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恐將使臺灣成為亞太地區的自貿區孤島

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11月15日,包括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內的15國共同簽署了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由東盟於2012年發起,歷經8年談判,各成員方全面完成市場準入談判,完成協定1.4萬多頁法律文本的審核工作,最終得以簽署。該協定的簽署,標誌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RCEP的簽署,將使區域內成員不斷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更加開放,將有力地支持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有助於拉動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後的復甦,促進本地區的長期繁榮和發展,併為將來的亞太自貿區(FTAAP)進程提供路徑和有力的推動。

在美國大選逐漸塵埃落定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若拜登政府上臺,美國將重新“返群”,重回多邊主義。在國際經貿領域,因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受到傷害的自由貿易將繼續獲得發展,全球範圍內的各經濟圈正在積極整合,美國或重新回到特朗普政府曾退出的TPP(2017年已更名為CPTPP),並從CPTPP現在的領頭羊日本手中重新拿回主動權。

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儘管臺灣與RCEP和CPTPP成員都有十分密切的經貿往來,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但目前臺灣已遊離於亞太地區的這兩大自貿區之外。按照10月份臺當局經濟部門提供的官方數據,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的貨物已佔到其出口總額的將近一半,若加上“新南向”中的東盟國家以及日本、韓國,臺灣對RCEP成員的出口幾乎佔據其出口的大部分。有臺灣學者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臺灣目前除了“五缺”,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還要面臨未來RCEP的關稅壓力。RCEP簽署後,臺灣的不少傳統產業將受到很大的衝擊,機械、石油化工、鋼鐵、紡織等產業要想獲得生存,未來恐怕要外移到RCEP國家設廠,才能獲得低關稅的出口優惠,因此臺灣企業將會繼續出現大規模出走,並非蔡政府一直宣稱的“迴流”,而這會帶來匯率不穩、島內經濟疲弱,以及失業人口上升的風險。因此,臺灣必須正視RCEP簽署後臺灣將面臨的持續邊緣化和成為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孤島”的困境。

不過即便如此,臺當局的不少人依然無法正視這些問題。近日,民進黨政府經濟部門負責人王美花和曾文生先後在“立法院”進行報告和答詢時,再一次轉移焦點,聲稱由於中國大陸要求臺灣必須遵守“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才使臺灣無法加入RCEP。同時也表示,由於面臨所謂“政治”障礙,臺灣必須走其他的道路,因此臺灣的選擇就是深化與美國、日本等國的合作,爭取加入CPTPP。而問題在於,特朗普政府從TPP退出後,美國短期內無法迅速重返CPTPP。即便美國重返CPTPP這些多邊貿易體系,美臺之間的完全不對等關係,使臺灣在美臺雙邊自貿區談判中也只能處於被動位置。之前美臺在進行相關經濟對話時,美方關心的都是“5G乾淨網絡”“重組產業鏈”這類議題,而非臺灣真正關心的經貿問題。而目前CPTPP由日本掌握主導權,日本一直都在要求臺灣解禁福島核災區的食品進口。日本在臺機構曾放話稱如果臺灣解禁福島核食,將考慮協助臺灣加入CPTPP。在民進黨政府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美牛進口引發民間強烈反對後,如果又放開福島核食的進口,只會引發更大的反彈,並可能影響到2022年下一次“九合一”選舉和2024年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選情,這是民進黨當局一定會仔細權衡盤算的。

在RCEP簽署後,臺當局的一些人並沒有擺正心態,務實和理性的對臺灣的處境進行評估。一方面,採取迴避問題的“鴕鳥心態”,一再辯稱沒有加入RCEP短期來看對臺灣的影響不大或影響有限,稱已經做了一些提前的準備,進行了“多元佈局”,認為臺灣還有引以為傲的電子科技產業,依然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科技島”;另一方面,臺當局繼續迴避實質性問題,在RCEP被邊緣化後繼續將CPTPP作為主要目標,甚至寄希望於在未來充滿變化的中美關係中漁利,在“反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目前的兩岸形勢下,臺灣若不想在亞太地區成為自貿區的“孤島”,最關鍵的還是改善兩岸關係,在兩岸具有共識的政治基礎上重啟協商和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