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油價暴跌成負數背後的信號


警惕!油價暴跌成負數背後的信號

作者:研報社

公眾號:研報社(ID: yanbao_she)

歡迎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並註明出處


“負價油”是什麼情況?


原油市場昨天再現史詩級暴跌,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暴跌至-37.63美元/桶(收盤價),這是首次出現“負價油”,究竟是什麼情況?


在原油期貨定價權這塊,全球有三大原油價格基準——美國的WTI原油、英國的布倫特原油、阿聯酋的迪拜原油,其中美油和布油討論的頻率較高,但是有一些差別。


所有在美國生產或者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準,WTI原油期貨有很好的流動性和價格透明度,但是以美國的供需為主,有一定的區域限制。


西北歐、地中海、非洲等地區,均以布倫特原油為基準,範圍更廣一點。


本次跌到負值的就是美國WTI原油的5月原油期貨合約。


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暴跌的直接原因是,該5月期貨合約到期在即,投機者踩踏出場。


首先,該5月期貨合約在當地時間4月21日,也就是今天就期滿了,期滿之後,必須在下個月接受實物交割,對於持有該期貨合約的多頭而言,到期就會真正地領到這些實物原油。


其次,本來實物交割沒有什麼,大不了先放著等待油價上漲,但是原油交割地——庫欣地區的原油倉儲設施已經基本用完了,也就是說一旦實物交割領到這批油,就必須付錢運走,既要承擔高昂的物流費用還要承擔存儲費用。


有的人會問能不能領到油之後直接倒掉?其實這樣的話你會被環保機構罰更多的錢。


另外,原油期貨市場本來應該主要是有真正原油需求的交割者們參與的,比如下游煉廠、航空公司等等,但是需求持續低迷,這些主流參與者早就退出了,最後剩下的全是投機者,這些投機者從來沒有接觸過實物,更不可能承擔高昂的物流費用、存儲費用把這些油運走,所以寧可虧錢都要平倉!


最後,這些投機者互相踩踏出場,導致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暴跌。(實際暴跌因素還有很多細節,但是主要就是上述原因)


原油市場除了WTI 5月原油期貨之外,下一個結算的就是布倫特原油 6月期貨合約,將在10天內進行結算,然後今天也開始了暴跌,說明原油期貨市場的悲觀情緒已經開始蔓延。


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只是一個月期貨合約,該合約價格為負不代表原油價格為負,目前WTI原油、布油價格分別在16美元/桶、20美元/桶左右,但是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暴跌至負值給市場傳遞了幾個信號。


原油期貨暴跌背後的信號


第一個信號:歐佩克4月12日達成的減產協議——從5月1日起日均減產970萬桶,並沒有改善原油市場的預期,市場不買賬,這也是原油近期再次下跌的根本原因。


研報社在4月10日《強刺激的終結?| 要素市場化新政解讀》一文中解讀原油減產會議時已經指出:


就算上述減產協議達成,也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原油市場供過於求大約2500-3000萬桶/天,現在減產1000萬桶,不過是把儲油暴庫的時間點向後推遲兩個月而已。


也就是說,當前原油市場供大於求接近3000萬桶,歐佩克協議減產970萬桶只是杯水車薪,沒有改變原油市場持續惡化的基本面,並且宣佈減產970萬桶也是直接抹殺了寄予歐佩克減產提振油價的最後一絲希望,所以減產協議落地之後油價再次暴跌。


研報社在4月3日《突發,央行降準!》一文解讀原油時明確指出——當前原油市場只存在反彈,沒有反轉!


警惕!油價暴跌成負數背後的信號


警惕!油價暴跌成負數背後的信號


第二個信號:隨著供給的持續過剩,儲油空間越來越小,全球儲油設備即將用完!


之前的文章曾指出:當前持續性的供給過剩使得原油庫容持續消耗,有數據測算,如果疫情加劇,按目前的儲油速度,再過兩個多月全球油庫就用完了,也就是說沒地方存放過剩的原油了。


美國上週原油庫存增加1900萬桶,創有史以來最大單週增幅。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還剩下7850萬桶的備用容量,按1900萬桶/周的速度,還有4周就可以填滿。


填滿之後會怎樣?填滿之後一方面是被迫減產,因為沒地方放了,另一方面就是油價將真的崩潰。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減產,總之,最後還得看美國-沙特-俄羅斯三巨頭之間如何協調。


當前需要警惕什麼?


首先,油價持續低迷將引發一連串負面反應,其中:


1)之前說過,油價持續低迷會導致美國頁岩油企業大規模破產,引發一連串債務問題,甚至再次導致流動性衝擊。美國某機構預測,如果油價持續在每桶20美元的低點,預計2020年美國會有140家石油生產廠商申請破產,2021年會有400家申請破產。


2)外圍資本市場會受到油價大跌的影響,悲觀情緒可能會傳導至A股。


其次,社長鄭重提示各位研粉,在自己的能力圈做投資,原油期貨這種高難度投資品種並不適合個人投資者參與,尤其是現在的原油市場正處於煉獄模式。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本文來源:研報社微信公眾號。風險提示: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能夠提供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投資人購買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額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