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 經受住了“高考公平”的檢驗

八月,河南的天氣還是很熱。雖然已經立秋了,是假立秋。比天氣更熱的,是“高考答題卡調包”事件,在開水鍋裡煮的熱氣騰騰了一週,如今,終於靴子落地:8月11日晚,河南省紀委監察委員公佈了引起網絡熱議的“高考調包案”的調查結果:不存在人為調包試卷和答題卡,也不存在他人模仿筆跡作答。敲黑板!注意,這次結論、公佈的主體是河南省紀委監察委員會,規格很高。結論是在一系列實證過程後作出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最終的真相來了,網絡的反應是,應該追究舉報的家長、學生的責任,因為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行政資源,還對河南形象產生了損傷。我倒覺得,相較於浪費一定的社會行政公用資源,但讓公眾明白了高考過程是“公平公正透明”的,公眾對高考、對社會的公信力信用度提高,價值更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幾個考生、幾個家長,為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出了貢獻。河南的高考,經受住了最嚴苛的“高考公平”程序測試,這是“高考公平”的另一場社會“高考”,河南“滿分”。必須為省紀委監察委、教育行政部門點贊,對家長、考生的質疑,認真對待,不敷衍,勇於擔當,用科學實證,得出科學結論。把每一個疑點極盡可能的回應和事實還原,彷彿八月的一場雨,既洗刷了委屈,又止住了熱氣騰騰的質疑,讓社會公信力回到正軌。這是當前社會最需要的,也是最稀缺的。筆者還注意到,省紀委監察委的通報飽含“人情味”,比如沒有逼幾個考生承認答題卡考號塗改是自己所為,幾個考生說了謊話等。僅僅從技術角度,做出“科學說明”。雖然考生可能已經到了18歲,成人了,這是“00後”的第一屆高考,“00後”的孩子成長在考試中,考試壓力大,這次又是一次全社會壓力。孩子還年輕,前面的路還長,他們的錯誤,社會應該原諒。誰年輕時不犯錯誤呢,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社會不應對他們苛責,不要在壓力之上再加一根稻草。讓公眾信任高考、信任社會“公平公正正義陽光透明”,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這個成本,值得付。覆盤這件事,家長和公眾最大的質疑是,答題卡有塗改。公眾的判斷是基於自己的經歷,現在技術升級,高考程序設計“武裝到了牙齒”。我的孩子上高中,我看了他平時測驗的答題卡,條形碼有名字、考號,監考老師根據准考證一一核對,調包是不能的。至於手寫的考生姓名、座號、考號,都不重要,是輔助信息。電腦掃描閱卷,機讀條形碼信息,就是考生唯一信息。你要說,電腦也是人操作的,那你修改程序吧,隨意更換條碼信息,你有那本事嗎。簡單說,除了考生自己,沒有人去改手寫的考號、座號,毫無意義。至於考生為何自己塗改,不合常理,不合邏輯。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屬於社會學範疇。電視系列連續劇《神探狄仁傑》有一句經典臺詞: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往往卻是最合乎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