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心眼”敬佩的家長,懂得“認慫”,都明白這3個理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權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句話說的很含蓄,卻富有哲理。它要求家長要深入孩子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喚醒孩子潛在的正面動機,讓其慢慢甦醒。

但真正能理解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中國式父母在養育自己的孩子過程中,比較簡單、粗暴甚至犯傻。

“你看人家那誰,每次都考第一,再看看你,你咋就不能給我們長臉呢?”

“我是你老子,你必須聽我的!”

“已經上初中了,還看小說!再看給你燒了!”

再不行就訴苦,以求打動孩子。

“媽媽為了你受多少委屈都忍了,你就不能給我掙點氣?”

“你知道掙個錢多不容易嗎?我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你報那麼貴的輔導班,你還不好好學。”

“養你這麼大,你這樣對我,我不如死了算了。。。。。。”

拜託,孩子才多大,讓他承受這麼重的負擔!你是愛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在家長的焦慮、擔憂和強勢下,孩子慢慢失去了自我,像一個木偶一樣,聽話。

這樣,家長才會鬆口氣:“哦,我的孩子懂事了。”

是嗎?不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孩子無力反抗,只好妥協。

我見過很多小時候聽話,長大叛逆的孩子。他們小時候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是鄰居口中教育自己孩子的“好榜樣”,是老師誇獎的好學生。但到了青春期後,他們開始叛逆、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究其原因,都是家長太專橫、霸道、對孩子的事情干涉太多造成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家長越“懶”,越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己的個性,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實,越明智的父母,對待教育孩子這件事,越會適當的“偷懶”。因為他們有以下三種認知。


孩子“打心眼”敬佩的家長,懂得“認慫”,都明白這3個理

為教育孩子而爭吵的父母


試著“當學生”

有一次,聽了宗爸和金媽關於教育孩子的課。很受啟發。

當時,他們在通過廣播給大家讀一本書,金媽提到讓家長當學生,我感覺說的很有道理。

金媽說,讓家長當學生,是讓家長像孩子一樣學習。當然,不是學習孩子的書本,而是每天讀關於教育孩子的書。

很多家長不會教育孩子是因為他們對育兒知識匱乏,把小時候父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再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殊不知,年代不同了,教育方法也迥然不同。

並且,金媽讓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書,讀完後,讓家長寫讀後感,並且讓孩子批改。

通過這種方法,很多家長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缺少方法,在自省和反思中成長;孩子也感覺到家長的變化,感覺自己的父母變得柔軟了。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家長的覺悟慢慢甦醒,家裡原來的吵鬧聲也變成歡笑聲。

看吧,只要家長改變了,孩子就會改變,這個家就有了溫度。


孩子“打心眼”敬佩的家長,懂得“認慫”,都明白這3個理

巴菲特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兒女


用好“平常心”

有一段採訪股神巴菲特的視頻,看後很觸動。

主持人問巴菲特:“回望過去這些年,最值得你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今年90歲的巴菲特語氣中肯得說:“我最驕傲的是我的孩子。

他們雖然是我的兒子,頭上頂著我的光環,但他們卻沒有變成名人或者賺很多錢,他們現在都有精彩的人生,彼此相處都很好。”

接著,他又說:“很多富豪的家裡並不是這樣,我為擁有他們感到驕傲。”

杜魯門當選總統後,朋友向其母親祝賀:“您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很自豪吧!”

這位總統母親平靜地說:“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現在正在地裡挖土豆,同樣讓我感到驕傲。”

是的,我們的孩子終究是我們的孩子,無論他考試倒數第一,還是正數第一;無論他是老師眼中的“差生”,還是班裡的“香餑餑”,我們對他的愛依舊。

特別是那些不被別人看好的孩子,我們更應該用心體諒他、愛他,讓他明白: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他,父母永遠愛他!


孩子“打心眼”敬佩的家長,懂得“認慫”,都明白這3個理

你們別插手,讓我自己來


學會“往後退”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寫到錢鍾書與女兒錢媛的日常。

生活中,錢鍾書更像一個孩子,在與女兒錢媛相處過程中,也常常用孩子的行為去逗她,還經常讓楊絳給評理。

楊絳和錢鍾書對女兒的教育完全稱得上民主,當然,錢媛很敬愛自己的父母。

從小受父母打罵的孩子,對父母是害怕,長大後容易膽小怕事;

而從小被愛滋養的孩子,對父母是打心眼裡敬重,心理健康,即使在今後的人生遇到挫折,也能順利化解。

不做專斷型的父母,對孩子張牙舞爪,呼來喝去;

不做處處為孩子做決定的父母,對孩子處處管控,任意拿捏;

明智的父母學會放手,試著讓孩子自己負責。

你後退一步,相當於孩子前進大一步。

寫在最後

其實,家長的專斷或者蠻橫都是在對孩子過度期待中產生的。

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沒出息,或者想讓孩子替自己實現願望,或者為了在親戚朋友中活得有面兒,就會對孩子期望過高。


兒童作家尹建莉說,教育要提防家長對孩子有“完美心理”。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適應他人的要求。

家長必須先克服自己的自卑和虛榮,才有力量面對孩子的不完美,才不會過多要求孩子,苛責孩子。


孩子“打心眼”敬佩的家長,懂得“認慫”,都明白這3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