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 文中提到的工廠即:展覽工廠。
  • 文中選取了提問率較高、且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回答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什麼時候能復工?復工後訂單會不會激增?

在7月份復工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大型/國際化展會的恢復規模應該比較低,或者傳統特裝少,從會展供應端來看,短期內肯定是“供大於求”。

工廠復產後的規模不會回到從前。大廠下沉接單、惡意競價、款項支付方式、捆綁式訂單等形式,導致供應端企業的訂單分化也不會平均。

如果11月份疫情再次爆發,國家會盡力保障剛需產業,文娛會展旅遊等行業仍然會再次停擺。長時間、多次的停擺,會讓工廠下游供應端做出本能反應,例如提價、質量下降、訂單飽和率、款項支付方式、交付時間等,導致我們的價格及質量不穩定,進而影響尾款。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其他工廠怎麼應對的?有什麼好辦法渡過難關?

  1. “止損”是比較實際有效的“防守”方式,小型工廠採用較多。例如裁員、降薪、停止應付款、廠房改庫房等。但是帶來的後果是:一旦復工,競爭力會變弱,承接量跟不上、質量不穩定等。
  2. “承接關聯業務”是“進攻型”手段,中小型工廠採用較多,多集中在裝修行業,其次是基建,但不適合每個工廠,這種方式不會保障利潤,而是讓工廠“活著”。同時,要清醒的認識到,這時候的工廠屬於跨業競爭,多了一類比會展強大的競爭對手。
  3. “挺著”,選擇這種方式的主要是兩種工廠,一種是成本很低,一種是資本很厚。這兩種工廠的心態在3個方面是一致的:對未來較為樂觀、暫時的停工無所謂、不知道怎麼應對現在及未來。但是並不提倡這種做法及心態。
  4. “整改”是部分大型工廠採用的戰略佈局,為了明天的“進攻”做準備,例如:人員優化、管理改革、生產場地優化、市場儲備等,這種方式適合實力較強的工廠。但需要注意量力而行,在非常時期儘量減少試錯成本。
  5. “轉型”則是被逼的,而不是自然轉型,所以多數處於盲目中,其狀態屬於“轉業”,且沒有任何收效,有些甚至犧牲了不少本錢。不建議在此時轉型,成功率基本上是零,即便是轉過去了,也未必比繼續做工廠強。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展覽會不會變成線上?這次疫情會帶來什麼改變?工廠會變嗎?

最近爆出有在場館統一搭建分類直播間,然後集中開直播的模式,首先,這種模式不會成為未來主流,因為其商業邏輯有嚴重問題,也不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結構,更是缺少對高科技展示產品的瞭解。反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客戶直接就能對接MCN機構,為何讓會展公司在中間“插一腳”?

另外,會展公司做純線上根本不可能,線上展示只是未來會展新形勢的必然手段,不能缺少,但是產業基本形態不會變。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會展運營模式的變化,一方面導致展商消費結構改變,另一方面導致供應鏈變革。作為傳統工廠,肯定會“被”改變。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以後的業務重心會不會改變?不再搭建傳統展臺了嗎?

展臺搭建業務嚴格講屬於裝飾裝修範疇,但其區別傳統裝修的最大特點就是高週轉率,這也是我們這些從業者的生存價值。因此,工廠的業務重心不用再次細分,無論以後是會議活動大於展覽,還是特裝形式發生變化,只要我們能保證上述價值,就能生存。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工廠怎麼轉型?往哪個方向轉?

首先,要分清“轉型”還是“轉業”。

如果不做會展了,別以為此時“轉業”會成功。無疫情、或全國經濟平穩的時候“轉業”都是高風險做法,難道此時就能順利嗎?目前所有剛需產業也不可能被“外行”輕易染指,因為供應端不會因為你的進入就能擴充,當然還有其他複雜的因素。

也不要盲目參考17年前疫情催生的互聯網經濟結構,更不要羨慕今天的純線上企業,你根本看不到互聯網產業競爭的殘酷,他們的淘汰率遠高於傳統工廠。

簡單來說,所有的專業、資金、人脈都在苦心經營的會展行業,這都發展不好,怎麼可能到一個陌生的行業就能幹的好?

現在不能談“轉型”,頂多是“轉型”的過渡期。現在需要自保、吃飯,同時要為將來做鋪墊,有的工廠已經開始準備下階段的工作,否則,等疫情過去的時候就會發現,要被淘汰了!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工廠的未來在哪裡?發展方向是什麼?

傳統搭建市場肯定會緊縮,但短期內不會消失。一方面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下行影響會展供應鏈,另一方面會演變出複合型/新型會展模式,其目的就是壓縮會展服務產品的支出。因此,工廠要看清形勢,一切能幫助展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產品都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但是,這種變革必定要犧牲一批工廠,這是一個行業進化的正常規律。如果還想從事會展行業,現在要做的就是抱團發展。現在不要關心抱團的方式,因為方式很多,重要的是先調整自己的抱團心態,能否接受抱團之前的個人利益付出,能否堅持抱團後的責任履行等等。

雖然這個時候抱團目的是為了“活著”,但是渡過這個難關的時候就會發現額外收穫:競爭對手少了、隊友多了、惡性競價少了、綜合保障多了……同時,行業話語權提高了、經營穩定性提升了、業務來源更廣了……這些,就是先付出、再回報的最好證明!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目前各工廠都在關注外部形勢,須知,內部形勢也同樣重要。“昨天”,工廠競爭的唯一方式就是低價,一分錢一分貨的項目在會展行業中出現的概率是極低的,所以別再騙人騙己了。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明天”主導工廠競爭的重要因素不是價格!

雖然今年剛進入2季度,但本年會展行業已經比較明朗,到今年年底,會展圈要大換血。過了春節,現在的老闆還是不是老闆?如果會展的經營結構變了,還能不能繼續在會展圈找到工作?不做會展,能做什麼?……

疫情下展覽工廠疑慮綜合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