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最近按照頭條創作指導的要求,參與了兩個熱點話題微頭條的討論,也迎來了來到頭條後的兩次攻擊。我總覺得只要是出於討論問題,哪怕觀點不一致,乃至對立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脫離開論題直指個人,確實不是我希望看到的。這就涉及到了網絡暴力行為。為什麼網絡暴力屢禁不止?作為個人,如何有效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值得每個人思考。

為什麼網絡暴力屢禁不絕?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後真相時代”更加推動了網絡的情緒表達。我們都知道網絡上情緒化的內容多,理性的內容少。因為情緒是對事件判斷後最直接、最本能的表達,同時網絡也提供了足以自由宣洩的平臺。情緒宣洩往往就是非理性的,口不擇言的,加之非驗證用戶自以為的匿名身份,所以愈發的不負責任,甚至更加肆無忌憚。

2016年8月,《紐約時報》刊發了倫敦大學教授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的文章指出,我們之前奉若神明的“真相”已經從神壇跌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正式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意指在輿論形成過程中,情感和個人信念已經超過客觀事實,成為左右輿論走向的重要因素。事實並非那麼重要,由片段事實引發的情緒或情感更能左右人們的觀點和態度。所以有個反對我的帖子說:“雖然你說的我不是很瞭解,有關的內容也沒有看,但是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的確成了一種常態。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說一個自己之前在微博上的案例。見到一個帖子說一群坐在南京地鐵站臺上的農民工為了避免給上班族帶來不便,自願在通勤時間等候兩小時。我就是弱弱地問了一句:“怎麼知道的?”意思是說怎麼知道他們是因為這個理由而暫時不坐地鐵的。結果來了一位跟帖的說:“你管怎麼知道的?這個世界不美好就是因為有你這樣的渣渣”。所以管他什麼真相,你這麼想就不對!實在是無語。因為單純而強烈情感的力量比現象背後複雜多維的社會現實更富有傳播的魔力,所有符合情感信念的事實而不是事實真相本身更容易被接受和被表達。

形成社會共識越來越難。共識是怎麼形成的?過去真相至少是一個參考,新媒體時代獲得真相確實不易。不知何為真相時,只能依賴、憑藉自己的判斷。在陌生人信任模式中,信任誰,決定了公眾優先選擇和接受誰的信息作為加深和強化自己信念的來源。公眾只能通過個體理性判斷或群體情感道德建立信任,當個體置身於超越其理性經驗判斷的交往情境時,情感和道德往往上升為信任誰的關鍵問題。

所以失去了統一標準時生產出的只能是局部共識。“信息繭房”現象解釋了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群體成員因為擁有相近似的觀點和看法而“人以類聚”,導致群體內同質的特徵越發顯著;同時群體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也越發造成群體間特徵的明顯差異。於是在網絡上形成群體極化,從而分裂局面處處可見,然後“黨同伐異”就會順理成章,攻擊起來毫無負擔。

獨立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小。網絡興起之初給了我們一些幻想,似乎可以擁有無限的思考、發聲的空間,然而並非如此,相反倒是“迴音室效應”盛行。就是在媒體上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拜機器算法所賜,我們聽到的、看到的信息越來越一樣,而失去異質信息的同時,也就越來越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

有學者指出,在傳受關係發生改變,媒介定義更為寬泛的今天,社會公眾仍然會被刻意塑造的鏡像所成功誤導,做出諸如不理性的個人投資、參與浮誇言論的接力等追捧行動。這實在值得思考!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看似掌握越來越多主動權的同時,“魔彈論”仍然沒有停下“洗腦”的腳步。

自己曾經受到的網絡暴力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自己還是個比較謹小慎微的人,就是那種遇到打架也不會使勁往前擠的主兒。由於在不同的平臺幾乎都是實名或有身份認證,所以發言已經是慎之又慎。但是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溼鞋?還是趕上了幾次網絡暴力。總結一下,有如下一些類型。

對職業的挑釁。我的身份是大學教師,可能在別人眼中會被高看一眼,因此被苛責的機會就多一些,這能理解。有時是覺得“你不過如此“,這我接受,本來就只是職業不同;有時批評你”自以為精英的優越感“,我也承認自己肩上的責任要大一些。最多的就是,由於不認可我的觀點,就認定我”三觀不正“,於是就說”有你這樣的老師真是誤人子弟“,”中國的教育上不去就因為有你這樣的老師“,這個我可不敢苟同,我是個什麼人自己還是有數的,至少是中上的水準,中國的教育不行光靠我沒戲!

經典的段子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由於劉翔因為傷病的原因再一次棄賽,我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出了“既然不能參賽幹嘛還要跑出去訓練那麼長時間“的疑問。在零星的質疑之後,一幫上高中的南方小孩對我展開了團隊攻擊,口兒有點髒,對我的職業、人格冷嘲熱諷,甚至謾罵,即使最後我不應戰了還是不放過,甚至揚言要號召全校的學生一起罵我。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也很是震撼!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對人格的侮辱。最近一次是關於一位“高中生“給方方回信的微頭條,由於我沒有旗幟鮮明地支持那個”高中生”,被罵做“小丑”,這就不合適了,你這是侮辱人了!所以我回復他說,你這是侮辱人,不然我就給你點個讚了。此前,還被罵過“渣渣”,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所幸遇到國罵不多,

至少那種“X你媽”、“大傻X”之類的不多見。大概是自己幸運吧,沒有去什麼太猛的平臺,加之自己的表達儘量平和,不用太過分、偏激的語言激怒別人,還有就是隻要心情調整一下還過得去的就算了,不死纏爛打。畢竟自己不是一個能在爭鬥中獲得快感的人。但是真遇上了也不能回罵過去,一時衝動了,就會讓人“白紙黑字”地抓住了短處,再人肉一下我,可就真完了!所以我們才是弱勢群體。

如何儘量避免可能的傷害?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可能有人會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發聲嘍!這的確是個好辦法,不發聲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正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我與他人在網絡上的交鋒,事後我在新浪微博工作的學生說,您看比您大的腕兒都不說話,您這不是找事兒嘛!可是那些不聲不響卻一夜被人肉的人也是沒招誰沒惹誰,還不是成了眾矢之的?所以消極被動總不是法子,還是要思考怎樣更積極地應對!

慎重選擇、回應敏感問題。其實現在敏感問題越來越多,如果比較關注時事的話會知道在當前疫情之下很多問題會產生非常大地爭論,在涉及之前要有一個基本地判斷,如果你站在一個比較少數的觀點上,被衝擊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即使你的結論比較平和也可能會受到攻擊,因為他覺得此時你的觀點不能平和,否則也是立場不明的表現。相反,只要你站到了大多數人的角度,即使偏激些,被容忍和被贊成的程度也會比較高,相對也比較安全。但如果求得安全而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還是不要說了。

面對反對者,不要糾纏。我以前在課堂上有時會做這樣的練習,讓學生講一個案例或對某些問題談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請聽講的同學提問題。此時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臺上的同學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提問者一定要說服對方,讓對方認可自己,否則就會一定討論下去,但結果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網絡上也是如此,當和你持不同意見者出現時他不是來和你討論的,而是告訴你你是錯的。此時試圖說服他顯然是痴心妄想。所以,1.你可以不理睬他;2.客氣地回覆;3.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不必激怒他。

保持自己的形象。有時出現這種情況對於我們這些身份認證的人實在有些束手束腳,別人可以毫不顧忌地挑戰你,但你必須思考每句話說完別人會怎麼看。有人會說,你累不累啊?但是當你的單位別人知道,你的職業別人知道,你還真就不能隨便說話了。人家看你不爽,就是一句“你還為人師表呢?”就會讓你進退兩難。雖然咱們也看不慣那張嘴就罵街的教授,但是不能直抒胸臆確實難受。

低俗、色情、謾罵暴力長期盤踞網絡,除了“靈犬”怎樣保護自己?

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雖然身份認證增強了你的可信性,但確實也增加了露出的風險性。我想不怕人肉的人很少吧?所以至少儘量不暴露真實姓名,單位哪裡有時可能沒辦法隱瞞,但爭取不露臉。網絡有時真保護不了自己,看熱鬧的多,不到自己頭上都不在乎。

如有必要,使用工具。今日頭條推出的國內首款“反低俗助手”——“靈犬”已經推出兩週年了,這款兼具反低俗色情、反暴力謾罵、反標題黨等功能工具,已讓超過450萬人受益,值得鼓勵。但終究還是要依靠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