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江河 巴蜀共築華夏文明上游

萬古江河 巴蜀共築華夏文明上游

奔湧澎湃的岷江在都江堰分為內江外江潤澤天府。

萬古江河 巴蜀共築華夏文明上游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萬古江河 巴蜀共築華夏文明上游

歷史地理學家告訴我們,上古時代,四川盆地由於地勢低,雪山之水匯聚於此,這裡被稱為“古蜀巨湖”。直到長江之水衝破巫山,驚濤滾滾奪峽而去,岷江、金沙江、嘉陵江、沱江,四條支流浩湯而下,這才成就了天府之國的天下糧倉,也匯聚出渝州碼頭的交錯航運。

長江上游,這一流域串聯起了雙子星——成都和重慶,四川盆地的盆地和盆周,地勢不同造就了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古代文明——巴與蜀。千河匯江,如同一雙巨手,一手拉起巴文明,另一隻手拉起蜀文明,它在讓兩個文明相遇相融中,開啟了巴蜀大地四千年命運與共的偉大成就。

對於整個華夏文明而言,長江在上游衝破巫山阻攔,奔入湖廣丘陵,收容湘資沅澧,一路奔騰東流,遂與海通。它打通巴、蜀、楚、吳、越,將幾個孤獨的區域,匯聚成為整個中華文明中的長江流域特色。

望江樓上望江流,沒有這江水千萬年的沖刷,巴國之地不會有豐富的岩鹽資源,使人民在先天低下的農耕水平中維持富足生活;沒有江水的順暢奔騰,四川盆地不會有天府之國的沃野千里,更不會有農業時代的城市崛起;沒有這同一江流域,奇崛瑰麗的巴蜀文明更是封閉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江流千古匯長江,流淌的是兩座城市彼此成就的通道,孕育的是兩種文明奇崛瑰麗的交融,這裡是華夏文明的上游,也是成渝雙子星從遠古到現在,一直流淌著的未來。

劈開三峽 大江東去

“可以說,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這四條支流匯合壯大了長江上游,成都和重慶共享這一流域,自古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巴蜀文化研究資深專家祁和暉先生看來,大自然毫不吝嗇地將所有瑰麗的色彩都賦予了這一流域,大江大河大山大谷大盆地,曾煙波微茫信難求,但對內,兩地之間早已往來頻繁。

曾經,一戶北方人家一路南下,先是隱居在三峽,後來沿江而上,行至江州,再繼續沿江而上,定居郫邑。這時,他們已在巴蜀之地繁衍綿延五代,這一代中有子孫名叫揚雄,被這一江傲水滋養成西漢著名辭賦家,他的巴蜀子云亭,成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代表,傳頌至今。

“巴蜀之間的內部交通,自古發達。”對此,祁和暉先生表示,古時,從江州(現重慶)到成都,多條水路可通,而在陸路上,現在的成渝鐵路所經過的,基本上就是古代成渝兩地的驛站。

如今,長江的黃金水道依然將兩座城市連在一起。川東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經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溝通重慶;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則可以沿岷江、沱江經瀘州和宜賓兩城中轉,走長江進入重慶,“可以說,重慶天然就是四川盆地物資的匯聚點。”

千古風流 川流不息

在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看來,長江水系,支流複雜,多姿多彩,更近似文化長河的變化景象。在復旦大學歷史學家葛劍雄看來,世界上壯麗的峽谷有很多,但三峽和所有的都不同,因為別的峽谷多是荒蕪而遠離人煙,而三峽卻是一個人來人往的黃金水道,是一條文化傳播的走廊。

對千百年來的巴蜀人而言,那千河匯江的奔騰江水,讓他們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於斯,創造於斯。歷史已經證明,這一江流域奇詭神秘的巴蜀文明是一體的,巴山蜀水,僅僅只有蜀的洪流和緩是不夠的,僅僅只有巴的湍急張揚也是不夠的,只有當兩種氣質相互交融,彼此聯繫,我們才能看到浩蕩奔放、大江傾瀉的大才大氣。

流水鍛造著兩地的些微不同。巴蜀之間,巴人出將,蜀人出相,大江大河高山深谷,自然也孕育出詩人、作家、文學家、書法家……行走在這一江流域的,是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杜甫、楊升庵、郭沫若、巴金……江水亙古東流,他們在此留下浪漫到極致的文化力量。

自然鍛造了這一流域,文化成就了這一流域。古往今來的數十萬首詩歌,鋪陳於這山水之間,一山一詩,一水一歌。

在三峽,這個中國詩歌的長廊,沿江數百里,在溶洞裡、在古剎、在高山、在浪濤尖、在懸崖峭壁中,三峽石刻被鐫刻下了那些瞬間,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石刻,靜默在江邊數千年,江水一次次拍打,那些古人們定格的瞬間,那些穿越了時空的禮物,仍在原封不動地傳承和展示著。

這是巴蜀人民的鄉愁,是長江文明的上游,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江河萬古、巴蜀千年,一江而下,腳下的歷史陳跡正在悄悄延展至未來。

千河匯江 一江保護

現世就是通往未來的橋樑。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8年,“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落地,擲地有聲。

2019年1月,國家決定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這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禁漁,曾經,沿著長江,人類的腳印一步步走來,從未間斷。如今,面對未來,為後人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成為當代人的肩頭重任。

長江上游,川渝之間,以保護長江為中心,正綿延出一棵分支複雜領域細緻的“大樹”,它沿著雪山之巔的江河源頭開始,張開枝葉,將沿途的草甸、森林、土壤……都輕輕囊括,保護其中。

於是,為應對氣候變暖,保護高山雪線,在城市裡,四川成為全國非試點地區第一家、全國第八家擁有國家備案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的省份。

更直觀的,對於水環境質量,川渝生態環境部門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在共同應對水環境突發環境事件方面建立起良好協作關係。

2020年3月,川渝兩省(市)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共建長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涪江、渠江、烏江生態廊道,主要就是以這七大流域幹流為骨架,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係為支撐,打造“七大流域萬里水生態廊道”。

一江清水向東流,兩地命運繼續共與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