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今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

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張文宏的話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表示支持,有人卻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

抨擊張文宏的人表示,觀點1:牛奶是外國人的東西,中國人沒有喝奶製品的習慣;觀點2:有很多人乳糖不耐受,我們不適合喝牛奶。

那麼,在這裡我們就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小小研究一下。

一、對抨擊者觀點1的反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喝牛奶的歷史

從商代以前的古文字來看,早就有“乳”和“酪”的文字記載。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史記·匈奴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在漢代,人們就知道陝西一帶的黃牛奶的味道最好,其次是河南黃牛奶和山西黃牛奶。大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時期,人們就能加工許多奶製品。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載有許多奶製品,如“煎煉乳”(類似近代的濃縮奶);“熬幹奶”(粉碎後 類似近代的奶粉);“除去上浮物奶”(類似近代的脫脂奶);“醍醐”(類似近代的酸奶);“酥”或“酥油”(類似近代的奶油);“酪”或“奶酪”(類似近 代的牛奶“琪司”)等。

北魏的中國古代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第五卷裡還詳細介紹了乳牛飼養,擠牛奶以及製造各種乳酪產品的方法。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唐朝設有典牧署,是專管酥酪的部門,而且設有主酪74人。 由此可見,牛奶供應之大和製造乳產品的規模了。宋朝設有孳牧所,有奶牛多達650頭。最早記述我國古代奶粉的,是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他在遊記中曾描述過我國元代蒙古騎兵攜帶的一種食品奶粉。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對牛奶在養生保健功效方面的研究,中醫上也有記載。

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神農本草經集註》一書中,便系統論述了牛奶的性質和功能概念。之後一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把牛奶及其乳製品當作滋補的食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奶汁主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益氣、治瘦翠、悅皮膚、潤毛髮。”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二、對抨擊者觀點2的反駁——乳糖不耐受也能喝牛奶

  • 瞭解一下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受遺傳基因與種族影響,有50%左右的中國人身體中缺乏乳糖酶。乳糖酶的活性不夠,就消耗不了牛奶中的乳糖,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瀉。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雖然中國有幾千年喝牛奶的歷史,但是因為中原地區大部分為農耕經濟,相對來說喝牛奶屬於奢侈消費,長久以來,身體中就缺乏乳糖酶。

但是根據專家介紹,乳糖不耐受症並非“終身制”,乳酸酶也是可逆的,對於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來說,有幾種方法可以減輕症狀:

既然張文宏說多喝牛奶,來看看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吧

少量多次喝牛奶,每天少喝一點牛奶,並將一天的量分開喝,每次控制在50—100毫升之間,讓腸胃慢慢習慣後再逐漸增加牛奶的飲用量;其次可以少喝牛奶多喝酸奶,因為酸奶中的乳酸菌分解了鮮奶中的大部分乳糖,可以明顯減輕乳糖不耐受者的症狀。此外,酸奶中的乳酸還可以有效幫助提高鈣、磷、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率;

不要空腹喝奶,空腹喝牛奶不但會降低牛奶的吸收利用率,還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喝牛奶前先進食固體食物或配上主食,將牛奶放在一餐的最後食用;

可將牛奶配合穀物同吃,這時牛奶的乳糖濃度可以在特定環境中得到“稀釋”,提高乳糖吸收率。

張文宏最新回應

張文宏說,針對病毒的抗體藥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而他認為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光靠粥和鹹菜就麻煩了。此外,他還提醒大家,愛喝魚湯但也要把魚渣吃掉,因為都是蛋白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