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網飛又來了一次精準“收割”。亞裔、少數群體、信仰與愛情、美國校園青春片,所有元素都戳中了當下熱點,再將這些話題性元素包裝成美式成長類型片,於是熱門電影

《校園情聖》(The Half of It)誕生了。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校園情聖”是對影片故事的“直譯”,個人更喜歡《真心半解》這個“意譯”,但如果按照片名的英文和故事的主題,其實這兩個翻譯都不夠準確,無法完整的涵蓋影片想要表達的內核。《校園情聖》終究還是講述了一個“找自己”的過程。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影片的主線故事是少男少女們努力找尋“另一半”(The Half of It),但最終他們發現,在找尋另一半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找到了自己。而只有找到自己之後,他們才明白另一半的真正所在。該片上線後,爛番茄新鮮度達到了94%;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豆瓣8.2分,按照這個勢頭,得分維持在8分以上應該不成問題。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IMDb稍顯吝嗇,給出了7.3分;不過MTC送出了75的高分。這說明《校園情聖》又是一個以劇本和敘事見長的“高級”電影。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綜合來看,《校園情聖》都是近來不可多得的高分佳作,加上足夠多的話題性,較為輕鬆的校園成長內核,整體觀賞性的確不錯。看完後,還能留點意猶未盡的留戀。

從希臘神話到敘事文本

“The Half of It”是一個很高級的短語,特別是其中的"IT”到底代指什麼,答案可謂千千萬萬。這個標題和影片故事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一個古希臘神話。人類一開始都是兩個頭、四隻手臂、四條腿的巨人。宙斯畏懼人類的“力大無窮”,“完整無缺”,於是降下驚雷,將人類劈成兩塊。從此以後,人類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頭腦,一雙腿手。

宙斯不僅虛弱了人類的肉體,更可怕的是,他分裂了人類完整的心靈和靈魂。人類不再左右互搏,但卻因此陷入無盡的孤獨,花費一輩子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古時,神降下咒語,讓人類語言不再互通,通天的巴別塔因此中途擱淺;而宙斯讓人類一次次陷入“錯誤”的配對中,苦尋另一半而不得,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找對方”上,神終於不再感受到威脅。

“找另一半”也由此變成了一個世紀難題。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說:“這種成為整體的希冀與追求,就叫做愛”。而王爾德說:“愛,始於自我欺騙,終於欺騙他人。這就是所謂的浪漫”。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最可怕的還是信奉“存在主義”的薩特

:“他人即地獄”。因為,人能看到軀體上的互補,卻無法看透心靈上的缺口,身體合二為一,發現心靈對接不上,於是人類只能不停尋找,很有可能花費終身而不得。

《校園情聖》就以如此豐富的文本作為主題和故事基底,隨著敘事的推進,引經據典,作提綱挈領之用。《校園情聖》的故事在俗套中散發著新意。Ellie是美國一個小鎮的高中生,帶著明顯的亞裔女生標籤。不會打扮、不太合群、高智商、學習成績優異。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一篇論文賣5美元,整個班級一半的同學都是她的客戶。老師調侃,失去了她,全班論文成績都無法達標。體育生Paul的闖入打亂了她平靜乏味的校園生活,英語詞彙量匱乏的他希望Ellie代他給校花Aster寫封情書。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三人之間“尋尋找找”的錯位愛情由此拉開帷幕。按照傳統的校園青春片發展,Paul一定會在與Ellie的長期相處中,找到自己的真正所愛。

外貌的取悅程度無法長久,心理的契合才能永恆。

但《校園情聖》偏偏不按套路出牌,打著“少數群體”標籤的它,精心地安排了三人各自的“搖擺”與掙扎。Ellie願意幫助Paul寫情書,並非為了收取50美元的酬勞,而是她從一開始就對校花Aster“一見傾心”。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少數群體”的話題放在校園內,無疑是一種安全的做法。因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並未形成完整且固定的異性和自我認知。這也為“少數群體”的身份認同提供了較為寬容的闡釋空間。

找尋另一半前,先找到自己

《校園情聖》的劇情衝突不僅來自Paul、Ellie、Aster三人之前關係的轉變,不是簡單的從他愛她,她卻愛著她來推進敘事,而是讓三人各自都經歷著搖擺與抉擇。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Ellie幫助Paul追求校花Aster時,逐漸瞭解到了心儀的對象,在不斷接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和苦楚。她能否掙脫“替身”

,從幕後走到臺前,面對真實的自我,正視自己對Aster的感情才是影片成長的主線。

而Paul與Aster同樣也具有完整的角色弧光,內心轉折。Paul的頓悟來自他對Ellie的“錯愛”,他不再僅憑“美貌”來篩選愛情。他從一開始就與Aster不是一路人。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一個愛掉書袋、內斂敏感,另一個明顯是糙漢子暖男,對文學知識一竅不通,除了打橄欖球,就是做家族美食。他們一開始通過“身體”來辨認愛情,最終發現靈魂無法共通,即便在一起也感到異樣和孤獨。片末,Paul模仿電影情節,追趕離去的火車,他對Ellie的愛和友誼隨著火車加速到了永恆。

而Aster也絕非“功能性人物”,那種美式青春片中常常出現的花瓶角色。她因為美貌而被眾人擁戴,但其實她一直苦於“無人懂她”,她害怕被同化,卻因為特殊的環境、家庭的信仰,導致她被各種刻板成見所壓抑。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她之所以能察覺對Ellie的“異樣”,是因為只有她能讀懂其畫中“孤獨”、膽怯的一筆。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最終,三人的關係,以及三人對於自我的認知,在那場教堂求婚戲中抵達了最高潮。他們在重重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發自內心的選擇。影片至結尾,三人的關係都沒有最終“定型”,因為這並非影片的主題,找尋另一半的過程遠遠沒有結束,他們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未來,但在度過高中、告別青年,進入大學、邁入成年之前,他們終於找到了自我。

雖然是校園青春片,但全片的吻戲並不多,且每一次都對故事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在那場頗受好評的“戲水”場景後,Aster與Ellie第一次“坦然相對”,在水中的一幕呼應了希臘神話。水中倒影出“另一個”自我,她們在一刻變得“完整”,開始嘗試重拾自我。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接下來的一幕極為關鍵。Aster找到了Paul,問他“信不信上帝”,然後親吻了他。Aster動搖了,但因為根深蒂固的信仰,她依然做出了傳統的選擇,她親吻Paul並非因為愛,而是一種迴歸傳統的選擇,因為她不願當“異教徒”。

隨後,Paul在比賽後又吻了Ellie,且被Aster撞見,三人的關係徹底發生變化,三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將他們逼向了最為殘酷、但真實的自我認知中。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至於片尾的動情的一吻,早已超越了性別之間的愛戀,它是一種自我認同,一次相互認同。Ellie激動地說,“等我三年”;Aster不做回答,內心有了答案。找尋另一半的過程還將繼續,但她們至少找到了自我。

從“面子”到“另一半”,導演伍思薇依然在打破成見

其實《校園情聖》很容易讓人想到幾年前大熱的同類型影片《愛你,西蒙》(Love, Simon),但相較於其美式的“猜猜猜”敘事方式,《校園情聖》顯得更為東方和含蓄。這與導演伍思薇的個人經歷以及文化修養脫不了關係。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伍思薇拍攝的長片不到,上一部自編自導的《面子》(Saving Face)要追溯到2004年,講述了一個女兒向突然懷孕的母親公開自己秘密的故事。片中人人都因為“面子”不得不壓抑真情實感。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只有卸下“面子”後,才能讓展現真實的自己。兩部影片相隔多年,但在《校園情聖》中,導演刻意放出了陳沖的照片,宣告兩部影片的承接關係。因為兩部影片其實都講述了同樣的主題,只不過換了一個人生階段來表現。據悉,《面子》的故事來自伍思薇的真實經歷,

所以兩部電影多少都帶點導演的自傳性質。

你看看片中的亞裔少女Ellie,多少能看出些伍思薇的影子。伍思薇原本是斯坦福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去了微軟。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在人人都羨慕的人生巔峰,她卻突然選擇從事電影工作,學習編劇技巧,傾盡所有,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向外人講述自己內心的隱秘之處。兩部電影,未嘗不可看作是她找尋另一半自我的過程。

亞裔學霸、肌肉運動男、校園女神,一個又一個標籤被她撕掉,她對少數群體的身份認同,令她的影片充滿了人文關懷,以及打破成見的勇氣。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其實影片還有一個藏得較深的支線,即三人生活的小鎮。一開始,三人都有不能離開的原因。Ellie為了自己的父親,Paul為了家族美食產業,Aster因為傳統信仰。

可Ellie始終學不好英語的父親卻告訴她,自己選擇留下了並非要Ellie也成為自己,而是希望她像其母親,有“離開”的勇氣。走出被世俗壓抑的小鎮,去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才有更多尋找到另一半,探尋真實自我的機會和空間。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值得一提的是,《校園情聖》依然保持了輕鬆詼諧的校園元素,少男少女之間的情竇初開,那些網絡用語,書信和短息的多維切換,甚至就連父女之間的對話也暗含玄機。

華裔女導演16年後再出佳作,這部“網大”電影吊打內地校園青春片

雖然出生“網大”,但卻一點不比院線影片差,這就是網飛厲害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