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祕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在最近幾年火爆的清宮戲中,一些俗語漸被我們廣為熟知,例如,對於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屬,皇帝龍顏大怒後,往往會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披甲人”是些什麼人呢?

“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是清代東北地區的重鎮。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在此建立政權,常年駐軍。是滿清時期東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

“寧古”兩字在滿語中代表數字六,“塔”的意思是個,所以“寧古塔”的漢語解釋就是六個。相傳早期有滿族兄弟6人,來到此地拓荒開墾,各佔一方,將寧古塔瓜分殆盡。後來的傳說逐漸演變成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個兒子聯繫起來,此處就成了滿清的龍興之地,發祥之所。清人稱寧古塔 “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寧古塔氣候惡劣,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五穀不長。著名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後,這樣描述當地的氣候:“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這樣的地方人跡罕至,“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但卻成了野獸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經常和虎豹狼蟲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後蒼兕”,稍不留意就會葬身獸腹。

這樣的環境最適合流放犯人,一來生存困難,有利於對犯人的改造;二來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滿清的發源地,讓“寧古塔”日趨繁盛,重現清太祖時期的輝煌。

因此,“寧古塔”成為了眾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屬的夢魘,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還沒有達到寧古塔,就已經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當地人殺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寧古塔,有些人寧願自殺也不去。

當然,在清朝統治期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名人還是不計其數的。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具有極端反清思想的呂留良的家屬、明代進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兵部尚書張縉彥等。

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

當時的滿洲八旗中,人主要分三類,最低的是“阿哈”(奴隸,以漢人,朝鮮人,征服的東北其它小部落人等為主),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旗丁”,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呢?就是“披甲人”。

“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披甲人”主要是來自於早先就投降歸順後金的東北部落成員,民族非常多樣,鄂倫春人,打虎兒(達斡爾人),索倫人,赫哲人,苦夷等,這些人的文明程度比滿洲人還低,滿洲人都叫他們“野人”。

但這些人一方面戰鬥力很強(畢竟是在惡劣環境出來的),另一方面也是滿洲人的近親民族,所以地位比奴隸還是要高一些,所以他們一般就被清軍搜刮過來當做“死兵”(炮灰兵)用,“投降後披著鎧甲作戰”——這就是“披甲人”,這些人裝備比那些奴隸也好好一些,至少有鎧甲披嘛,但本質上來說,這些人也是滿清的奴隸。


後來入關後,滿洲人地位高,自然全族入關享受榮華富貴去了,留在苦寒之地守衛老家的呢?自然也只能是這些“披甲人”,有些運氣不好的,從內地發配過去的士兵也自動變成了“披甲人”,也就是說,入關後的“披甲人”就有點像“東北邊防留守民兵”。

民兵?是的,披甲人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民兵了,一般不怎麼打仗,沒事就只能自己開墾土地養家餬口,他們可不是東北地區的上層統治者,上層統治者還是滿族人。這些人只能說是中層,那下層是什麼人呢?自然是被髮配過去給他們當奴隸的流放犯人了,畢竟你在關內享受榮華富貴,人家在苦寒之地給你守老家,你也要給點賞賜過去安撫安撫以穩定軍心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