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湖北省省會,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科教基地,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曆史,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那麼來到武漢,有哪些一定要打卡的地方,不然就像沒來過一樣~

東湖

東湖的黃昏時分,天氣漸涼,微風徐徐,晚霞盡染,有河流的地方真的很養人,武漢有長江、漢江貫穿,又有湖泊數十。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自古以來,東湖就是遊覽勝地,屈原在東湖“澤畔行吟”,楚莊王在東湖擊鼓督戰(清河橋古橋遺址);三國時期,劉備在東湖磨山設壇祭天;南宋詩人袁說友用“只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讚美東湖;李白在東湖湖畔放鷹題詩;毛澤東建國後先後視察東湖44次,在東湖接待了64個國家的94批外國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寫下“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後將比西湖強”的詩句;當代作家陳運和在其散文《長江,中國的腸;東湖,武漢的胃》中,誇獎“曾消化過多少歷史故事,也健壯了一座城市肌體”。

東湖可分為六大景區:

聽濤區

聽濤區東湖風景區的核心景區之一,位於東湖最大的湖泊郭鄭湖的西北岸,前身是民族資本家周蒼柏先生的私家花園——“海光農圃”,也是東湖風景區的第一個開放景區。主要景點有行吟閣、屈原紀念館、滄浪亭、長天樓、魯迅廣場、九女墩、湖光閣、楚風園和中國內陸最大的東湖疑海沙灘浴場等。該區是一狹長半島。

磨山區

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三面環水,六峰逶迤,既有優美如畫的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0多萬人次,是武漢市最靚麗的旅遊休閒勝地。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別緻的園中園和濃郁的楚風情是磨山景區的四大特色。充足的雨量與光照,使這裡各種觀賞樹種達250多種,共200餘萬株,在武漢有“綠色寶庫”之譽。

珞洪區

即武漢大學,掩映在山林之中。古樸典雅的校園建築錯錯落落散在櫻花、桂花等花木間,引來遊人無數。洪山也是林木蔥濃,古蹟甚多的好去處。 落雁區內有一鼓架山,相傳是戰國時楚莊王擊鼓督陣討伐鬥越椒的地方,在一次戰鬥中,鬥越椒向楚莊王猛射一箭,卻射在鼓架上。此山因此被稱為鼓架山。

白馬區

落雁區的北面是白馬風景區,區內有一白馬洲。相傳公元二〇八年赤壁之戰後,魯肅轉回夏口騎馬過洲,戰馬陷泥而死,魯肅含淚葬馬於洲,故此地稱為白馬洲。落雁區和磨山區的東面是吹笛山。據傳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楨被封在武昌時,曾在此地吹過笛子,此山因而得名吹笛山。

落雁區

位於東湖東段團湖水域的沿岸,南源九峰馬鞍山森林公園山谷,與磨山景區隔湖相望。擁有古樹名木及其後續資源30多株,是武漢市古樹名木資源最集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古樹名木群落。

吹笛區

馬鞍山森林公園擁有6個自然村灣散落園,最高馬鞍山海拔136米,有大小山峰17座,森林覆蓋率高達80%,相傳姜太公、楚莊王、趙子龍、朱元璋等歷史名人曾在這一帶留下足跡和美麗的傳說。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於1893年始建,是由中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前身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自強學堂,由原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而成,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不管是學生,還是已經踏上社會多少年,大學都是我們心中的一方淨土,純真美好的時光,都交付給了大學。

而多少“別人的大學”也在你的打卡清單裡?川美?廈大?北大?清華?還是雲大?

武大雖然以它的櫻花而著名,可是避開櫻花季,也就避開了人流,想要靜靜地感受這所大學的書香氛圍,現在來也正合適了。

知音號

《知音號》首開先河,將具備懷舊和現代風格的遊輪作為劇場,以遊輪表演和體驗為正劇,遊客登上一條最能體現20世紀30年代時代特色、可以容納1008人的大型主題觀光 遊輪,遊輪走到哪兒,船上的故事就與所到文化歷史景點有關,觀眾通過近身感受歷史文化,進一步瞭解 武漢作為長江沿岸重要的 歷史文化名城,其在歷史上的作用。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劇中故事取材於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大武漢,以知音文化為主題。在表演情境設計上,“知音號”的每一塊甲板和客艙空間,都發生過、發生著或即將發生觀眾不可預知的故事。長江、船、碼頭均是線索和背景,旅程中,觀眾與演員融為一體,共同探究劇情,體驗尋找、發現、相遇與團聚的全過程,最後凝聚成觸及觀眾心靈的真情實感。

這艘有點像泰坦尼克的輪船,正是知音號,停靠在長江邊,每天載著它的乘客,穿越回上世紀的“黃金時代”,彷彿遇見了《太平輪》。

遊客們自主地穿上唐裝抑或旗袍,這種全民大show的參與感,震撼到花叔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在船上參觀輪船的老式佈局,演員真實地還原著那時的場景,留聲機、交誼舞、格子地磚,可以像一個看官在旁觀賞,也能和朋友直接在舞池曼妙起舞。

看完大秀,上夾板看遊輪從長江大橋下穿梭而過,兩岸霓虹閃爍,在咖啡館吃一塊小蛋糕,船靠岸,就回到了我們的時代。

歸元禪寺

歸元寺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位於漢陽城內翠微路。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歸元寺之名取《楞嚴經》,方便有多門”之語意。佔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1922年建的新閣是歸元寺的一大寶藏,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貼及外國友人贈品。有兩件令人 驚歎的珍品:一是在長寬不過6寸的紙面寫著由5424個字組成的“佛”字。寫著全部《金剛經》和《心經》原文;二是血書《華嚴經》和《法華經》。歸元寺現任住持是隆印法師。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歸元寺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

山門之內是中院,中院有放生池。放生池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還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豔,松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這裡的翠微泉,泉水晶瑩澄澈,取之不竭,經有關部門檢測,泉水裡含多種營養成份,適合釀製各類飲料。翠微亭邊的牆壁上,鑲嵌著白光的《翠微泉》一詩。

寺內有藏經閣、羅漢堂等景點,古樹參天、花木繁茂,又被稱為“漢西一境”。廟宇不太適合拍照,尊崇佛道的寶寶可以自己來看吶!

戶部巷

戶部巷作為地名,歷史相當悠久,在明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裡有一幅地圖,上面清楚地標註著這條狹窄的小巷,由此看來,這條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的戶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雖小,名氣卻很響亮。此巷東臨負責管理戶籍錢糧、民事財政的藩署(直屬京城的戶部)而得名。 此巷古往今來,因地理原因(緊靠碼頭),舟車絡繹,人氣鼎沸。小巷人家勤勞巧作。匯江漢五糧、天下乾鮮精烹細調,以鮮、香、快、熱之漢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名聲鵲起,經久不衰。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戶部巷從前,司門口為中央布政使司衙門在武昌府的辦事處。布政司主管錢糧戶籍,民間稱為“戶部”。明清年間,戶部巷東為藩庫,是布政司存放錢糧的金庫和糧庫;戶部巷西為武昌府的糧庫所在地。戶部巷正好位於兩個庫房中間,因而得名。

戶部巷某商家招牌20世紀40年代,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因其品種多、味道美,享譽三鎮。解放初期,餐飲業進入合作化,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收編”,名聲漸漸沉寂。

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餬口,從而有了石婆婆熱乾麵、陳氏紅油牛肉麵等眾多名小吃。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交車輛的起點站、終點站,客運輪渡碼頭集中,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過早”的聚集地。1990年,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恢復傳統的製作方法和經營方式,重新在戶部巷安家。

蔡林記門口的銅像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從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來此“過早”,一條長不過150米、寬不過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顧,終年生意興隆。

2003年,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並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牆。

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現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說。

美食一覽

傳統小吃

炸餃子,酥餅麻花,油炸面窩,生煎包子,熱乾麵,酸辣米粉,米耙粑,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水餃、餛飩、糯米雞、散子、油墩、湯包、烤紅薯、糯米包油條、酥餃、酥餅、餈粑、剁饃、苕面窩、細粉、寬粉、湯麵、清酒、蛋酒、豆漿、雞冠餃、炒麵、炒粉、炒花飯、魚香肉絲、瓦罐雞湯等。

江城名小吃

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順香居燒梅,福慶和牛肉米粉,五芳齋湯圓,小桃園煨湯,老謙記牛肉豆絲,田啟恆糊湯粉,新農特色牛骨頭,民生全科湯圓,福慶和米粉,雅園湖南米粉,楚寶桂花赤豆湯,寶慶牛肉麵,一品香大包,老會賓五葉梅,精武路鴨脖子等。

漢味特色小吃

武漢熱乾麵、三鮮豆皮,武漢面窩、清蒸武昌魚、黃州燒梅、東坡餅、江陵八寶飯、雲夢魚面、橘頌餅,東坡餅,油香,發米粑,什錦豆腐腦,涼粉涼麵,炒良鄉栗子,衝糯米粉,炒白果(銀杏果),武漢豬肉乾、武漢香腸、武漢肉棗、豬油餑餑、麻烘糕、糯米藕粥、燉蓮子、酸白菜、沙市甜獨蒜頭九鼎醬香豬蹄等。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後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黃鶴樓在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被佔用;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有人說黃鶴樓沒什麼玩的,甚至說是武漢最坑的景點。但是如果說從文化底蘊的角度來說,你先去了解它的文化,你再來玩這樣你就是能體味其中的樂趣,它確實是代表你來了武漢旅遊必要之一!

漢口江灘

“兩江四堤八林帶,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是一位詩人對武漢江灘美景的讚頌。在武漢三鎮的水景中,武漢江灘可謂是這座濱江城市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有三三兩兩的市民或遊人悠閒地走在綠樹繁花之中,穿行於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享受著忙碌生活中難得的閒適。

全國城市必打卡之武漢市

漢口江灘如此的美景,讓人們很難想到在漢口新江灘建成之前,這片土地還是常受水患侵擾、直接影響武漢防汛的一大險灘。

作為一個名稱,外灘起源於1843年西方殖民者在上海黃浦江灘地修築的馬路,稱為thebund,中文翻譯即為外灘。

漢口江灘人們對外灘的回憶,其實是根植於對繁華的一種懷念。在人們心目中,繁華本就是城市的重要特徵之一,尤其對武漢人來說,繁華更是“大武漢”這個名詞中的應有之意。

漫步在漢口沿江大道上,從江漢關到市政府辦公樓(前德國領事館),12幢風格各異的百年老建築連綿排列開來,每一座建築的形成,都會固化一段不可改變的歷史,而建築和建築之間則構築了一個城市空間,把過去和現在全都納入其中,同時也暗暗昭示著未來。

從一個路口走到另一個路口,像一本書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這本書所要講述的是武漢已逝去歲月中最繁華的一段往事,那是作為近代歷史上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業和貿易中心的武漢,也是中國最西化的城市之一的武漢,而見證這一切的就是江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