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對”,鬼知道你要什麼感覺?

“感覺不對”,鬼知道你要什麼感覺?

把受眾當人,懷疑“正確的常識”

人們經常會在指責一些傲慢的人時,說他們不把人當人。可到底什麼是把人“當人”呢?你可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如果讓我來定義,把人當人是指尊重人的“慾望”,尊重人有“人之常情”的權力。

可是我們做營銷的時候,真的在把人當人嗎?

當我們去描述一個受眾為“女性、未婚、本科學歷、二線城市、iPhone用戶”時,真的是在把她當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嗎?

把受眾當人的過程,並不是看數據的過程。而是去發現和尊重TA的慾望的過程。而所有的人慾望幾乎都是一致的,只是滿足方式不同。

要去理解人,不要看數據,只要去懷疑一下那些表象下的真實,最終每個人都是一個樣子。

許知遠在和馬東對談的時候,大概有講到一句 “人們發現真實下有虛偽相對容易,但是發現虛偽下面還有一層真實卻很難。”

我們試著去懷疑一些“正確的常識”。

父母希望你過得好,這句話準確嗎?

當你明明知道你受夠了現在的束縛,想去冒險、變得更好的時候,父母總是在阻礙你。他們不是希望我過得好嗎?

其實,這句話更準確的表述是:父母希望你在他們能力範圍內過得最好,但是,一旦你超越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他們希望的就不是你定義的“好”了。

好人就會有好報,壞人就會有懷報,真的嗎?

真的不是因為你在功利地想象,我只要不做壞事,我就不會有壞報的貪婪嗎?——是吧,你看你都不覺得這是貪婪,不是嗎?

“感覺不對”,鬼知道你要什麼感覺?

你到底在為什麼而努力上進呢?

真的是為了善良,為了正義嗎?回想下你最努力的時刻,真的不是因為虛榮、因為嫉妒、因為失敗後怕被嘲笑的恐懼?承認自己就是為了虛榮而努力,就真的不好嗎?

我們總結過一個理論,人的慾望主要就是兩個:可控性和優越感。

當你突破了父母的能力範圍後,打破了父母的可控性,他們開始變的不開心。當別人用了和你不一樣的方法而有所成績後,你就會恨TA,因為TA的存在,耽誤了你的優越……等等。

當你去一點點懷疑那些表象,去逼問到內心的慾望後,你才能發現一個“真實的人”的存在。TA是那麼的真實,慾望是那麼的直接,甚至會覺得有些單純,有些可憎,甚至有些可笑可憐。

而當你去了解他的時候,不需要任何數據。不同人的分類,只是在滿足慾望的時候手段不同。

當你探索到這個真實的人以後,你會發現這個人那麼的愛自己。所以你所想表達的,你有的一切,只要和這個人發生不了關係,TA連看都不看一眼。

他只是在喜歡自己,他並不真的喜歡你,也不真的討厭你,他是其實根本不在乎你。

所以,當做營銷的時候,冷靜下來,想象一下,這13億人幻化成的“這個人”出現你的桌子對面,他完全在意不到你的存在,渾然不知的伸伸胳膊伸伸腿,摳一摳手指甲。多盯著“這個人”看一會,全神貫注的看著他,把你體內的“這個人”摔碎砸爛掩蓋在塵土裡,去看看對面的“這個人”,想想怎麼才能讓刺激一下TA的慾望,讓TA和你的產品有那麼一點關聯。

要學會理解和善待“這個人”,試著承認TA,並且和TA做個朋友,畢竟你的體內也是“這個人”。

承認自己無能,雖然這很痛苦

只有承認營銷有所不能,才能知道營銷真正能做到什麼。

在我看來,營銷不是研究怎麼把100萬花出200萬效果的事,而是一場如何避免浪費錢的藝術。

但凡尊重一些經濟學常識,自由開放的市場裡,價格就是買賣雙方博弈後價值的最佳體現。效果好的東西很快就會漲價,效果不好的東西很快就會降價,一直到一個買賣雙方都覺得合理的位置。

一個渠道需要多少錢,就是值多少錢,所謂低估、高估都只是個人偏好。同一個工資水平的文案,寫出來的文案平均水平都不會差太遠。

100萬最多可以換來儘可能值100萬的效果,如何少浪費一些錢,就是對效果的最大尊重。

剛開始工作的新人,總期待著放一個大招、一鳴驚人。通常的結果就是本來是為了用戶,結果卻成了“自我證明”用的工具,此時的眼裡就不再有受眾嘍,剩下的全是自戀。我一點都不信這種妄求的狀態能出什麼好效果。

一個明知道沒什麼亮點的綜藝,第一期就爆火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營銷真能做到嗎?一個明顯有具體受眾的電影,在海報裡寫上閤家歡三個字就真的能讓一家人去看了嗎?一篇微信稿件,你身邊的人沒一個願意轉發,隔著幾萬公里的人就真的能意外的10W+嗎?

營銷只能在一個事情的客觀發展規律裡面,儘可能地往規律裡的上限努努力,太多的事情營銷根本做不到。如果不承認這個事情,只能看起來四處哪哪預算都緊,白白浪費錢和精力。

當排除了那些不能的時候,眼光盯在那幾個有可能的點上,你反而會發現渾身都是能使的力氣。你的創意會噴薄欲出,靈感用都用不完,效果自然不會差。

“感覺不對”,鬼知道你要什麼感覺?

甚至要學會承認自己對事情判斷的無能。

如果你有想法,可以先找個便宜的小號把你的想法發出去,看看大家的反應,如果和你想的一樣,再放大去做;如果發現根本沒反應,或者反應和你想的不一樣,快速承認自己的想法不行,換一個再繼續。

承認了自己的無能,就能把損失最小化,何苦自己執著。

承認自己無能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畢竟這和你的大腦的初衷不一致。

善意的溝通總能有善意的回報,壞的預設帶來壞的回報

“感覺不對”,鬼知道你要什麼感覺……

乙方總是吐槽甲方,老說“感覺不對”。可是做營銷真的不是在做“感覺”嗎?

想想看,你做的所有工作,無非最後就是兩個不親不遠的朋友見面討論到你的產品時,“你最近知道那個什麼嗎,呃……” 然後附帶的那麼一句話,而且這句話通常不會超過10個字。

為了能把這句話調整成你想要的樣子,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道理和示意去潛意識地傳導到那裡去。這不是做的感覺,還能是做的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