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隆中對》正名

我國曆史上有三大對策即《漢中對》、《隆中對》、《鄴中對》。《漢中對》和《鄴中對》已逐步淡出人們視野,唯有《隆中對》己成為千古名對,在民間廣為流傳。另外還有一個《渭水對》,人們也很少談起,但這裡唯獨沒有《草廬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隆中對》又名《草廬對》,只過是一個是以地名命名,一個以居住屋命名。現在有人要否認《隆中對》,說《隆中對》篡改《草廬對》,只有《草廬對》沒有《隆中對》,說《隆中對》是假的等等。這兩個對答到底如何,那就讓我們來扒一扒《隆中對》和《草廬對》來看看他們的來龍去脈。

《隆中對》《草廬對》的發展過程。《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其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不是陳壽在《三國志》提出來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有人說《隆中對》篡改了《草廬對》。經查在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草廬對》這個篇名,因此,《草廬對》這篇文章不是陳壽命名的,而是清代文人張澍添加的。《隆中對》《草廬對》都是陳壽根據諸葛亮劉備“諮臣以當世之事”的對答整理出來的文章,不存在《隆中對》篡改《草廬對》的問題。

《 隆中對》早於《草廬對》這是不爭的事實。據資料顯示,南宋淳熙二年孫應時在他的《讀士元傳》中有“向來隆中語,荊益實素期。”這是最早用“隆中”為該對答的記載。

明萬曆年間楊時偉在《諸葛忠武書》說時偉按侯‘隆中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援而不可圖”這裡命名為“隆中語”。

清乾隆四年進士沈德潛詩《讀三國志偶作》中雲:“連吳拒魏隆中語,遺恨吞吳戚是讎。”

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將該對答命名為“隆中策”,他的詩《書懷》“圯上書傳失絳灌,隆中策定起高光。”此後劉墉、李星元、汪中洋、李希聖等都在自己的詩裡把對答定為“隆中策”。

道光年間文人黃達把對答定為“隆中略”,即“何人懷抱隆中略,出潤蒼生與爾同”。

可見早在南宋“隆中”就成為對答的名稱,而“隆中對”一詞最早明確記載就在明代。

明崇禎年間進士蔣燦詩《題杜少陵像》中有“抗志隆中對,飢驅蜀道難。”

此後《隆中對》一詞就頻繁使用。明末清初的顧覆在《平生壯觀》多次提到“諸葛武侯隆中對”,此後康熙年間吳升在《大觀錄》,刑部侍郎卞永譽在《式古堂書畫匯考》,禮部侍郎高士其《江村銷復錄》都記載有“諸葛武侯隆中對”,清康熙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也稱之為“隆中對”,清康熙禮部侍郎蔡世遠在《古文雅正》將該對策單獨成篇,並冠以“隆中對”之名。此後文人墨客寫文記傳均頻繁使用“隆中對”。反觀“草廬對”卻很少有人使用這個篇名。清康熙年間南陽知府朱璘在《諸葛丞相集》定名為“草廬策對”。清嘉慶進士張澍在其所編的《諸葛武侯文集》中,將對答單獨成篇,並冠以“草廬對”篇名,此後很少有人再用。如今南陽為爭諸葛亮躬耕地,認為“草廬對”指的是南陽的草廬,故而重新使用“草廬對”。

《草廬對》到底是南陽臥龍崗的,還是襄陽古隆中的,我們再來看看史籍上怎麼說的。《草廬對》單獨成篇的作者張澍說臥龍崗……“草廬在其內”……。後又反駁說“隆中在襄陽西二十里,不在南陽郡也,此後附會之說,又以臥龍崗在南陽府,亦失之。”張澍在命名“草廬對”的同時,又否認了南陽宛縣說,說明把《隆中對》改名《草廬對》與支持南陽宛縣說無關。這恰恰說明了《隆中對》又名《草廬對》,不是南陽的“草廬對”。

綜上可見,《隆中對》的脈絡是隆中語→隆中策→隆中略→隆中對;《草廬對》是“草廬策對”→草廬對。“隆中對”比“草廬對”早500多年,請問怎麼篡改?篡改誰的?“隆中對”和南陽的“草廬對”誰真誰假?豈不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