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去了重慶,踩了幾腳山城。陌生的腳步打擾了巴山蜀水,索性把它撿起來,藏到記憶裡。
頭一回遠足西南,第一次涉足山城。火車極速飛行。一路城市風光和田園風景,印象深刻的要數沿途的山。安徽境內稀有山出,進入湖北,山影漸多,抵達重慶境內,彷彿人在山中。山谷間的高架上,看山下一眼:雲霧繚繞,牛羊撒歡。時有美麗的村莊,山腳下,"S"狀漸行漸遠,躺在山的懷抱裡。
下火車,乘坐大巴,去往下塌地。旅店並不遙遠,大巴的輪子卻滾了一個多小時。其間跋山涉水。大巴穿隧道,過江橋,上高架,下山谷,道路迂迴曲折,跌宕起伏。窗外晃著山的影子,峰巒疊嶂。所見房廈,依山聳立,自山腳延及山腰。抬頭望,低處的房頂抵著高處的房腳,高處的房腳,又彷彿壓在低處的房頂上,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層層疊疊,錯錯落落。房子的走向很隨意。因形就勢,圍山而築,看不出坐北朝南的刻意講究,一切順其自然。這大概也是山城的特別。
下塌在北碚區的一家旅館,近在縉雲山邊。卸下行李,推窗望外,一抹青山,躍然眼前。綿延的山廓,諸峰林立,茂密的植被,如同綠色的翠屏。有塔踞於巔上,有亭翼于山間,山樑上白雲飄飛。縉雲山,古名巴山,位於嘉陵江畔。山生九峰,九峰聯袂。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聚雲峰、猿嘯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分別是九峰之名。這裡雲集了巴山蜀水的幽、險、奇、秀等特徵,號稱"川東小峨嵋"。縉雲山是著名的生態名山。這裡有遼闊的竹海,有浩瀚的林波,有澎湃的松濤,有婉轉的鳥鳴,有飛瀑湧泉,更有小橋流水。縉雲山是道家之名門、佛教之聖地。山上多古剎,可見道觀飲月,寺廟參天。名士高僧多會於此,修行佈道,祈佛誦經。縉雲山緣于山間常年雲霧繚繞,色赤如丹,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而得名。是重慶的生態名山,更是重慶的人文名山。晚唐詩人李商隱曾經遊歷三峽,留下著名詩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中所言的"巴山",就是眼前的縉雲山。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膾炙人口,情深意切,為中國文學奠出了兩個美妙的意象:"巴山夜雨""剪燭西窗"。這兩個美妙的意象,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直廣為流傳,歷被襲用,年常日久,化意成典,永遠駐入世人心中。巴山也因此詩而名揚天下。
到重慶,自然要去渣滓洞。受《紅巖》和《江姐》薰陶,對渣滓洞印象深刻。渣滓洞是個神奇的地方。那裡遊蕩著無數革命先烈的忠魂,昭示著反動派的罪惡,早想一睹它的真容。此行重慶,夙願以償。
渣滓洞位於沙坪壩區的歌樂山麓。此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溝,地處偏僻,地形複雜,位置非常隱蔽。渣滓洞原是一座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國民黨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佔了煤窯。後來在此圍牆建築,把煤窯變成了監獄。監獄的牆腳就紮在煤窯的洞口。渣滓洞是紅色景點,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慕名來此參觀者絡繹不絕。渣滓洞面積不是很大,因山體合圍,加之樹木參天,裡面陰森昏暗。渣滓洞監獄原分內外二院。外院是曾經的特務辦公機構,有崗亭和哨所,是特務看守和刑訊囚犯之地。內院的主體建築是伏在山腳下的一幢低矮的小樓,一樓一底。樓裡的房間狹窄陰暗。是關押犯人的地方。
查閱監獄資料得知,監獄裡有16個一樓一底的房間曾經是男牢,用於關押男性囚犯,另有兩間平房為女牢,用於關押女性犯人。一層的一個房間裡,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刑具:大的有壓槓、鎖鏈、老虎凳;還有許多小的,諸如皮鞭、夾棍、竹籤、火鉗、手銬、狼牙棒和烙鐵等,擺滿了房子中間的一張破舊的大方桌。這裡,保存著當年反動派鎮壓革命的罪狀,這裡的一切,是反動派迫害共產黨人的鐵證,沾染著先烈們的鮮血。走進一間女牢,牆邊擺著一張窄窄的雙層單人木床。門側的牆壁上,釘著一塊暗紅的匾額。在這塊暗紅色的匾額上,陳列著16位女性的名單,都是曾經在這間牢房裡被囚禁過的革命者。
其中有江竹筠的姓名。當江竹筠的名字出現在眼前時,我的腦海突然蹦出了歌劇《江姐》的唱段《繡紅旗》。江竹筠是劇本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就是劇本中的江姐。江姐是我從小心中就無比敬仰的英雄。今天,在這個曾經陰森、黑暗、充滿恐怖的角落,我探訪了心中的英雄,此刻的我,百感交集。既萬般崇敬,又十分悲痛。(文:叔平 圖:王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