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四种技能,让你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掌握这四种技能,让你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你是否也曾掉进过“效率陷阱”中?希望一天24小时连轴转,一分一秒都不能错过?

但你是否想过,不停地专注于每一项任务似乎只有机器才能做到。要求自己不停地专注于工作就好比要求一个赛跑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中都保持一样的速度?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实现真正的高产,最好的方法就是抛弃“效率”这个念头,转而选择创造条件,让自己真正实现每天高产的两小时。

正如《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只要我们掌握恰当的策略,了解高产背后的科学道理,并按照步骤进行练习,就一定能实现你的高效两小时。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两小时并不是一定要求你只能花两小时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两小时这种时长既容易做到,又能让你完成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当你熟练运用这些策略后,你就能创造出属于你的四小时或更长的高效时间。

本书的作者乔西·戴维斯是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的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体现认知”、情绪调节和情绪神经学,论著多刊登于专业期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些策略能让我们实现高产。

一、利用觉察点,认清最重要的事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大脑都处于自动模式下,不假思索地操控着许多行为。

比如早上起床穿好衣服、洗漱、吃早饭、乘坐交通工具上班、吃午饭、下班后运动、吃晚饭、洗漱睡觉,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由一连串的习惯性神经常规程序组成的。

问题就在于我们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时,并没有好好思考下一步到底应该做什么,只是条件反射似的作出反应,这就导致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我们若想实现高效,就必须学会意识到一天当中的几个特殊时刻。也就是说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时,要好好考虑接下来是回复邮件呢还是和客户打一通电话,作者将这个时刻称之为“觉察点”。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忽略觉察点,频繁的进入自动模式呢?

在学术界有一种理论叫做“认知上的懒惰者”,它的意思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选择思维层面阻力最小的那条路。

当你正在聚精会神的做一件事,突然有个同事向你请教问题,此时的这两种行为是相互矛盾的,需要我们有意识的作出决定。觉察点往往就是出现在矛盾时刻的,它会令我们感到不快。由此一来,我们便会忽略觉察点,尽快的跳过它们。

跳过觉察点我们当然会觉得很轻松,但这也使我们掉进了“效率陷阱”中。

大家都习惯于在觉察点这个时刻匆匆略过,去做那些你自己觉得很高效的事情。忽略一个觉察点也许能够帮你省出5分钟的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按照自动模式完成的接下来的任务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或是不适合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完成,这样一来,你才是毫无效率地损耗了大量的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诀窍最大限度地利用觉察点,让我们更加高效。

1、珍惜每一个觉察点

一天当中出现觉察点的时刻并不多,但这一刻一旦出现,你就要有意识地好好利用它,思考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埋头往前冲。

觉察点能够让你与眼前的任务保持一定的“距离”。曾有研究表明,制造出心理上的距离会带来更高层次的思考。也就是说,心理距离越近,我们就会越关注眼前的事情,心理距离越远,我们考虑的越会周到。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普通人宁愿今天就拿到一张75美元的礼品券,也不愿意在三个月后拿到118美元的礼品券,或是在一年后拿到185美元。不管是118美元还是185美元都比75美元多,但这些普通人只要看到眼前的75美元,就无法抗拒了。

这也就说明了,如果我们的心里缺乏距离感,就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2、提前为觉察点做好相应计划

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干扰,即使你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计划。当你被意外打断时,往往会选择匆忙应对,而不是珍惜此时产生的觉察点。与其这样,为何不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呢?

我们可以想象在工作日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场景,并形成相对应的计划。一旦打断你的这些场景出现,你就可以停下来利用这个觉察点。比如说你被同事的某个小问题打断了,那你就可以以此为觉察点,想想接下来是否需要换个任务,应该做哪些事情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时间。

3、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的任务,除非它值得做

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后,不要立刻进入下一个任务中,而是把此刻标记为觉察点。

作者在书中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在完成了一项45分钟的训练课程后,会对自己说现在就是个觉察点。有时还会起身去喝点水或咖啡,让大脑冷静一番后,才会决定接下来做哪些值得做的事情。

聪明地安排你的时间需要你聪明的利用觉察点,它能够让你做出有意识的、正确的决定,从而合理的利用时间。

二、管理心理能量,让效率最大化

我们经常会听到效率专家们说:“最佳的时间管理途径就是先专注于最重要的工作”。这种说法的确没错,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大脑能量决定了我们做任务过程中的状态。

每个任务都会消耗一定的大脑能量,有些还会使你产生不好的情绪,这会使得这个任务以及接下来的任务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从策略上来说,为了创造出高效两小时,最好优先选择做那些值得你用最佳脑能量的任务,其它麻烦的待办事项都放到一边去。

那么,哪些会损耗我们的心理能量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会使大脑疲惫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曾做过一项实验:参与者们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些课程,一部分人需要做出决定,另一部分人不需要做出决定。

接下来,研究者们会测量参与者们剩下的脑能量,测量的方法就是看他们在下一个任务中能坚持多长时间。所有的参与者都被要求学习15分钟,然后参加一场考试。为了使实验更接近参与者们的真实生活,15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的玩电子游戏或看杂志。

在这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之前做过选课决定的人会在8分钟左右放弃学习,没有做过决定的人则坚持到了11分钟。

研究者们又让做过决定的参与者对短视频或试题的风格再次作出决定,此时,参与者们的自控力都有所下降。做完决定的人只能在考试中坚持9分钟,而那些未做过任何决定的人则能坚持12分钟。

这个研究说明了,不断地作出一些不重要的决定,会让人在自控性任务中缺乏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做决定会导致心理上的疲惫,由此降低我们最佳表现的能力。

其次,情绪决定你的表现。

当我们了解了哪些任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又会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见机行事了。

情绪可以分为负面情绪和正面的情绪,负面情绪主要是指愤怒、悲伤、焦虑等等。那是不是负面情绪就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表现状态呢?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碧昂丝的例子。碧昂丝曾说过:“每当我登台演出前,我都会感到紧张。当我不再紧张的时候,我才会感到真正的害怕。因为不紧张的话,我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所以,对碧昂丝而言,正是我们视为的负面情绪使她每次都全力以赴,达到最好的状态。

当然了,也不是鼓励你们产生坏情绪,因为积极的情绪对我们的表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更有利于你产生新的领悟、遇事当机立断以及更具创造力。当我们知道了太多的抉择和情绪会损耗我们的心理能量时,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管理好心理能量。

1、降低你的心理疲惫感

我们首先要分辨出哪些工作最容易消耗心理能量。比如:不断地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和别人聊天、辨别并修改错误、记住各种截止日期、一连坐上好几个钟头等等。

要是想完全避开这些工作也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可以有策略性地安排完成待办事项的顺序

你不妨试试以下四件事:

第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将你大脑最好的能量留给最具创造性、最有价值的工作,不要一开始就被几百个不重要的任务消耗殆尽。

第二:把一天的待办事项分为:重要的、创造性的以及其他。将“其他”放在你比较累或是昏昏欲睡的时候完成,活动轻松一下。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处理它们,就不会在一早精力充沛的时候做这些琐碎的事情。

第三:将收发邮件放在下午的一小时里。也许你会说这是个可怕的建议,但当你尝试几次后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多重要紧急的邮件等着你去回复。

第四:头一天晚上为第二天的事情做好准备。比如第二天上班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早餐、明天的活动哪些地方对你而言是关键点,按照这些决定来安排待办事项表。

如果你实在没办法避免那些耗精力的任务,可以试试这三种办法:缓慢地深呼吸一会、尽情地大笑一场、短暂地打个盹。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10分钟短暂的睡眠可以有效地减缓疲劳,还能提升警觉度以及许多不同的认知功能,这个效果可以持续两个半小时左右。虽然二三十分钟的睡眠也能够帮你减缓疲劳,但是你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清醒,效果也不会达到两个半小时。

2、预料一些任务会引发的情绪

假设你在看今天的日程表,大概就能估计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产生。比如,今天要做个ppt展示,而你又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那么你就能预测到自己的焦虑了。再比如过会有个很长时间的会议要开,会耽误项目的进程,那么你肯定会感到很气愤。

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都是可以预测的,那么你就可以按照这些情绪来安排你的高效两小时了。

3、学会策略性无能

虽说是鼓励你把高效两小时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本书的作者还是建议你不要试图完成所有的待办事项。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条建议行不通,因为你总是有很多理由去做所有的事情,总觉得做不完就会有不好的后果。

但是,为了真正利用好你的心理能量,你需要做的是出色的完成事关紧要的事,而不是平庸的完成所有的事。所以不要轻易的承诺做完清单上的所有事情,因为这会浪费你本该用在最重要事情上的心理能量。

所以,请你下一次注意到自己的觉察点开始一项任务前,好好的回顾一下刚刚完成了哪些任务?目前的心理能量以及情绪如何?什么时候能最佳完成重要任务?是否能够策略性的放弃无关紧要的事情?相信你在多次练习后一定能实现高效两小时。

三、无需对抗分心也能更专注

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天生就无法专心,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不断地在不同的注意点之间切换是一种生存策略。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某一件事,而不关心周围的危险,就会使我们处于暴露状态中。

当大脑从一个注意点切换到另一个注意点时,它会对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习以为常并视而不见。比如你正在读一篇很长的报告,一开始大脑时注意到它并对它感兴趣。但是20分钟过去了,大脑就对它失去了新鲜感,又会把注意点切换到另一个事物上。

简而言之,我们的注意力系统本来就是扫描和监察事物的,好让人对意外的东西做出反应,不断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所以,毫不动摇的专注是不符合人类生理规律的。

但是,我们的工作希望我们能够专注,大脑又与其相违背,若想高效的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走办公地点的干扰物

电脑、手机、平板这些都是干扰物,这些设备让我们不停地接收短信、电话、邮件以及去网页上浏览无关紧要的娱乐新闻。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这些设备的噪声、尽可能的关掉各种提醒,将他们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

但即使这样做,大脑的构造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百分百的专注。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走神而感到内疚。

有研究表明,走神并不是什么缺陷,它对我们的工作可能还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完成一些认知性的任务,比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做出长远的计划。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大脑有成效的走神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让自己走神。当你在某个任务上专注一段时间后,可以转换到另一项难度适中的任务上,比如欣赏墙上的画、房间里的植物、窗外的风景。这样,只花几分钟就能把自己注意力给拉回来。

但走神时千万不要整理文件、浏览网页、查阅回复邮件以及研究高难度的问题,这些任务会让你彻底地脱离原本的任务中。

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觉察注意力”它的意思就是放任我们走神,在我们觉察到自己走神时再温和地把注意力带到眼下的事情中。

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事,可是你的脑子里突然想到了某个节食计划,那就有意识的花两分钟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而不是强迫自己不去想它。但是,要注意不能没头没脑的去浏览网站上某个节食专家的博客,这会将你的注意力越带越远。

许多人之所以觉得走神很讨厌,是因为一旦走神,人们就不由自主的投入到另一项任务中了。所以,下次只要你发现自己走神时,告诉自己这也没什么,只要静静坐着放任它走神就行了。跟随它但别带领它,等你多次练习后,你就会发现不需要反抗就能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拉回,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

四、通过运动和饮食让自己更高效

许多研究表明了运动会使你更好的思考、更专注的工作以及更敏锐的反应

在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中,他告诉我们:在他逃亡的岁月里和身陷囹圄的数十年中,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在牢房里跑上45分钟,还会做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其他运动,这才使得他拥有澄明的思维以及坚韧的性格。

日本研究者曾做过一个研究叫做“斯特鲁测试”。参与者们会看到与颜色有关的词语,但字体的颜色与这个字所代表的颜色不同,参与者们需要说出字,或是字体的颜色。一部分人被要求做1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另一部分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等待一起测试就行了。

研究结果发现,运动过的人在斯特鲁测试中反应很快,在大脑里起着自我控制作用的侧脑前额叶皮层也更加活跃。这就说明了运动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还能增强大脑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令人惊讶的是,运动强度更高或持续时间更长,效果反而不尽人意。

所以,当你觉得提不起劲工作的时候,不防进行个20-30分钟的中等运动。

除了运动外,饮食也对高效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吃得太多或喝了含糖饮料,就会在几小时后变得昏昏沉沉的。大多数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只会考虑两点,一个是它的味道怎么样,另一个就是它健康吗?却从未想过自己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需要补充什么样的食物。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好的工作状态,就应该参照以下方法改善你的饮食习惯。

第一点,少食多餐。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含糖指数低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饭菜和零食。当你非常忙的时候,坚果是最佳之选。

第二点,如果你想迅速提高脑力,你可以吃一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零食,这可以帮助你在15分钟内精力充沛。但如果你想超过15分钟,就千万不要去碰含量高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披萨、烘焙甜点、薯片、面包等等。

第三点,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因为缺水会使人易怒、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第四点,如果你睡眠不足或是很疲惫,就喝点含咖啡因的饮料,但量不要太多。此时,你可以放心的往里面加牛奶,因为脂肪说不定能让你的血糖更稳定。

人们单纯的认为,无论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都应该学会忍耐以及提高工作效果,这并不切实际。我们只有将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好了,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出色。

总的来说,想要实现每天高效两小时的最佳方法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运动和饮食,管理好心理能量,利用觉察点,将最佳的脑能量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