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同為功業上彪炳千秋的“千古一帝”,同為在抗擊外族侵略上戰功卓著的彪悍君主,同為靠造反起家把上一任皇帝拉下馬的狠角色,為何一個千秋流芳、一個譭譽參半?

唐太宗李世明與明成祖朱棣均是以政變起家,馬上得天下的強者,但是二位的歷史聲譽確有著不一樣的距離。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軍事能力最強的王者,在隋朝末年群雄逐鹿之時創立了不朽的功勳,隨後在帝國隱痛玄武門之殤中篡得天下。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明成祖朱棣開創永樂盛世,平蒙古諸部,遷都北平,下西洋、通運河、修永樂大典,可以說是文韜武略無不出色。但相似的“工作經歷”,相近的“工作業績”,可兩張“簡歷”,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其實看兩位帝王在選人用人的為君之道上就高下立判。

一、“天可汗”李世民用人海納百川、吞吐天下

偉大的政治家必須要有偉大胸懷和理想。想要實現偉大的理想,必須躬身克己、海納百川。將內部最重要的政治資源——人才擰成一股勁,形成合力破萬勢。這首先就需要虛心納諫,以人為鏡、時刻反省自身。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鏡子——“魏徵”。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之太子府臣,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惜魏徵之才留為己用。魏徵此人剛正不阿、一心奉公,說白了眼睛裡不揉沙子。李世民也是強勢君主,可為了籠絡人才,在魏徵面前也只能委屈自己眼睛裡揉揉沙子了,可這一揉就揉了幾十年。

我們來舉個例子:貞觀三年春,天下初定,西域諸國想要入朝納貢,李世民覺得這正是彰顯貞觀盛世之好事,遂想大搞歡迎儀式。但這事魏徵極力反對,奮勇進言。魏徵大意是說:“國家紛爭多年,剛剛戰亂承平,這個時候應該修養聲息,少在這些迎來送往的事情上浪費資源,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才是正道。”意思說白了其實很簡單就是:“領導,這個時候最好少嘚瑟!”,很是讓李世民下不來臺。

如此直白的回懟,皇帝不鬧不怒嗎?不是,是因為帝王的修為不允許李世民太過於惱怒。“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李世民正是這樣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正是如此的用人之道,才能讓貞觀成為真正的盛世,才能讓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千古第一帝”。

再例如,隨著貞觀盛世成鼎足之勢,朝野群臣希望皇帝舉行封禪大典,這對一位帝王來說也是載入史冊、弘揚功業的大好事。魏徵又站出來反對,李世民對此反問三連擊:“難道是我的功績不夠嗎?還是仁慈和德行的修為不夠?還是天下現在不太平?為什麼就不能封禪!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魏徵就一句話:“都夠,但不完美!”。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放棄封禪大典。

李世民是及其好面子的人,卻能適可而止,及時剎住了封禪頌德的念頭,充分說明他對直臣、能臣、真臣的看重。

縱觀貞觀一朝魏徵勸諫數百次,素有“唐朝第一小鋼炮”之美譽。

比如:有一次魏徵得知西域進貢給李世民一隻雀鷹,馬上取天下的皇上對事物愛不釋手,天天把玩。魏徵唯恐皇帝玩物喪志開荒廢朝事之風,便專門趁李世民玩鳥的時候來彙報工作,李世民聽聞魏徵來了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拖延時間不走,說起來沒完沒了,李世民不敢動只能耐著性子聽他講完。結果魏徵走了,鳥也被捂死了。這就是貞觀年間著名的“鳥命”事件。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從此以後後世就有了“李世民怕魏徵”一說。

但隋末逐鹿縱橫、鐵騎勇奪天下,平突厥、定西域的“天可汗”李世民會怕自己朝臣嗎?顯然不是,這種“怕”才是帝王的心胸格局。用人之道就應該是海納百川,躬身從諫如流、方能任人唯賢。

就是這種“怕”造就了日出東方的貞觀盛世,造就了萬邦來朝的天可汗美譽,也奠定了華夏鼎立於世界舞臺正中央的堅實基礎。

二、明成祖朱棣為君嗜殺舊臣,生性多疑

格局這種東西深深的影響著一個人的品性和行為,格局有時候往往不是自己一個人天生的,與家庭背景、家族傳承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隴中望族出生,壘世三公九卿。明太祖朱元璋打小放牛、長大要飯、後來當和尚算是勉強混進“體制內”也是食不果腹,只能被迫造反。可以說老朱家的家風和老李家的相比來講還是略微促狹了一些,這對家族後人在為君用人上也是深有體現。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後就弒殺功臣,好不容易厚道兒子朱標繼承大統卻好景不長,隨即撒手人寰。建文帝生性懦弱卻也多疑,逐行削藩之策卻藩銷到了深諳兵法、英勇善戰的燕王朱棣身上。

即便這樣建文帝還對眾部將說:“絕不可傷害我叔叔,讓我永世揹負弒叔的罵名。”結果燕王在奪位內戰中次次衝鋒在前,望者披靡,終攥取大統於懷中。總結一句話——有證,就是好使!

可見戰場上的仁慈,是對自己多麼的殘忍!建文帝所發給朱棣的“免死金牌”,親自葬送了自己的皇帝命運。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同時燕王朱棣也是一名好演員,起兵初期準備不足,一邊拉攏舊部,秘密聯繫部隊,招募死士在王府後院打造軍械、訓練兵馬,密謀造反。一邊或於家披頭散髮、裝瘋賣傻,或於街上撒潑打滾、自殘自辱,據說為了讓建文帝派來考察的人相信他真的瘋了,還跳過糞堆。

燕王首席謀士姚廣孝來家中看望燕王,燕王還以瘋魔狀態示之,姚廣孝就一句話便令燕王恢復了正常,立刻、馬上起兵造反。這句話說白了就是:“領導,您要再這樣,我就陪你不玩了。”

可見能成大事者都是狠人。

就這樣一位狠人雖取得了帝位,但得位不正加之生性多疑就造成了殺之後快的用人之道。在靖難之變後就對建文朝舊臣進行了血腥的清洗。雖說是為了穩定超局的無奈之舉,但手段卻有些過於殘忍。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舉個典型的例子:鐵玄,建文朝的兵部尚書,靖難之變時剛勇不屈率舊部死守濟南,朱棣久攻不下,只能掘開黃河,引水灌入濟南城。此役之後,鐵玄被俘,面見朱棣時誓死不跪,罵聲不絕於耳。當時憤怒的燕王朱棣命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蒸煮之後塞入鐵玄口中,還問他是什麼滋味。鐵玄寧死不屈,厲聲道:“忠臣的肉好吃!”。

隨後朱棣命人將鐵玄凌遲致死,就這樣朱棣還不罷休,命人拿來一油鍋把鐵玄的屍骨扔入其中,當時有一名太監想讓油鍋中的鐵玄屍骨轉身,卻被油鍋裡噴濺出的熱油燙的哇哇大叫,鐵玄的骨架始終都挺立著,可見其氣節。

鐵玄如此之忠直之人,如能耐心籠絡,悉心安撫,必將成為當朝肱骨之臣。但是朱棣卻為了面子,當眾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將之屠戮,這就是朱棣與李世民的根本性不同。

再例如:建文朝禮部尚書陳迪,靖難之變後朱棣讓其歸順,其公大義凜然,斷然拒絕。並呵斥朱棣背叛祖先、欺負小輩、謀權篡位,實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憤怒的燕王將陳迪與其六個兒子同時處以凌遲極刑,女眷發配司教坊供人玩樂。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禍不及家人,誅殺陳迪和他所有的兒子,已經是斬草除根。可是朱棣為了立威,還要將其女眷家屬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可悲可嘆!

之後朱棣又多次懷疑建文帝尚在人間,命鄭和下西洋,順便尋覓其蹤影處之。可見永樂大帝手段之狠辣,為了大位,一切都做的出來。所以既使功業再高,如此用人之道,也依然會為後人詬病。

小結:

總體來講,兩位君主均是強者,文治武功無不卓越,一個開創了中國古代最輝煌燦爛文明之先河——貞觀,鍛造了萬世流芳的絲綢之路,奠定了中華古代盛世歷史的標杆。

一個明顯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路徑,打造了天子守國門的先例,其頑強兇悍的作風大大地削弱了蒙古蠻族對中原王朝的入侵,書寫了明王朝最為輝煌的盛世——永樂。

為什麼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彪炳史冊,而對朱棣卻沒有這麼高呢?

但其中一位在貞觀的晨鐘暮鼓之中,俯瞰華夏大地,遠眺西域諸國,天下平定、萬邦來朝,可以自豪的對故去的先帝說:“此生無愧於華夏”!

另一位在殘陽如血映照的宮牆之內卻彷彿到處都能看見先父偉岸的身影、先侄幽怨的眼神、耳邊迴盪著前朝舊臣厲聲的質問。金陵溫情不在、唯有遷都北平,歸去!歸去!天子守國門,一聲長長地嘆息湮滅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明史》《大唐興亡三百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