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權、甄立言:因母病而學醫,扶溝兄弟皆成一代大師

甄權,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甄立言,甄權之弟,生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卒於唐貞觀年間:兄弟二人俱為唐代著名醫家,許州扶溝人。

甄權、甄立言:因母病而學醫,扶溝兄弟皆成一代大師

因母親臥病,甄權與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為母親送終之後,繼續懸壺濟世,終成名醫。甄權於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甄立言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

隋開皇初,甄權曾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病辭職。他擅長頤養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必甘美。甄權所繪《明堂人形圖》當時流傳很廣,孫思邈據之重新修訂了人體經脈俞穴彩圖,對針灸學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隋唐魯州刺史庫狄嶔患了風痺症,痛苦難忍,兩手不能隨意活動,更不能拉弓射箭,請了許多醫生醫治,均未奏效。甄權仔細診查病情後,對庫狄嶔說,你只管拿起弓箭,對準箭靶,只須一針,保你應時能射。說著即針刺他肩隅一穴位,針到病除,挽弓一射,正中靶心,眾人喝彩。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發生頸部腫脹,喉中閉塞,水米不能進。多位名醫診治而無療效,後經孫思邈推薦,轉由甄權治療。甄權針刺成君綽左手次指末端,片刻病人氣息通暢,次日飲食恢復正常。安平公李德林患偏風,甄權治以防風湯,兼針刺風池、肩髃、曲池、支溝、陽陵泉、五樞、巨虛下兼七穴。服藥九劑,針刺九次,李即逐漸痊癒。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其家,視其飲食起居,訪以藥性及養生之道。於是甄權將所著《藥性論》四卷獻上,太宗授其朝散大夫,並賜壽杖衣物。當年甄權壽終,享年103歲。

甄權一生著述頗多,除《明堂人形圖》及《藥性論》四卷之外,另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佚,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外臺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甄權之弟甄立言自幼與兄一起學醫,對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究有獨特的見解。唐武德年間升遷太常丞,與甄權同以醫術享譽當時。有一尼名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贏瘦,兩年有餘。甄立言診後認為腹中有蟲,令患者服雄黃一劑,須臾吐出一蟲,大小如人小手指,其病果愈。又韋氏患心痛病,十年不愈,立言令服鶴蝨,一劑後,病即痊癒。

甄立言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臺秘要》所載“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關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