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男孩特別叛逆,讓他幹什麼他偏不聽,這是為什麼,我該怎麼教育?

愛溜溜的娜娜


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其《可怕的兩歲》裡寫道:“兩歲兒童是好奇心極強的生物,但凡是看到的東西,他們就像弄清楚它們是什麼?怎麼運作的?能做什麼?怎麼把它們拆開,把它們弄壞了會這麼樣?”

兩歲左右就迎來了一個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不單單是男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到了兩歲左右,就開始變得不那麼聽話,讓家長覺得似乎沒有以前好帶了,這是為什麼呢?

在育兒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可怕的兩歲”,從這個詞的字面我們就能夠感覺到兩歲左右的孩子是多麼的讓人覺得抓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弄清楚兩歲左右的孩子出現叛逆的原因。

1 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

0~1歲的孩子大多都以生理上的需求為引導,餓了要吃的,困了要睡覺。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慢慢的學會了說話,體驗到了語言的魅力,以前只有靠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現在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對撫養者提出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可以說不來對抗自己的媽媽。學會了行走,能跑能跳了,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願意讓大人再抱著了,他學會了用自己的兩條腿帶自己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依靠大人帶自己去一個自己可能不太想去的地方。手部肌肉的能力也已經增強,可能已經學會自己吃飯,或者想要嘗試著自己吃飯······這個時候如果大人不能滿足自己心裡所想的,就會經常聽到孩子說不,或者掙脫大人的懷抱,吃飯的時候不願意被喂著吃。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首先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是選擇讓爸爸給講故事孩子讓媽媽講,講一個故事還是講兩個故事我們就睡覺。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儘量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說自己學著吃飯。

2、兩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了一個秩序的敏感期

蒙臺梭利說過:“秩序是孩子一種生命的需要。”2歲孩子已經對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對物體的空間擺放、所屬權以及每日起居飲食等的時間有了自己的秩序感,如果一旦打亂了孩子心裡的秩序,孩子也會表現“叛逆”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強烈追求外在事物秩序的慾望,對物品擺放位置、動作發生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做出極端行為。

這個時候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進了電梯孩子一定要自己按電梯,如果電梯被其它人按了孩子就會哭鬧,甚至會要求走出電梯,自己再重新按一次才能罷休。在家裡也會因為某些物品沒有按照平常擺放的順序或者位置擺放而感到焦慮。


這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表現出不可理喻、執拗的行為。這往往是因為孩子內心的秩序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

這時家長要以身作則,遵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則與秩序,給孩子建立一個有序的環境,同時要尊重孩子的秩序感,不要讓孩子產生秩序錯亂,耐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3、孩子的生理發展能力沒有跟上大腦的心理發展能力

兩歲左右的孩子心智開始飛速的發展,但是他的一些語言及肢體能力的發展都沒有跟上自己心智的發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剛開始學習吃飯的孩子,他手裡拿著勺子去吃飯,但他手裡的勺子常常是歪的,舀了一勺子的飯可能喂到嘴裡就只有幾粒米了,又或者勺子會戳到鼻子或者下巴上。這就是因為他自己心裡清楚吃飯的這個過程,但手部肌肉的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缺並未達到,如果經常遇到失敗,可能就會覺得心情煩躁甚至發脾氣。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有更多的耐心,給孩子做一些示範,鼓勵孩子多做嘗試,依然是在安全的範圍內儘量允許孩子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孩子的各項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覺得兩歲的孩子可怕,難帶往往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去考慮,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如果能多瞭解產生這些現象背後的一些原因,就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了,也就對孩子能夠更從容一些。


甜甜餃


我是豔子,關於叛逆,這個詞,其實就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乖,而出現的叛逆,對於孩子來說他不是為了反抗誰,他只是想堅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大人肯定會有很多社會化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才會有孩子叛逆這一說。那麼家長可以通過孩子叛逆這個問題看到讓孩子也能讓家長成長進步的契機。

1、我姑娘兩歲時候,吃西瓜不會吐西瓜子,所以切好的三角形西瓜只吃尖,沒有籽的部分。我看到了覺得很生氣,這不就是浪費麼,以後養成這樣的習慣可怎麼得了,不能這麼慣孩子。阻止她的時候,婆婆說這麼吃就這麼吃吧,西瓜不甜不好吃。然後我開始把注意力放我自己身上,內觀我自己的情緒,我問我自己:是不是她這樣吃一次以後就一定會養成浪費的壞習慣?答案是好像不一定,我又問自己:這幾塊西瓜是不是很昂貴,我們承擔不了這個損失?答案也不是,大夏天的西瓜便宜的很。那麼她吃剩下的帶籽的西瓜是不是隻能扔掉?答案也不是,我跟奶奶都能吃,後來我發現,我的情緒特別大就在於我從小被要求不能浪費長大的,所以我也要用這個去時刻要求我的孩子,當我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我就放棄了阻止她的想法。因為覺得我從小沒人慣著我,而我姑娘我可以偶爾慣她一下,那麼她得到的幸福就比我多,作為媽媽也是很驕傲的一件事,所以如果無關安全,那麼別對孩子有太多的限制。

2.對於孩子來說,他的自我在時時刻刻發展,那麼2歲多到3歲左右是自我發展比較快速的階段,這個時候做為父母要更多的學會尊重孩子,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多去嘗試新鮮事物,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即便有些事情不能做,告訴他原因,他可能不一定理解這個原因,但他能接受到媽媽不讓我做這個是為我好,不是為我做主的感覺,他被尊重,自然會聽話,如果涉及危險,那麼就讓他先體驗。我姑娘不到一歲,我就抱著她炒菜,她對火和鍋都感興趣,我就把她的手放火旁邊,放鍋上邊,感受熱氣,知道什麼叫燙,讓她摸裝開水的杯子,她就知道以後不碰開水壺,拿針和剪子扎她一下,他就知道這些東西可能會傷了她,她不碰,所以其實想讓孩子聽話,早帶他多去體驗各種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發號施令。

所以其實不存在孩子叛逆,只是他更有能力想做更多的事,想有更多的嘗試了,只有接納孩子在發展,只有尊重生命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同時孩子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候也是可以促進自我成長的很好的機會,聰明的媽媽要好好把握啊,別太以自我為中心,別太以自己的對錯是非觀過多的要求孩子,不要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去定義孩子人生的無限可能



豔子的育兒觀


嗨,大家好,我是梅媽媽育兒有方。長期關注嬰幼兒早期教育。

兩歲男孩特別叛逆,讓他幹什麼都不聽。這是為什麼?該怎麼教育?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一個母親的無奈,同時也可以體會到一種煩躁。

大概在孩子2歲、2.5歲以後,就會出現第1個叛逆期。這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孩子成長了。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在嘴裡說“我的” “我不”。

在孩子前3年的生活中,是親情撫育的最重要階段,也是孩子和母親建立母嬰依戀關係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重視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育。給孩子足夠的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我發展需要。

在這個重要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叛逆”,這個叛逆其實是我們給孩子貼的標籤。我們不應該給孩子貼標籤,我們應該跟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詢問孩子的需求,儘可能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要求。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不同的是,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很多父母表現出來的是煩躁、焦慮、生氣、無奈,埋怨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不讓人省心,甚至通過忽視、強制、批評、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意圖打造一個如自己心目中的聽話的孩子。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應該充分的尊重孩子,可以按照孩子的意願滿足他,因為那是他自我成長的需要。孩子並不是非要跟父母對著幹,而是父母沒有理解他的需求。

讓他幹什麼他偏不聽!我們為什麼不能看看孩子到底要幹什麼呢?非要勉強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呢。

有的家長說一個勁的順著孩子就把他慣壞了。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自己對生命的發展需求。不是孩子非要給你對著幹,是孩子內在的生命動力,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需求!

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並且願意跟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那麼麻煩就少多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以充分的交流和引導,帶孩子就變得輕鬆多了。

我是梅媽媽育兒有方。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幫助到你,核心只有一條尊重孩子,看孩子到底想做什麼,並儘可能的滿足他。我這裡說的不是溺愛寵愛,是有原則的,給他愛給他尊重。

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科學育兒。歡迎朋友們關注我,給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