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行人对外加剂的认识误区(上)

外加剂的应用促进了商品混凝土的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但由于一些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对外加剂的应用技术掌握不多,在实际施工应用中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影响了外加剂在商品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因此,因外加剂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

以下是笔者就商品混凝土施工时对外加剂的应用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作出的一些简单分析:

误区一:减水率

减水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前或搅拌过程中加入,能减少或大幅度减少混凝土拌合用水的外加剂。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流动性,混凝土的结构改善,强度提高,在保持混凝土强度不变的同时也可节约大量水泥。因此,减水剂也成为配制商品混凝土不可缺少的外加剂。

通过减水提高混凝土强度来减少水泥用量是商混站的普遍习惯。但如果大幅度减少水泥用量,水泥浆过少,导致水泥浆层过薄,更易产生微裂缝,混凝土极限延伸率减小,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过量减少胶凝材料用量还会提高混凝土弹性模量,在相同干缩变形及温度变形时,变形应力增大,混凝土易产生开裂

“砼”行人对外加剂的认识误区(上)

混凝土塑性开裂

一些高减水率的减水剂品种,保水性较差,如果过量减水增大这些减水剂的用量,混凝土易产生泌水离析,影响混凝土匀质性,并给混凝土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有研究表示,目前商品混凝土早期开裂较多,其中70%以上都发生在采用较高减水率外加剂的混凝土中。不难看出,采用高减水大量节约水泥既不科学,也不经济。

过分强调减水率是对减水剂认识的一大误区。


误区二:解决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唯一途径是增加缓凝剂的用量

商品混凝土加水搅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坍落度会慢慢减小,这是商品混凝土施工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短期内坍落度迅速损失则会使混凝土无法浇注施工。为解决商品混凝土坍损,商混站通常在外加剂配制过程中适量加入缓凝剂,这时就会让施工人员误认为增加缓凝剂用量是解决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唯一途径。

“砼”行人对外加剂的认识误区(上)

混凝土泌水、离析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加速,但也不可忽视水泥二次吸附的影响。水泥水化加速除水泥细度外,水泥中调凝剂用量、铝酸三钙的含量及施工温度都会影响水泥的水化速度。但由于水泥品种不同,水泥中矿化成分差别较大,并非是掺入缓凝剂就能抑制这些矿化成分的水化。如一些缺硫缺碱水泥,缓凝剂的加入会加速水泥水化,加大坍落度损失;掺入硫酸盐早强剂补充水泥中三氧化硫不足却能抑制水化速度,减小坍落度损失;糖类缓凝剂用于C3A含量高的水泥没有缓凝保坍效果,用于高碱水泥还会加速水泥水化甚至使混凝土产生速凝。因此,解决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问题,应找出造成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保坍措施,而非盲目加大缓凝剂的掺用量


误区三:掺用引气剂会降低混凝土强度

商品混凝土掺用引气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可泵性、保水性,更重要的是混凝土中掺入了引气剂后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能。研究还表明,

商品混凝土中掺用引气剂还可以防止混凝土中水泥粒子的二次吸附,减小坍落度损失。目前我国许多混凝土施工企业还未掺用引气剂,主要是施工人员认为混凝土中掺用引气剂会降低强度,这是对引气剂认识的又一误区

“砼”行人对外加剂的认识误区(上)

混凝土表面出现气泡

试验表明,含气量对强度的影响与气泡结构有关

较细密均匀的气泡对强度影响小,甚至没有影响,而较大的气泡才对混凝土强度产生影响。引气剂对强度的影响还与混凝土设计标号及用水量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低标号水胶比较高的混凝土含气量即便增加5%也不会影响到强度,而高强低水胶比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3% 左右也不会影响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