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師來說怎樣上初中數學課,才能讓課堂效率高?

我愛物理


我畢業就回母校教學,開始就接了一位老師的初三數學課,那時候我們學校是完全中學。我以為初中課程沒什麼的,我教的兩個班很有幾個愛動腦喜歡數學的學生,我看一般的數學題似乎難不住他們,就給他們找我的大學老師寫的《初等幾何研究》上面的題,結果就把他們難住了。

我沒在辦公室,他們就問了我同事也是我高中時的老師。老師們看後就對我說,這題太難了,不適合這些學生做。從那時我開始慢慢地明白,初中數學老師對於一個本科畢業的師範生來講,知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瞭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重要。

剛開始教學,覺得初中數學太簡單了,太容易教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老師來講容易的東西,對有的學生來講,有可能如同天書。初中數學,老師起碼要面向絕大多數,只要不是特別不愛學,學不會的,老師都要關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想讓課堂效率高,首先熟悉教材,自己把握好重點難點關鍵,然後熟悉學生,瞭解學生的基礎,讓學生課前預習,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不能滿堂灌,老師講重點,提綱挈領。當堂內容,當堂解決。由於有課前預習,老師講課時就會重點突出,可以有隨堂小練習,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

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吧:

1、課前預習,最好有導學案。

2、課堂複習提問,針對導學案中的問題提問,檢查反饋學生預習情況。

3、針對學生對導學案的掌握情況,重點講解新課及存在的問題。

4、學生練習,對新課內容加以練習。

5、當堂檢測,幾道小題,涵蓋了所學的主要內容,學生當堂做,使用多媒體檢查反饋學生做題情況,從而瞭解掌握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

6、根據檢測情況,調整及佈置課後作業,充分了解學生後,可分層次留作業。

7、下發下節課的導學案。

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素面布衣


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講練結合這種方法有利於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恆,具有間斷性的特點。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鍾後開始發散。第二次十分鐘左右,依次遞減。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教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例如,"平行線的判定"其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引先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後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加予講評。

這樣學生在注意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鬆,使已經產生的疲勞,通過練習的時間得到消除,為下面的內容做好了準備。再分析內錯角在什麼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配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後小結。學生在講與練交替的過程中,顯得精神飽滿,不僅能很快掌握知識要點,還能正確地應用知識解題。如此講練結合,能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予練習,就能避開聽覺疲勞的毛病,又能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要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科學的講課方式,讓學生在需求中學習數學,在快樂中掌握數學知識!


陳州鬥文


長期以來,初中數學經常被冠以“枯燥乏味”、“難度大”、“不易學”等標籤。受此影響,很多初中生對數學心生畏懼,很多數學老師也為講好數學課“上下求索”。從本質上來講,老師、學生、家長是利益共同體,把數學學好,對老師、學生和家長都有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出現“學生覺得數學難學、老師覺得數學難教”的情形呢?我覺得,除了初中數學本身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一因素外,更多的應該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老師自身找找問題。

從我本人的求學經歷和教學經驗來看,作為初中數學老師,只要在課堂上展示出以下三個能力,就能極大的提高課堂效率:一是“爐火純青”的專業能力;二是“沁人心脾”的激勵能力;三是“生動詼諧”的幽默能力。

一、“爐火純青”的專業能力。在我學習數學的記憶中,一直有兩位數學老師印象特別深。一個是初二的數學老師,這位老師每次上課時就在腋下夾著數學課本和練習冊走進教室,講課的時候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節課下來,也不用翻書。講練習題的時候,就好像這個題是他自己出的一樣,張口就來,講方法、說技巧,從來不會被問住。幾乎所有的學生,一聽他的課就豎起耳朵,好像沒有走神溜號的念頭。上他的課感覺聽了就懂了,懂了就會了。另一位是大學的高數老師,那是位老教授,每次他上課,大家就早早的去教室,因為去晚了前面就沒有座位了,只能到後面聽,有的時候還有其它班的學生來旁聽,你都可能沒有座位。這位老師上課時,從來不拿教材,手裡拿的是用A4紙豎向裁開大小的教學筆記,高數那麼難的東西,好像都裝在他的腦子裡了,講得頭頭是道,他教的學生,高數很少有掛科的。這兩位數學老師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是在講數學知識,他們是在講他們的認知和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這個跟生硬的講數學知識,感受真的是不一樣。我想這源於他們對數學知識“爐火純青”的精準把握與駕馭。

二、“沁人心脾”的激勵能力。當年俞敏洪老師一句“從絕望中尋找希望”點燃了多少人內心那盞已經熄滅的燈,讓他們含淚忍痛前行,最終獲得成功。初中的學生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他們容易目空一切,讓很多老師覺得他們“不可教”。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是迷茫的,甚至是脆弱的,他們崇尚英雄、希望有人給他們明確前進的方向,並渴望得到鼓勵。所以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要想更好的收擾學生的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適時的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激勵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我經常在教學中告訴學生們“這個世界,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你若心中有光,你的世界就不會黑暗;你若心懷希望,你的人生便不會絕望”。當然這不能佔用很多時間,必須適時適量。我經常用“錦上添花”的比喻來說這個問題,前面第一點提到的“爐火純青”專業知識講授能力是“錦”,而激勵是“花”,我們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三、“生動詼諧”的幽默能力。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不需要展開來講了,“語言是一門藝術”,同一個知識點,有多種講法,有很多個切入點,用生動的、詼諧的的語言講出來,學生們愛聽,愛聽就更容易記住、更容易理解,課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確實是重要的引導者,只有我們引導好了,學生才能學習好,“打鐵還需自身硬”,修煉個人能力,是成為一個好引導者的必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