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三年出生于眉州,他生性率直豪放,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品茶饮酒、喜欢游山玩水,。东坡先生干活累了会喝酒、心情烦躁会喝酒、有朋自远方来会喝酒……在苏轼流传下来的词作344首中,含有“酒”的多达78首,但东坡先生并非俗子酗酒以放荡浇愁,顾随先生曾说:“诗人多好饮酒,其意却不在酒。”从他的饮酒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经艰难困苦却依旧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本文就将简单谈谈他饮酒诗中的"苦闷"与"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一、饮酒诗创作背景

1、 苏轼的时代背景

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凸显,亟待变革,好在北宋政治还算开明,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无论是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司马光的废法,他们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国泰民安。苏轼的一生恰逢北宋时期几次大的变革,仕途之路可谓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怀着满腔的壮志凌云,虽然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但仍然怀有一丝希望,没有彻底的离开官场,因而他总是一脚走进隐逸的山水,一脚还留在他热爱的人间。

北宋前中期的诗词在继承前人审美风格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开拓,这一时期的诗词借鉴了中唐以后诗词的成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也更加接地气,更具人间烟火的气息。同时在诗词艺术形式方面也突破了五代时期短小的体式,扩展到长篇诗。与前代比较,北宋前中期的诗词在用典、铺陈、议论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分为三个阶段,苏轼为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这场运动把古代文学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后代的影响也十分重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诗作一直被奉为正统。但同时,北宋诗词具有的散文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2、 苏轼的心境

要了解苏轼的饮酒诗,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以及他饮酒作诗的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发奋图强虽晚,但却十分用功,苏轼也深受其父的影响,幼年时期便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入朝为官时,恰逢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是潜在的巨大危机,苏轼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由此不被容于朝廷而被迫离京。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受百姓的爱戴。但苏轼在湖州任职不到三个月,也就是1079年,革新派搜刮了一大堆苏轼的诗词,并曲解其中有一句吟檜树的诗,说苏轼有谋逆之心,苏东坡因此抓起深受牢狱之灾,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因此差一点性命难保。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职位相当低微,便在城东的坡地开垦田地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也因此而来。此后,苏轼的仕途和人生经历了更多的起起伏伏,使他产生出世的想法,但内心仍希望改变朝廷的现状,却无奈一波三折。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二、融于饮酒诗中的“苦闷”

1、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熙宁七年十月,苏轼因升任从杭州前往密州,在这一路上,与诸多知己好友相会,饮酒作诗,十分快意。到润州之时,遇到了好友孙洙,他们便又约上好友王存,一起登多景楼,苏轼遂作此词,表达当时的良辰美景与好友同在的欣喜。苏轼喜欢吟诗,词集中有即事明笔的即兴之作。这些临时、肆口而作的诗篇,不容深思,虽然来不及细细推敲,称不上完美,但却更足以显示东坡先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捷的创作思维,耐人寻味。“尊酒相逢”四字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众多好友集会背景,语言质朴,为下面抒情作了铺垫。这次多景楼饮酒作诗,实在是难得的乐事,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场大笑过后,再次回头看,眼前乐事已经不复存在,只有 “多感”、“多病”、“多情”萦绕在心间,哀怨尽言外。

2、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同是写中秋之月,与著名的《水调歌头》相比,这首《西江月》的情绪就显得十分落寞。此时的作者被贬黄州,虽是中秋之日,心情却异常苦闷。酒并非好酒,作者为客人少而发愁,月亮虽然明亮却常常被乌云遮挡,也暗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在这中秋之夜,无人共赏美景,只能孤身一人“把盏凄然望北方”。这首词的基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上片感伤人生的短暂,情景交融,感叹伯乐难遇;下片悲愤世道之险恶,借景抒情,叹息人生的起伏。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句词源自《临江仙》,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全词风格飘逸清新,叙述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后返回住所的情景,此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庄子“汝身非汝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叹息自己处于仕途却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远离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的辛苦生活!既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又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官场的勾心斗角、希望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三、 融于饮酒诗中的“乐观”

1、轻舟短桌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这首词运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刻画出渔夫酒醉后找不到回去的路的形态,表现出渔夫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苏东坡看似在写渔夫,实则在写自己,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与友人同游赤壁湖的时候,也曾这样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两首诗均体现出词人对于喜爱饮酒的嗜好,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世态炎凉之后,恐怕也只有饮酒可以令作者暂时忘却失意,回归内心最自由淳朴的心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2、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诗和酒,是苏轼的两大慰藉。俗话说诗言志,诗歌可以抒发内心的情绪和志向,包括人生的际遇、挫折和苦难,乃至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都可以通过诗歌去抒写,去表达。诗歌既是人们精神放松的助手,也是寻求宽慰的一剂良药。此时的苏轼,内心是苦闷的,虽然他表现的很乐观,很超然。他特意强调这些,可能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痛苦。

虽然他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自愿外任,但仍放心不下着朝政,不仅上书指责变法的不妥之处,还作诗讽刺。因此被变法派视为眼中钉,所以从杭州一再被贬,直到密州。所以他内心不可能如词中所表现的超然和乐观,而是忧虑、苦闷的。以上经历对苏轼也并非真正的磨难和打击,因为还有更多的磨难在等着他。正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起大落,苏轼才真正认清了人生的真相,开始学会淡然,去真实地表达自己,苏轼在这时仍然可以作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积极乐观的诗句,无论他内心是否真的看淡,都不影响它鼓舞人心,给人热爱生活的信心以及希望。

3、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作者在二月十九这一天带着着一坛醇香的好酒和新鲜的鲈鱼去詹使君家做客品尝“槐叶冷淘”,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但实际上,作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年过半百,被贬到惠州任职。那时,苏轼“罪恶滔天”,新朋旧友,人人自危,同僚部属,避之不及。唯有在惠州任职的詹范将苏轼视为知己,苏轼的诗文中也有记载说:“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极蒙他照管,仍不辍携具来相就。”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仍然能说:“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即使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依然能够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难免的荆棘。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饮酒诗创作,看苏东坡的“苦闷”与“乐观”

四、 小结

只因襟怀苍生,使其生活寄予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在历史的车轮中渐渐消逝,但他伟大的人格品质却愈发光彩照人。林语堂曾经在书中写道:“他的骨子里是道家风范,讨厌一切欺瞒与伪善。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到达温柔敦厚的地步。他单纯真挚,向来不会装腔作势。”即便在复杂的宦海中沉浮多年,东坡何曾忘却初心,背叛过自己的原则?他只是坚守自己,一笑而过。只有内心泰然自若,把生活的每一种遭遇当作人生必经的历程,才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任性,才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不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