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毒药 ",父母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最好的解药

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小东成绩一直很好,但就是不自信,喜欢抱怨遇到事就认为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一遇到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小东的成绩也越来越差。

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小明则相反,成绩中上等,但是很自信,遇到事不抱怨,喜欢从客观因素上找原因,如果遇到哪科没有考好,小明一般会分析出自己是因为哪些知识点没有搞明白或者粗心等造成的,并认为下次一定会考好,慢慢地,小明的成绩越来越好。

小东和小明是悲观和乐观的两个代表,他们的消极和积极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解释风格。

什么是解释风格呢?

塞利格曼把人格分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他认为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会有不同的归因,这不同的归因就决定了人是乐观还是悲观。

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他们会认为这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他活动去。如果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他们会认为这些是暂时的,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只限于此时此地。 小明就是乐观型的典型代表,我们也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有时会感染和带动自己。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不然。他们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会认为这是外在的原因(是运气好),是一张暂时的现象(就这一次)。他们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会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会一直持续下去),具有普遍性(会影响到每一件事),是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

小东就是悲观型的代表,实际上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可见悲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 " 毒药 ",乐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既然乐观如此重要,如何让孩子保持乐观呢?

" 积极心理学 " 之父马丁 · 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通过对悲观和乐观的长期研究指出,对事物的解释风格是影响孩子乐观和悲观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乐观养成的基础,就是改进孩子遇到问题时的 " 解释风格 " 。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

消极的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化与个人化。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始终存在;普遍性——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举个例子,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根据塞利格曼的归纳,我们继续上面的例子: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

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

偶尔几次没有考好试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

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向孩子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

不适当的批评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悲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减少无畏地指责。

孩子淘气的时候,妈妈会说:“你总是那么烦!”孩子捣乱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你总是闯祸!”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你成绩那么差,我看是好不了啦,以后搬砖算了,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那么孩子从从这些批评中得到的评价是:我很笨,我很烦人,我总是闯祸,我没有本事。

久而久之,妈妈悲观的解释风格,也就是以悲观的心态看待事件发生的原因,让孩子直接从妈妈的身上习得了悲观:我是个笨孩子,我没有价值。要知道,孩子不仅吸收父母说的话,更会吸收父母说话和做事的方式。

很多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跟小东妈妈很像,批评不讲方式,亲子关系一直很紧张。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在批评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自己和其他人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这些批评方式塑造了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

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按照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观点,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要遵循三个原则。

  • 一是批评要准确要详细,孩子做错了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扩大化,比如孩子打翻了东西,不要说他总闯祸,孩子成绩差,不要说他笨,让孩子感觉到没有价值,所以批评的内容要准确细致,不要无谓的扩大化。
  • 二是批评的方式要讲究方式方法,家长的语言一定不要强制指责的语气,而是用平等沟通的语气,让孩子能接受,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愿意和你做朋友才能接纳你所传递的观点,从而也乐于改变他所犯的错。
  • 三是要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影响孩子,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影响孩子,比如孩子这次成绩差,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次差是因为没有复习好或者知识点没有掌握住,你看你上次考试准备充分的时候就考得很好。也告诉孩子成绩差是短暂的偶尔的一次,孩子这次考不好,不意味着永远考不好。这样,孩子会在父母乐观的解释风格下,不把错误归因成自己,归因成持续性的因素,漫漫地从一次失利或者错误中走出来,成为乐观的人。

马丁 ·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养成的基础是乐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和现实生活环境也并非有直接联系,比如许多人生活在较差的环境里(贫穷、疾病等),但是他们仍然能保持乐观。更多的时候,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保持良好的心态,都会坚信:坏事总会过去,阳光总会再来。

提到蟑螂,不少人会想到台湾歌手吕建忠的那首歌曲《蟑螂小强》,歌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有某种的不平凡,像在角落等待机会的小强,我们是一只打不死的蟑螂。”

上面送给大家一只乐观的、打不死的“小强”,也许给家长一些启发。

悲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 " 毒药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要特别注意。

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 永远没有人会和我做朋友。
  • 我的妈妈是世界上脾气最坏的妈妈。
  • 小乐讨厌我,他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如何让孩子对自己的悲观解释风格进行转变呢?可以试试这样的解释。

  • 刚转学,没有朋友很自然,过段时间就会有新朋友了
  • 我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坏脾气过,她可能心情特别不好
  • 今天我可能让小乐生气了,他不肯和我玩

对同样事件的不同解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截然不同,影响也是深远的。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父母是乐观的或是悲观的,对孩子人格形成影响巨大,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解释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与评价,因为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父母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可能你恰巧是那个“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命中注定不快活”的人,但是这种现状一定不能改变吗?

当然不是这样,“悲观解释风格”也可以向“乐观解释风格”转变,乐观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他认为多数人的抑郁都是由当事人不正当的信念引起的,只有改变了这种信念,对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思维方式)进行辩驳,一个人的抑郁状态才能得到改善。于是贝克就和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一起创造了认知疗法模式,这就是情绪ABC理论。

而马丁·塞利格曼于霍隆和弗里曼两位认知心理治疗大师将ABC理论转化成一种适合普通人使用的心理训练项目——ABCDE理论,帮助人们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通过乐观解释风格的方式,将自己习惯性的负面思考转为正面思考。

ABCDE理论如下:

A:当人们面对不愉快的事情adversity时,会习惯性地感到无助,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很笨,这时负面情绪开始产生和蔓延。

B:人们开始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形成了负面思考的信念belief,随之会感到沮丧、无奈,面对现状,觉得自己无可奈何,心情糟糕至极,负面情绪继续升级。

C:接着会自动认为,无论自己遇见什么事情,最终都会有不好的结果consequence,于是开始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完全被负面情绪包围。

D: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工具是反驳disputation,进行多渠道和多角度的反驳,让自己建立积极信念和正面思考的习惯,让积极信念成为主导,让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

E:当自己摆脱悲观消极的信念时,再通过激励energizing,给自己加油鼓励,强化自己的正面思考,将负面信念转为正面思考,让自己全面沉浸在积极情绪之中。

生活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经常会出现。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遇见困难时,自然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就是遭遇了不幸,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和解释眼前的不幸。

悲观对孩子是一剂

乐观解释风格,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学会最佳的解决方法,帮助我们创造最棒的生活状态和阳光心态,使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幸时,有能力正确处理。让我们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乐观的国度,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