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想到引領宋朝文壇的三位才子

更多好文章,點右上角關注哦。

電視劇《清平樂》,難得將宋朝的三位才子一起出現在熒屏前,他們走來的身影,烘托出大宋王朝那輝煌的氣勢,這個朝代有兩組鮮明的對比特點:經濟高度繁華,對外極度軟弱;文人思想極度豐富,思想控制又極其厲害。

要說最有名的與宋仁宗共議國事過的,就是歐陽修、晏殊和范仲淹了。當然,還有王安石,不過因為他出生較晚,最後效勞的是神宗,也一直大多在地方當官,所以,今天就先不談論他了。

先說歐陽修(1007-1072)

從小喪夫,但是母親的嚴格教育加上貧苦的少年生活反而孕育了了良好的種子。他在十幾歲的時候,發現了韓愈文集,如獲至寶,就如同愛因斯坦在12歲發現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廢寢忘食研讀揣摩。23歲就一舉進士,次年在洛陽任官。他始終支持范仲淹改革弊政。曾被貶過,在1054年,回京拜翰林學士,50歲開始,用新的文風作為考試文章的標準,蘇軾、蘇澈就是被歐陽修發現的。他帶領許多當時的文人,完成了北宋的詩文革新。他是宋朝第一個在詩文詞三方面都有成就的作家。

他的《畫眉鳥》就是最有名的詩之一: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其意不在描繪鳥,而是通過它的自在啼表達對自由的嚮往。

他的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虛詞入詩,讓詩詞意向變得疏朗。他最喜歡的詩“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這兩句詩如散文一樣的,是有前因後果的。

他的其他名篇還有: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讒,歐陽修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風景四季不同的秀美和百姓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和山民一起遊樂宴請的快樂。

在心情抑鬱的階段,卻把文章圍繞“樂”字來寫,其實有作者的深意。一來,在和地方百姓相處中,是可以忘卻煩惱,二來,這生活化的樂卻暗暗隱藏著苦衷。這個時候的歐陽修40歲,已告別了少年得志,把自己叫“醉翁”,醉在山水中,醉在民情中。

《醉翁亭記》的第一段,語言既簡練輕快,毫無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妙的議論,含蓄,娓娓而談,這種平易近人的文風也日後被人發展傳開,其後宋代散文的發展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好在,我們國家大好河山,讓人陶醉。

從《清平樂》,想到引領宋朝文壇的三位才子

再說晏殊(991-1055)

有一個趣事:晏殊14歲作為神童被舉薦給真宗皇帝。皇帝允許他和1000多名比他大出一截的人們=一起考試,晏殊發現試題是10天前練習過的,於是向皇帝如實彙報,請求更換題目。宋真宗非常賞識他的誠實,沒有換題,反而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雖然他滿腹經綸,但是可能因為性格上沒有太大野心,所以官場平淡,少年時就被皇帝重用,功名利祿、高管權貴,他年輕時就獲得得輕而易舉。但是,他的文章卻沒有那種功名的得意,反而喜歡寫無可奈何、借景生情的文章,更喜歡盛衰變遷的感嘆。“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茫茫”。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其實在感傷的字後面,透著清醒和理智。沒有痛苦,只有爽朗,這是晏殊的高。

不過,令人可嘆的是,晏殊的小兒子,晏幾道也是有才華的詩人,但他不屑於入官,在早年享受繁華後,晚年飽嘗艱辛。

看來沒有永恆興旺的朝代,也沒有永恆興旺的家族。

從《清平樂》,想到引領宋朝文壇的三位才子

且說范仲淹(989-1052)

前兩位的詩詞畢竟以風月為主,到了范仲淹,才唱出了《漁家傲》的振臂山河。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就是蘇軾“大江東去”的先發制人。

這是范仲淹在北部帶領部隊作戰期間寫的,直到宋仁宗皇佑四年,疾病纏身的六十四歲范仲淹自感大限將至,向宋仁宗呈上《遺表》,念念不忘國家興衰,並以將死之言規勸仁宗,范仲淹是一個用生命撼動歷史車輪的人。

范仲淹最著名的莫屬《岳陽樓記》,許多人解讀多遍。這是在他因病從前線調到後方而寫的,七年後,范仲淹去世。可以說,這是對他一生文戎生涯的回顧和精神昇華,一個憂一個樂,從此把作為一個人最應該成為的樣子勾勒出來,他寫的不僅僅自己,而是一代代正氣的中國人。以至於,一代代人,在《岳陽樓記》中看到了自己,和1000年前的范仲淹共鳴交匯。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從《清平樂》,想到引領宋朝文壇的三位才子

《岳陽樓記》沒有一句可以刪除,句句真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怎樣的豁達和堅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歸納和註解,正是這一代代有樂更有憂的知識分子們對自己的警醒和明志,才有中國那麼多浩瀚偉大的文學作品。

———————

後記:

其實,這些文學瑰寶就是中國貢獻給世界最有價值的珍品,沒有之一。中國文學,其實也是中國哲學,我想,對於中學生等來說,不要侷限於書本知識,多走出去,看看學習中國更多名家文言文作品,體會那些憂國憂民,也體會他們的高尚雅緻,這對於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提升大有裨益,這樣的孩子,不成為學霸,也是不可能的。

我在這裡,也會多多分享實在值得一讀的精品文章。

這裡是菁華漢英課堂,語言是想通的,因為思想會想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