书的"场",培养这个场的力量,让其它的娱乐与这个场彻底无关。当你进入到这个场的时候,就会拿起书,放松,享受,不自觉地读起来,写上几笔。

尝试在自己的家里打造一个读书的"场":

  • 最近正在看的书整齐地放在一起
  • 自己喜欢的方格本、荧光笔和签字笔放随手可及的地方
  • 旁边有一个放咖啡或茶的地方
  • 一个舒服的沙发,可以让整个身子躺进去
  • 一盏阅读灯,不亮也不暗
  • 不让视线能够看到手机、平板和电脑这些干扰源,把它们放在远远的地方,彻底地静音


情感触动

每次面临改变,我们都会自动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是上进的正义的自我,一个是堕落的邪恶的自我。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感到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由此产生。

而焦虑和内疚并不能推动大象做出改变。越是自责,就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从而破罐子破摔。

用爱来推动大象做出改变。


Action:

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内心在遇到一件事时,会分裂出两个自我。

比如,拖延症,明明知道不好,自责和内疚,但就是拖延,迟迟不动手。

如何用爱来驱动自己的改变呢?

迟迟不愿动手一件事,内心有畏难情绪,比如领导交待的一项任务,自己一点思路也没有,不愿踏出第一步。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时间来比较充裕,说服自己先做5分钟,面对一个问题,从最容易的部分,从自己第一眼就想到的细节入手,把思路写下来。

第一步做出之后,经常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可怕,总可以写出某个方案,虽然方案并不完美,但足可以交差。

面对困难,不是自责,而是用正义的我鼓励邪恶的我,将一次困难的任务看作一次挑战和提升的机会,自己在创造一件事物,这种快乐和提升是其它活动换不来的。听起来就是鸡汤,不知道是否管用。


第二序列改变

内容的改变,是第一序列改变,而应对方式的改变,则是第二序列改变。

"接纳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我,舍弃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森田疗法"是指,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而要把它当成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才是"接纳自我"的真谛。

放下自己的焦虑,不盲目追求改变。最后,还要想一想,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一直都在谈改变,但最后一节提醒读者,改变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真的需要改变吗?你的改变有效吗?单单改变一些内容,并不改变应对问题的方式,有时没有用,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别刻意去改变,可能自然发展就需要这个过程,去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能就没那么焦虑了。

尝试改变一段时间之后,反思一下,这种改变有效吗?问题有改善吗?还是加重了?去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慢一点,少做一点,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章 推动思维的进化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的作用,一能塑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二能引发行动。

有两种心智模式,一种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努力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世界,促进自己成长,不需要考虑虑别人的评价,完全是自主自发的。

另一种是防御型心智模式,回避可能的伤害,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不愿探索世界,不愿面对必要的难题,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同样一件事,可以朝积极一面思考,也可以想得非常悲观,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并且带来不同的行动。一件事,如果长期能够促进自己成长,就是值得去做的,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防御型思维的表现之一:僵固型思维

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比聪明更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因此,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比表扬孩子聪明更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

遇见别人的批评,不要理解为对自己的评价,而要看成对新技能提升的又一次机会,你不需向别人证明自己很聪明,有能力,时刻记着自己的目标是努力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

提升自己,不断成长,是自己不断追求的目标。世界经常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就是让我们有成长的机会。遇见不顺心的事,会发泄情绪,会沮丧,会难过,但就此停止,就在今天停止,生活还要继续,明天继续迎接新的挑战。


防御型思维的表现之二:应该思维

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让真实世界臣服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还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他人的应该思维,一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总看着孩子不听话、不顺眼,总觉得同事对自己不热情,都是应该思维。这个与内心的愿望有所不同,如果不能容忍现实与愿望不致,就是应该思维。真实的世界本来就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接受现实,不能奢望现实一定会迁就自己的美好愿望。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是对自我的暴政。想追求上进本身没有错,但强加自己身上,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应该读书,应该健身,可能让自己陷于更多的自责。

看看真正努力的人是如何做的?他们心中往往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并不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把注意力放到做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的副产品。

找回自己的感觉,做出自己的选择。


Action:

分析一下自己有哪些应该思维:

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对他人的应该思维,感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如果孩子不那样做,心里就不高兴。

对自己也存在应该思维,认为不应该虚度时光,当自己晚上刷剧、看手机、打游戏,把时间挥霍光的时候,内心又不断地自责。

自己要做的事,不是努力,而是想达成的目标上,再把目标细化成非常小,非常容易达到的小步骤上,关注于做事上,别管努力不努力这种表象,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防御型思维的表现之三: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是指看问题太绝对化,总说再做什么都没用了,也称为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

人类擅长在一些事件之后总结规律,遇到挫折和伤害时也会把这个防御范围扩大化,得到"再如何努力也都没用了"这种绝对化的结论。

三种倾向:

  • 永久化(永远都不行)
  • 普遍化(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作对)
  • 人格化(都是谁谁的错)


与防御型心智模式相反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三种方法:

1)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2)思考行动的控制的两分法

3)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这里作者拿河水的流动做类比,画了一张图。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如何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的动力?还得有一个目标,看清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如果是内心热爱的,想要实现的东西,就有创造它的强烈的欲望。


控制的两分法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想做的事情一大堆,分清楚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的。然后把注意力聚焦在能够控制的那部分。


近的思维

近的思维,就是与现实接触,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

掌握近的思维的三个原则:

  • 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认真地观察细节,而不是笼统地评价
  •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 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当焦虑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现在能做什么?
  • 我愿意做吗?


第三章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之中

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而不是我们的个性。

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决定了他的行为。爱人之间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一般朋友之间,要好的朋友之间,说话方式会完全不同,回答某些问题的方式也不会一样。在这些不同人的面前,会展现不同的自我。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关系中的角色

角色影响我们的行为。人生如戏,有时我们扮演一个角色时间太长,入戏太深,就把这个角色当成唯一的自我。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1)在回答对方的一个问题之前,想想相互之间的角色,对方把我们放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角色和位置?

2)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有点别扭,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位置和角色有问题?

3)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言语上要求她,而要像我们期望她的样子那样对她。当然,前提是这个人一定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Action: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起,我们的回答都可以不一样。针对不同的角色,没必要知无不言,有些话可以不说。

一个陌生的人咨询一个加密资产投资问题,不能给出直接的答案,一方面不熟悉他的背景,会错误的指导。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角色定位不需要这样。

而一个经常见面的朋友,就需要给出更多的建议,还要带有更详细的解释。


关系的语言

人们在沟通时很少说关系,只会说各种事情。人们会本能的回避关系的表达,而通过沟通一些表面的内容来进行隐晦的表达,如果不能理解这种关系的语言,就会造成误解的加深。

在讨论问题时,要学会"听"和"说",而不是只是简单地讨论一些字面的意思。沉默、转移话题等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直面这些关系,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Action:

以后交流的时候,还要认真听一听语言背后的意思。


关系的互补

三种典型的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在家庭或生活中,一个变得特别能干,而一个人变得特别不能干。

系统通过把某一个人变成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角色错乱。系统中某个人承担了另一个人本该承担的角色。


Action:

以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媳妇在家里太能干,结果孩子在家务方面什么也不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时,给孩子说,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我会帮助你,平常的时候让她自己去处理。


都是你的错

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个人又都构成彼此的结果。关系中的双方就以"循环因果"的方式相互加强,并成为这种互动关系中的受害者。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担自己在关系中该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会怎样。通常情况下,当自己改变后,对方也会有所调整。


Action:

有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关系中的我们互为因果关系,不断循环加强,最后成为了如今的样子。从自身出发,别试图改变别人,做自己能做的。


都是我的错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警惕好心突破了边界,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是一种互补关系,关系的一方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另一方会变得越来越抑郁。虽然关系的两方都不舒服,但常常无法改变。


Action:

帮助别人也是有边界的,尽了自己的善心,剩下的事情就看别人的造化了,太强求反而伤害了双方。


关系纠缠

关系纠缠经常发生身边很近的人身上。这种纠缠一开始都是对对方有好感和很高的期待而开始的,慢慢的,这种期待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而对方总不能满足要求。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靠得太近,变成了互相伤害。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都是不愿承认对方与我们有所不同,也不愿就此放手。

forgive,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Action:

对孩子要求太多,对爱人要求太多,当这些期待无法满足时,就会变成互相伤害。需要从自身入手,承认双方的不同。


如何变得更成熟

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他人阶段和独立阶段。

到达独立阶段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还能够理解他人,同时尊重自己。

一个独立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同时他知道,别人帮不帮他,是别人的课题。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资格。

别人没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遇到一段关系需要处理时,抛开身份、责任和义务,自由地做出选择,是不得不做?还是自发的呢?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瓶颈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创伤后成长

挫折和礼物是相约而来的,如果没有挫折,我们就不会发展出适应这种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成人世界有三个隐秘的天真的假设:

  • 世界是友善的
  • 世界是公平的
  • 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遇到挫折与创伤,去经历它,去面对它,去治愈它,这个过程者是重要的。


故事:赋予经历意义

面对挫折,可以有两种故事,一种是挽救式的,结局是正能量的,一种是污染式的故事,以悲惨的结局收尾。

我个人比较相信自证预言,内心相信什么故事,故事就真的会向那个方向发展。

编写故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旅程。没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借着走这些路修炼自己。


第五章 绘制人生的地图

读书践行笔记《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自我发展的两个大的阶段,人生的前半段是收集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另一个是分发阶段,更多地去关心他人。

青春期

15岁~25岁之间,身份认同阶段,这个时候活得非常自我,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成长起来的一个显著标志:对自己负责,学会容纳矛盾。


成年早期

25岁~35岁之间,建立亲密关系,职业认同。

职业的三个层次:生计、事业、使命。

职业认同的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满足感。


中年期

35岁~60岁之间,害怕衰老,因为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点点消失。

不在乎别人的评价,遵循自己的内心。

关心下一代,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新的可能性。

渡过中年危机:

一是家庭中的繁衍感,奉献式的爱,而不是占有式的爱。

二是家庭外的繁衍感,创造性的工作、传承、回报社会的使命感。


老年期

60岁之后,对人生的整合。

回顾人生,找出一种意义来源。

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这样思考:

设想自己正躺在床上,是那位垂垂老矣的老者,会做出如何的决定?

我做出的主要改变

1)制定了2020年度目标

2)培养读书的环境场

3)积极、大胆地尝试与领导进行沟通

4)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剩下的交给上帝

5)有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出发,别试图改变别人,做自己能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