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大面積升溫變熱,正常嗎?有利於病毒消失嗎?

小阿振4999


非洲和南美國家溫度很高,一樣傳染。

溫度高消失是沒有邏輯的。

Sars的消失和自身變異有關,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毒性和傳染能力改變了,可能和我們長期共存了,因為我國每年都有零星的感染被檢測到。

時間會改變一切,毒性和傳染性可能會減弱,但也有可能會增強,且沒有固定的時間參考,需要提高警惕,抓緊疫苗的研製。


淡淡小法師


進入五月份以來,我國大面積升溫,尤其是黃河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升溫比較明顯,局部地區甚至已經超越了60年內的氣象記錄,這在以往的氣象數據當中是極為罕見的。

極端高溫體現

只不過這樣的極端高溫屬於氣候異常的臨時屬性展現,因為還沒有正式進入夏季,即便氣溫已經飆升到35度、37度,但畢竟當前春季還沒有過完,尤其是在24節氣體現比較明顯的黃淮流域,還沒有進入立夏節氣。近幾天的氣溫升高確實不算正常,大概率屬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局部極端體現,而且後期異常可能會呈常態化。

高溫與病毒的關係

另外問高溫是否有利於病毒的消失,從病毒的存在屬性上來看,高氣溫確實能夠迅速殺滅病毒,因為病毒不能脫離宿主獨立生存,而暴露在高溫以及高紫外線環境之下消亡的更迅速,從這點來看,當前的高溫還是比較利好的。但這可不代表我們可以丟棄防護措施,不能將健康寄託在天氣之上。

高溫時長規律

當然,目前黃淮流域的高溫天氣只是短暫性的,根據氣象預報顯示,高溫只會持續3到4天,氣溫恢復正常以後,黃淮地區又會重新降溫,畢竟黃淮的高溫屬性沒有長江以南那麼明顯,過幾天正式進入夏季以後,長江以南只會更熱。


地理有意思


綜合一些權威專家,對樓主的提問作簡單的剖析:

溫度升高會影響病毒的生存時間,但不會影響它的傳染力

1.目前研究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更怕熱還是更怕冷?

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病毒在4℃合適維持液中為中等穩定,-60℃可保存數年,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但必須達到一定溫度且超過相應的時間才能滅活病毒。

2.環境溫度是否影響此病毒傳染性?在不同地區(如東北和海南)的傳播是否有區別?溫度升高,病毒的傳染性會下降嗎?

在室溫條件下在不同體液、甚至物體表面均可存活2-10天不等。溫度主要影響病毒的生存時間,不會影響其傳染能力。

因為冠狀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氣溶膠傳染,所以通過各種方式滅活病毒和採取多方位的防護措施可最大限度減少被傳染的可能。

3.高溫多少度、持續多長時間才對病毒有殺滅作用?高溫環境消毒?開空調暖氣是否有作用?

病毒對熱敏感,當達到56℃的溫度30分鐘可有效滅活病毒。但平時用空調製熱升高環境溫度不可能達到滅活病毒的效果,暖氣溫度也達不到殺滅病毒的效果。

新冠病毒與溫度關聯目前仍在非常矛盾的探索和求證中。

中國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團隊2日在英國《柳葉刀·微生物》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測試了新冠病毒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穩定性,發現溫度越低,新冠病毒越穩定。4攝氏度下,培養基中的新冠病毒在14天后仍保持穩定;22攝氏度下,病毒能夠保持穩定一整天,7天后病毒傳染性降低至0.1%;37攝氏度下,病毒僅能保持穩定3至4個小時,傳染性在1天后就降至0.1%。

但中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8日在《歐洲呼吸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的研究說,從在中國城市傳播情況來看,溫度和紫外線輻射等氣候因素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沒有產生顯著影響。這種疫情模式與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相似,當氣溫超過45攝氏度時,MERS病例數仍在增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朱怡芳教授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項研究受實驗數據制約,對於溫度及疫情分析的範圍比較窄,該結論能否擴展到全球還存在疑問。

美專家對氣溫與新冠病毒的關聯度的新論斷

當地時間4月12日,醫學類預印本平臺medRxiv在線發表了一篇最新的迴歸分析研究,指出從3月中下旬的數據來看,22.5攝氏度或是一個重要“斷點”,地區平均最高溫度達到22.5攝氏度以上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率將大大降低。

由於溫度與季節的不同,較嚴重的COVID-19疫情與南北緯度30度或以上的地區之間存在關聯。

該研究題為“Evidence that higher temper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cidence of COVID-19 in pandemic state, cumulative cases reported up to March 27, 2020”,文章作者為來自美國醫療器械製造商Terumo BCT的工程師、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Michael Triplett。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3月14日至3月27日的新冠肺炎(COVID-19)累計確診患者等數據,通過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和非線性迴歸分析,Triplett發現COVID-19發病率與緯度30度或以上的地區之間存在關聯。氣候數據還顯示,平均最高溫度超過大約22.5攝氏度,新冠病例發生率會大大降低。

安全防控更重要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領域學者邁克爾·斯金納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可以設想在多數已採取管控措施的國家中,新冠病毒主要在住戶內以及住戶之間傳播。相比之下,住戶間傳播在更長距離下發生,比如通過氣溶膠傳播,這類傳播很可能會受到氣候因素影響,但很難計算這種影響有多大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病毒學榮譽教授克里斯·伯勒爾認為,病毒在冬季更容易傳播的一大原因是“人們常聚集在一起”。比如學齡前孩子夏天都在陽光下活動,彼此之間沒有太多身體接觸。在冬天,他們待在室內並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但

溫度對新冠病毒產生的任何影響,都不會像通過隔離措施限制其傳播那樣重要。

無論氣溫是否升高,在全球疫情沒有完全控制前,我們永遠不要掉以輕心。只要疫情還在,防控與隔離永遠放第一位。

例如,隔壁的印度雖然屬於氣溫較高地區,但依然讓人很不放心。

印度前天日增新高,感覺離王炸不遠了,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