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蒲莊•蒲松齡

文/秦治洲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冒雨乘車到蒲家莊。老城牆作的門,怎麼也得個幾百年。

這個世界,歷經風雨洗禮和時間考驗留下的往往都是好東西,文物、古董如此,文章、思想亦是如此。

石板路。石板橋。土牆。石磨。這些東西放在大城市可能顯得突兀,但放在蒲家莊卻怎麼放都自然又貼切。村西那戶人家,要穿過東院大片花帶、綠樹西折才能進入家門的。“柳泉酒家”、“柳泉酒”、“蒲松齡故居”、“狐仙園”……蒲家人是能夠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他們理所當然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坦然自豪的在蒲松齡身上大做文章。當然“辛十四娘”、“荷花三娘子”亦不例外。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松齡故居門口一棵老槐樹。據說三百年了。我這人,一見老槐樹就激動。且不論三公顯赫,亦不言家中臺風倒槐,我是見槐總有“懷”的。在國槐最根深的地方——山西太原流行著這麼一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民謠從太原流出,流向了大江南北,祖先後代。幾個世紀以來,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

那時蒲家莊的老槐樹下,一對老伴兒正話著家常。老大爺扇著蒲扇,老大娘納著鞋底。兩位老人早已見慣了外來的川流不息。在這裡,名是生產力;文化是生產關係。

視野10米內的村中空地,有碑鼎立。五十多年前,陳毅、粟裕兩位驍將統率的華東野戰軍在此休整,萬民擁軍,軍奏凱歌,代代蒲家人引以為豪。隔壁的蒲大叔、大媽天天活在幸福中。家中吃飯的地方陳毅元帥曾經運籌帷幄,睡覺的地方粟裕將軍曾經決策千里。

蒲松齡故居就在那棵老槐樹的掩映和那座英雄碑刻的凝視下安靜在落座在幾間普通宅院中,不顯山不露水,庇佑完成了一代文學大師的心願。故居管理員對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大學生,給予了相當的尊重。門票相當優惠。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故居幽靜古樸。座北朝南。前後四進,西有側院。院內月門花牆,錯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青藤倚壁攀援,竹林院中挺直,瓜棚豆架遮蔭小徑,角角落落有狐站狸立。竹榴交界處的松齡坐像,捻鬚睥睨,神氣若定。

詩曰:目視白雲盡,坐看榴葉長。時有花香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巷路,深竹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北院正房三間,為蒲松齡的誕生處和其書房“聊齋”。室內陳列著他七十四歲時的畫像,兩旁是郭沫若先生手書的楹聯——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室內陳端硯一方、睡床一張、手爐一個、堂匾一掛,靈壁石、三星石、蛙鳴石各各一塊,椅幾架櫥,還有木影爐。南院平房兩間,舊稱“磊軒”,以長子蒲箸字命之。西院系陳列室,家譜、手跡、著述、外文譯本一應俱全。

就這樣,一位大師走過了他清貧、坎坷的一生,卻留給後人永不貶值的財富和永不褪色的光輝。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少年的蒲松齡自幼體弱多病,但聰明過人,“經史皆過目能了”。十九歲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名震鄉里。那個時候呵,一個縣差騎著毛驢顛著碎步,一路疾走。縣差之後,一個府差騎著黃牛,不停地鞭打著,連蹦帶跳地尾追縣差。府差之後,還有一個道差,騎一匹紅馬,雙腿連夾,一路狂奔。驢顛,牛走,馬奔,滾滾煙塵沖天鋪地地報喜。

蒲松齡自幼胸懷大志,他說:儒家經世濟民,釋家普渡眾生,道家獨善其身,都是正道……學生仕途之想,一為蒼生百姓,二為先父遺願,三為妻子兒女。不料難遂人願,七次考舉名落孫山。杜文和在《聊齋先生》中書:

主考大笑:“這人才學出眾,文章蓋世,但本老爺這一關他

就過不去。”“因為他沒有銀子打點?”(青樓女問——筆者注)主考:“這是其一。其二,此人的文章,或如片雲出岫,或如不繫之舟,放浪形骸,孤峰突兀。眯上眼睛遠看,是一片青森森的竹林,再一細看,節節如骨,葉葉如刀,凌厲奪人,本老爺一看,就感到心驚、肉跳、膽寒。”“那傢伙自恃才高,蔑視權貴,又性情耿介。這樣的人就是提攜他當了官也要惹禍。懷高才而偽裝糊塗,見權貴而連連稱是,去稜角而左右逢源,見仇家而面帶微笑。奉敬上為真諦,視百姓如螻蟻,明刀入鞘,暗箭上弦……這一套,他會嗎?一個窮秀才,還是回家就鹹菜喝粥最好。”

第五次被人試前下瀉藥,第六次闈中越幅,第八次二場抱病,不獲終試。

蒲松齡生性樸厚,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嫉惡如仇,同情民瘼。三十一歲時,因鄉試受挫,生活所迫,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幕僚、設帳生活。在作幕期間,他親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紳的貪殘以及人民的苦難。故把現實所激起的憂憤,傾注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之中。同鄉王漁洋惺惺相惜,閱聊齋後題: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好友高珩語:“世情、民情、風情、兄弟情、父母情、男女情、狐鬼情,刻畫如絲,絲絲入扣,非大手筆不能為之。”唐夢賚評:“此書一出,我華夏浩瀚之典籍又添一件重寶,我中華文明之史冊又出一件盛事,我數千年諸子百家之中再出一子,又起一家,我唐詩宋詞元曲之後,又崛起一座古怪小說之峰巔。”善聞燒文的瞎子聞得煙味,先是眉開眼笑,後是盲目連眨,瞎眼裡流下了眼淚:這是杜甫,老辣厚重。那是李白,風流倜儻。這是放翁,字字有淚。那是柳永,句句傳情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為了紀念蒲松齡,後人專門為其建立了佔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的聊齋園。涵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大塊。狐仙園內建築錯落有致,小巧美觀,共笑亭、留仙橋、柳拉碑、奇幻門、聚仙峰、臥狐、獨眼狐相映成趣。石隱園內遠心亭、同春堂、遲月亭、九迴廊、文梓樹、蔓松橋、霞飴軒、石景、假山、怪石、花草相合有志。放眼聊齋園,但見起造的玉帶河卵石似玉,修理的二殿宇遠映故堂;一方柳泉澡雪俗世;滿園大樹柳綠松青。樹前列石狐石馬,冢後靠鬱林青丘。東有來龍應風水,南風吹送野花香,石牌樓引狐仙東聚,內有碑銘,字文俱佳;南有泉池金盆水,水響音清,心旌神搖。遙看滿園疊翠,雲影徘徊,遠殿含煙,草木匝密,真是天然入畫,景緻非常。另有一千四百隻狐狸觀狐園內待君而來,實實貼心之至。

此情此景,睹物思人。斯人已逝,我心悲慼。先生若在,膝談心志,藤聽仙狐,該有多好啊。

【本文選自秦治洲、康健主編的《行走的文學與思考的文士》一書,詩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歡迎關注

—校園文學—

九歌

行走的文學·走進名士——《蒲莊•蒲松齡》

以筆為戈,以憶為名

我們在等你

編輯 | 王瑜 劉家圓

版式 | 劉悅 李澤昆

審核 | 康健 秦治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