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文/小歡歡爸爸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卻總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誤區,導致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降到冰點,家長不和諧。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因為家長不同,所以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同,這就導致孩子的性格也都不一樣;很多家長在面對教育孩子的問題都很迷茫,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逼孩子一把,什麼時候可以退讓一步。

15歲的小王剛剛上高一,所以學習變得非常緊張,可是媽媽卻發現兒子這個時候喜歡上了玩特級自行車,總是和朋友出門切磋車技,一玩就是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竟然都不回家。因為高中的課程很緊,所以媽媽非常擔心兒子把時間都放到了愛好上面而耽誤學業,後來小王竟然開始逃課。

媽媽覺得這個關鍵時期自己必須管一管兒子了,等到小王出門的時候,媽媽攔住了他,開啟了“嘮叨式”教育。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媽媽不停地嘮叨,小王氣急之下衝著媽媽喊道:“以後少管我”!然後就出門了。直到晚上回來,小王還和媽媽生氣。爸爸得知情況後便帶著兒子出門了。

爸爸對兒子說道:“你已經是大孩子了,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爸爸相信你懂現在什麼是重點,你是可以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平衡關係,對嗎?”

從此以後,兒子的娛樂時間開始減少,把重心全部放到學習上面,再也不和媽媽發脾氣了。

面對這個結果媽媽很驚訝:“為什麼我勸說兒子那麼久,卻不如你的一兩句話管用?”

其實這個道理就是在於孩子目前正處在青春期,自然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家長只有懂得示弱,用“嘮叨式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李玫瑾教授大家都不陌生吧,在育兒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她在《圓桌派》中說過:父母養育子女,其實就是鬥智鬥勇的過程,在6歲前父母要和孩子鬥勇,而12歲之後需要的是鬥智。可是現在很多家長卻總是把這個順序給顛倒了。

1. 在孩子小的時候和家長溝通的比較少,所以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少會陪著孩子面對問題,不能幫孩子建立明確的世界觀。家長總是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最後導致孩子沒規矩,不好管教。

2. 孩子在長大後進入到青春期,父母卻反而開始注重管教了。喜歡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做是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的。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在應該傾聽孩子內心的階段,卻因為嘮叨而把孩子推得太遠,把鬥勇的階段變成了鬥智,應該鬥智的階段變成了鬥勇。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小時候驕縱,長大叛逆的原因了。

6歲之前立規矩,但卻不能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在孩子6歲以前就必須要立好規矩,明確行為的界限,家長在這個時候不能太過於寵愛孩子,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習慣。

12歲之後要尊重孩子,懂得示弱

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就代表已經進入到成年人的世界了,父母要學會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感,這是對孩子的鼓勵,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處理方法,需要的只是家長給他一個大概的方向,明確方向就可以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了。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適當的放手,懂得示弱,給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機會,鍛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律的性格。每一個孩子都是未經過雕刻的璞玉,需要經過家長的精雕細琢才能夠成為一件藝術品。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家長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可能很多經驗不足的家長在育兒的這條路上會感到力不從心,推薦這個時候家長不妨藉助一下書籍的力量。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給大家安利一套性價比超高的書籍:《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好父母不吼不叫》。

李玫瑾指出致命錯誤:6歲前和12歲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總是做反

5本書貼近生活案例,幫助家長正確的引導孩子,解決孩子孤僻、自卑、敏感、厭學、自私、專橫等一系列問題,不吼不叫就能和孩子溝通,讓家長真正的地走進孩子內心,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父母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