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2020年3月下旬,《紐約時報》負責報道英國新聞的記者本傑明·穆勒(Benjamin Mueller)發表題為Western Universities Rely on China. After Virus, This May Not Last.(《西方國家大學對中國學生的依賴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或無法持續》)的文章,提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對中國學生的過度依賴,將導致西方國家高校在新冠疫情後難以為繼。

國際高等教育對疫情前後學生流動的反思是必要的,不過,對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預測似乎不夠客觀。

001 對中國招生的習慣性依賴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文章中提到倫敦國王學院Kerry Brown教授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已經對一種收入來源上癮了。”

這種“收入來源”便是包括英國大學在內的西方國家高校招收的國際學生,其中佔比最大的是中國學生。

國際學生是“高價生”。以英國為例,英國本地(蘇格蘭地區除外)和歐盟區學生每年的學費約9250英鎊,而國際學生的學費中間值大約15000—18000英鎊,英國名校熱門專業(財會、金融、電子、工程等)的國際生學費大約20000英鎊以上,也就是說,不少英國大學每招收1個國際學生,學費收入相當於2個或2個以上本地或歐盟學生。

而且,國際學生一般是一次性付全款的,而本地和歐盟學生往往還需要以貸款或補貼的方式分期付款。

從2012年至2019年,英國內政部關閉了PSW簽證(學生工籤),國際學生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的機會大大減少。

這期間,印度留英市場崩盤,呈現斷崖式下跌,原本希望在英國取得學位後留下工作的印度學生,轉而投奔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高等院校。

而中國留英市場需求一直比較旺盛,英國大學也不斷加大中國市場的招生力度。

從2015年至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幾乎每兩年增加10萬人。2019年英國在中國發放的學生簽證數達到11.5萬,同比增長20.9%,佔全球總量的45%,中國留英市場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區域。

不過,這同時也意味著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留學目的地國的大學對中國市場產生了習慣性依賴。

002 “後新冠學年”,美澳大學會破產嗎?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透露,澳大利亞註冊在讀的中國學生約20萬人,由於疫情影響無法到校或推遲入學所造成的損失高達40億美元。

其實,相比美國和英國,澳大利亞高等院校對中國學生的依賴程度最高。在校生中,中國學生佔比超過20%,遠高於美英。

美國高等教育規模龐大,在校生常年在2000萬人上下。國際學生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接近110萬,但僅佔美國高校在校生總量的5.5%。

2018/2019學年中國留美學生接近37萬人,已經是美國高等教育歷史上中國學生最多的時候,但在美國高校學生中的比例也不過1.85%。也就是說,美國大學學費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本地學生。

當然,中國學生是“高附加值”生源。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9年11月發佈的最新數據,國際學生對美國教育的經濟貢獻達到447億美元,其中中國留學生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

預期2020年秋季入學中國學生大幅度減少,肯定會造成澳大利亞和美國大學收入減少,帶來一定程度的財務恐慌。

但從當前留美、留澳的中國學生學級分佈可以看出,美國、澳大利亞大學還有吃老本的空間。

在留美市場中,40.3%的中國留學生是本科生,36.1%是研究生。

在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八大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蒙納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中,只有墨爾本大學不以中國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錄取條件,其他都已經無縫隙對接。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高校中,中國本科生的比例很高,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附加值”更高的“現金牛”(cash cow)。

一箇中國學生註冊入學後,在美國要讀4年本科,在澳大利亞是3年,這意味著在這個中國學生身上,美澳大學每年都可以收取學費,而不需要額外付出招生成本。

以現有的中國學生的“存量”,美澳大學還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

即便是由於疫情影響,中國學生退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於中國學生比例很高的澳大利亞院校,財務風險還不至於大到學校關門的程度。

003 英國大學的風險較高,需要政府救援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相比美澳,英國大學的情況並不樂觀。

英國今年1月底正式脫歐後,還沒有把歐盟學生正式列為國際學生,也就是說,學費與英國本地學生持平。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留學目的地,英國每年吸引45—50萬國際學生。2019年新增中國留英學生11.5萬人,英國在校中國學生約22萬人。

總體而言,中國留英市場的分佈過於集中在碩士研究生領域,佔比高達三分之二,而英國大學的碩士學制一般只有一年,每年的招生成本較高。

英國大學本科生的比重不高,其中大部分來自本科預科或中外合作辦學2+2或3+1項目(中國學生在英國讀1—2年後取得英方和中方兩個本科學位),而通過國際學校或英國當地私立中學進入英國本科階段的學生數量更少。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大學缺乏美澳大學的中國本科生支撐,一旦中國學生大量減少,壓力會大於美澳。

在危機時刻,以公立大學為主導的英國高等教育還有“體制優勢”。

2009年以前,英國大學的收入主要是政府撥款和民間捐助,上大學是免費的。

而2009年卡梅倫政府面對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開始走“社會辦教育”的道路,公立大學開始要求本國學生交學費,並從每人每年3000英鎊,迅速提高到9000英鎊以上。

此次疫情當中,英國高等教育界討論的重點已經不是如何多招國際學生,而是如何吸引更多的當地學生和歐盟學生。

而終極解決方案還是政府出資“救市”。

004 中國出國留學市場是剛需嗎?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中國學生還會成為全球留學市場的主流嗎?短期分析,2020年秋季入學的難度非常大。

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在3月底線上舉行的英國高等教育論壇上指出,由於疫情的干擾,美英國大學在今年9月正常開學的可能性很小。

這意味著中國學生推遲入學或分流的可能性很大。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簡稱BC)就疫情對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影響做了定量分析,其中以2003年“非典(SARS)留學”案例解釋疫情影響的持續性。

2003年非典疫情使當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下降6%,2004年同比下降2%,直到2005年恢復增長。

總體而言,非典對中國留學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而且,中國學生有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規模留學的“逆襲”表現,讓英美唏噓不已。


不同於非典和金融危機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引發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中國20年來(2000—2019)一直堅挺的出國留學需求,會不會戛然而止?

根據英國《衛報》對疫情、經濟危機中人們的消費行為分析,英國大學之所以集中精力招收本地及歐盟學生,是因為在經濟形勢下行的不利形勢下,人們增加教育消費的傾向性更明顯。

於此同時,《紐約時報》記者穆勒的文章也認為,中國國內高校也會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大背景下,參與優質生源的國際競爭,減少國內學生“外流”。

從中外合作辦學4+0的趨勢也能看得很清楚,中國學生的國際流動受到來自官方的引導,留在國內讀國外學位的走向比越來越明顯。

不過,中國2億中產階層的教育消費取向已經形成高端模式,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名校獨木橋”愈發擁擠,這是政策無法控制和引導的。

只要經濟危機不會導致大批中國中產破產,中國出國留學市場仍會繼續向前發展。

近年來形成的每兩年增加10萬人的出國留學增速可能會減緩,但不會從根本上阻止中國學生的留學腳步。


作者簡介:

2020-2021“後新冠學年”中國留學生或減少!英美大學撐得下去嗎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東亞區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特約留學培訓師,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資深教育自媒體人,平臺閱讀量超過1億次,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