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襄陽城!

金庸筆下的襄陽城!

中國有兩個襄陽。

一個是地理意義上的湖北襄陽,另一個是金庸武俠小說中郭靖所守之襄陽。

前者是存在了2800多年的歷史古城,後者是金庸塑造的武俠英雄報國捐軀之地。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後者的知名度高於前者,這得益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傳播。

很多襄陽人被問到是哪裡人時,往往會有一段相似的對話:

你是哪裡人?

湖北襄陽人。

是不是那個郭靖守襄陽的襄陽?

是的

金庸筆下的襄陽城!

現今的襄陽,正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郭靖守襄陽的發生地。

襄陽,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地處湖北北部,漢水中游,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險要,歷來為州郡治所。

襄陽城始建於漢朝,周長7.4公里,護城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踞山臨水,蔚為壯觀,易守難攻。隔江相望即樊城,自古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劉表將荊州治所從湖南壽春遷往襄陽,為躲避北方戰亂,許多百姓逃往相對太平的襄陽,襄陽人口大增。

一時間,襄陽聚集了眾多才俊,其中有一位在歷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人物——諸葛亮。

公元197年,17歲的諸葛亮隨叔父自山東琅琊逃難至襄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躬耕十載。

公元207年,被曹操打的無處可逃的劉備已經投靠同宗劉表7年了,此時他已47歲。

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三分鼎立格局由此拉開序幕。

《三國演義》全書120回32回發生在襄陽,很多典故流傳至今,如馬躍檀溪、三顧茅廬、水淹七軍等。

金庸筆下的襄陽城!

唐朝時,襄陽屬於全國4個人口超過十萬戶的大都市之一,襄陽之繁華由此可見,許多著名詩人與襄陽都有著不解之緣。

那首三歲小兒也會背誦的唐詩《春曉》,作者孟浩然是襄陽人。

作為田園派的代表詩人,孟浩然名氣大,卻與仕途無緣,於是歸隱鹿門山。

詩仙李白非常仰慕孟浩然,曾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曾寫下那首傳頌千古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聖杜甫祖籍襄陽,其祖父杜審言生於襄陽,初唐著名詩人,五言格律詩開創者,不過名氣沒有杜甫大。

他們是晉朝杜預的後代,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時駐守在襄陽,襄陽當時是伐吳前線。

南宋時,襄陽作為重要的戰略要地被加固修整,襄陽城越發堅固。蒙古軍自知強攻不能取勝,轉而採取圍城策略,於是長達6年的圍城戰就此爆發。

從地理位置來看,襄陽和樊城隔江相望,二城互為掎角之勢,易守難攻。戰時,二城之間設有鐵索相連,可交相援助。

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郭靖守襄陽,取材於這段歷史上發生的圍城戰役,不過歷史與小說大不相同。

與小說中描述的襄陽城被攻破有所不同,真實的歷史讓人感嘆非常。

公元1273年,襄陽城被圍困第6年。

蒙古軍採用新式武器回回炮將樊城城牆轟塌,樊城陷落,守城將領自殺殉國,城內士兵與蒙古軍進行了巷戰。

史料記載,蒙古軍攻破樊城後進行了野蠻的屠城。

樊城陷落,襄陽城岌岌可危,外不得援軍相救,內無鹽柴可用,人心渙散,軍心不穩。

襄陽城被蒙古大軍圍得水洩不通,襄陽城已成為一座陸地孤島。

忽必烈派使者送信給襄陽守將呂文煥,勸其投降,信的內容是這樣說的,將軍堅守襄陽已經6年,對宋朝已經盡了忠心,而今大勢所趨,將軍不能不 顧襄陽百姓的死活。如果現在投降,我可以保證城內百姓的安全,還會大大封賞你。

堅守襄陽城6年的呂文煥放棄了抵抗,開城投降,襄陽自此為蒙古軍佔領。

消息傳到臨安,南宋朝廷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襄陽一失,元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一馬平川,如入無人之境。

襄陽城的失守敲響了南宋的喪鐘,3年後,南宋首都臨安淪陷。

金庸筆下的襄陽城!

金庸為什麼將小說人物設定在襄陽呢?

南宋末年,襄陽作為抗擊外族入侵的戰略要地,戰事頻繁,誕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6年的守城史,沒有比它更合適更著名的城市。

面對外族入侵,小說需要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座戰略要地帶領民眾保家衛國。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守襄陽完美地演繹了這一思想,也影響了無數的讀者。

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武俠英雄。

每一個讀者心中都駐著一座襄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