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师”许家印的转型账本

“战略大师”许家印的转型账本

言序/撰文

飞鱼/编辑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研究了100多年来的成功企业,在他的观察中,无论是微软、索尼、丰田,还是科技新贵苹果,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这些企业都是由文化和愿景驱动,二是这些企业都能够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综合起来,波特称之为“超越路径依赖”的能力。


在国内,同样拥有超越路径依赖的企业同样不少,比如地产恒大的龙头企业恒大。在恒大的发展史上,每一次的战略选择背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3月31日,中国恒大发布2019年度业绩,除了仍然表现亮眼的财务数据,许家印再次为恒大制定新战略,“恒大从2020年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发展战略,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负债降下来。”


自成立以来,恒大一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市场行情变幻,无论顺境逆境总能创造销售神话。这背后,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有像“节奏大师”一样对市场脉动精准的判断、内外兼修的气质,以及超越路径依赖的战略实施能力。


01

“加减法”:负债一定要降下来


201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算是最难的行业了,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620次,刷新历史记录,2018年全年仅450次,同比上涨幅度高达38%。今年受疫情影响,不确定更是剧增。放眼房地产行业,降负债不是单个企业的战略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房企如果要继续保持高增长,就不得不对战略路径进行调整了。


恒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加减法”的。


许家印的加法是“高增长”。许家印表示,恒大今年要实现销售8000亿,到2022年要实现销售1万亿。


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看,2019年仍只有60.6%,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种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是恒大敢于提出万亿销售的底气所在。


从恒大自身来看,恒大拥有充足的土地储备及“网上销售”的巨大优势。据恒大管理层介绍,目前恒大拥有2.93亿平米土地储备,今年总可售面积达1.32亿平方米,可售货值达1.27万亿,按照64%的去化率保守估算,可实现销售8110亿,完成8000亿销售并无压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

恒大今年实施“网上销售”的颠覆性营销革命,实现了一季度业绩“开门红”:销售额1465亿大增23%,销售回款1133亿大增55%,行业排名第一,既刷新公司一季度销售及回款最高历史纪录,更充分展现恒大实施新战略的巨大成效。


“战略大师”许家印的转型账本


另一方面,“减法”就是“控规模”。许家印表示,“控规模”就是要严控土地储备规模,实现土储负增长,未来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万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亿平方米左右。


年报显示,恒大拥有2.93亿平米的土地储备,因此可以适度减少拿地,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储备,既能确保公司的持续发展,还能大幅减少支出,为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恒大“一加一减”的各项举措,均只为求得“降负债”的结果,这才是许家印这道“算术题”要的结果。


许家印透露,未来三年, 2020到2022年期间,有息负债每年平均下降1500亿,到2022年要把总负债降到4000亿以下。他还现场算起了账来:“18年、19年,恒大销售回款每年维持在4500亿左右,如果今年实现销售8000亿,回款按7000亿计算,就会增加2500亿的销售回款。同时,恒大今年减少土地储备3000万平方米,就等于减少600亿的支出。这样一增一减,就一定能实现今年有息负债下降1500亿的目标。”


恒大的加减法,本质上来说,就是改变地产行业以往依靠高杠杆扩张的“路径依赖”,改变“游戏规则”,一方面是弱化房地产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追求低负债稳定回报的价值投资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克服房企随宏观周期大起大落的业绩波动,追求跨周期的平稳增长惯性。这两个改变都需要对一些行业传统做出颠覆,需要反复权衡市场布局,以创新模式拉升业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恒大的“加减法”,目的正是基于此。


02

控节奏:穿越行业波动周期


在恒大的发展史上,类似的战略调整并不少见。


相比于万科等成立近30年的老房企,恒大的扩张起步较晚,但在战略的转向上几乎每一步都踩准了节奏。


2006年,恒大宣布向全国扩张,当时许家印公开宣称用“三年时间再造20个恒大”,同时同时成功引进淡马锡、德意志银行与美银美林等国际战略投资者。


当时的恒大,一方面适应国人对居住环境的改善需求,将创业早期的“小面积、低价格与低成本”战略转向“高品质、高性价比”精品住宅战略,另一方面拥抱国际战略投资者,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得益于“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战略,恒大的全国扩张战略极为顺利,在2008年底,也就是恒大集团推进全国布局后的第一个三年,其各项核心经济指标较2006年均实现了10-20倍的超常规增长,基本完成了“三年时间再造20个恒大”的战略目标,并在接下来的2009年11月5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上市之后的恒大,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2012年,也是全国布局后的第二个三年,恒大实现923亿元的销售额,无论进入城市、项目数量、土地储备、在建面积、销售面积、竣工面积与利润等重要经济指标均进入行业三甲。至此,恒大正式跨入国内房企龙头行列。


许家印看中的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机遇,2013年,恒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销售额5500亿、土地储备超过3亿平方米、解决就业超过200万人”的宏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恒大选择了一条在外界看来极为惊险的扩张之路,其通过大规模举债获得资金,把举债获得的资金转化成土地储备,再把土地储备快速转化为物业,最后通过高周转将物业回笼为现金。这就是恒大著名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与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战略。


“战略大师”许家印的转型账本


彼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前进之路,虽然有2012-2014年的低谷,但真正敢于投资中国发展趋势的企业家都没有放弃。事实也证明,许家印的这一步并没有走错,虽然“三高一低”策略饱受质疑,但他仍坚持了下来,结果是,2016年,恒大集团实现年销售额3733亿元,第一次超越万科成为行业第一。2017年,恒大实现年销售额5010亿,土地储备达到3.12亿平方米,总资产17618亿,解决就业220多万人,基本提前3年实现2013年初制定的2020年奋斗目标。可以说,如果不是采取高负债策略,恒大集团就不可能快速完成全国性布局,也不可能获得日后大幅升值的丰富土地储备,也就无法取得今日的商业成就。


房地产行业发展到201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到了57.4%,再加上政策的转向。在外界都以为恒大将继续其高杠杆扩张之路时,恒大却在2017年敏锐地捕捉到了行业发展的脉动,从原来的“规模型”战略向“规模+效益型”战略转变,在经营模式上,从原来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的“三高一低”,转向“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模式


今天我们再来看恒大2017年的决定,无不惊叹于许家印的先知先觉,从2018年初开始,随着国内融资的收紧,很多房企都面临着极大的流动性困难,而恒大由于早早开始去杠杆,降低土储,同时累计引入1300亿人民币战略投资,偿还永续债1129亿元,让恒大在2018年的地产寒冬中平稳度过,并且销售再上新台阶。


回顾恒大的战略转向,我们看到,许家印的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具有反脆弱性和反路径依赖性,前者让恒大回归稳健,回归高质量发展,而后者让恒大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持续前进的生机。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来看恒大的“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战略转向时,也就能够理解了。2020年,我们看到了外部环境的严峻,也看到了行业发展面临的调整周期,恒大此时的战略调整,对外扩大销售,对内降低土储,一加一减,让公司的负债降下来,以保证企业能轻装简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反路径依赖型企业具有的追求跨周期的平稳增长惯性。


在经济下行、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恒大表现出的强者恒强,战略判断和业务实干哪样都不可缺少。恒大“节奏大师”般的踩点运气或许只是表象。过去20多年,恒大的战略布局看起来时时在变,但恒大通过过硬的产品品质、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准确的市场定位、大规模快速开发能力等内控管理措施,以及回归房地产民生属性的本质始终未变。此番通过“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相信恒大将继续穿越行业波动周期,引领行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