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喜欢不断扩大自己的游戏地盘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需要注意的3个方面:

一是,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孩子怎么做。孩子喜欢做的就是他想要做的,这与其成长需求相关。如果家长强行打断孩子的活动,不利于他的专注力提高,更不利于他心智的自我成长。因此,家长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怎么做。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为自己的独立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取悦家长而存在的。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二是,不要说教、不要当观众,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演。指导孩子怎么做,无法取代与孩子一起做。因为孩子的观察力、学习力、思考力就是在你适当的参与中不断提高和进步的。如果适当不参与,只是纯粹的说教,那么就容易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不利于其心理建设。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三是,你怎么做不重要,孩子教你怎么做更重要。在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孩子教你做,孩子教你怎么做是一个巨大的成长的转折点。这说明孩子已经把他习得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了实际的活动之中,换句话说,快速学习的办法就是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你,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么这么说呢,看完下面的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从一个游戏的3大变化看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慕容春仔细的回忆了一下,他那两岁的孩子在上周至少有3天没有玩躲猫猫的游戏了。在那3天的时间里,每当慕容春问孩子要不要玩躲猫猫,孩子总是说“不要不要”。把两个不要连起来说,语气很急促,也有点不耐烦。慕容春心想,不玩就不玩吧,为什么要连说两个不要呢,这熊孩子有点不一样了。

昨天吃过晚饭,孩子对慕容春说躲猫猫。慕容春说那好吧,我们玩躲猫猫。孩子拉着爸爸和妈妈的手走进卧室,并指挥妈妈站在窗口,爸爸站门口。看到爸爸妈妈按指定方式站好之后,孩子把玩具狗扔到婴儿车的下面,顺势趴到地板上。与此同时,挥着小手说,妈妈趴下,爸爸趴下。慕容春和爱人非常配合的趴到地板上,并把玩具狗找了出来。看到玩具狗被找出来,孩子迅速的站了起来,开心的走到妈妈身边,把妈妈从地上拉了起来,然后再把爸爸拉了起来。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其实,孩子的力量还不足以拉起两个大人,但这种拉人的动作很到位。如此,趴地上找玩具的游戏玩了3个来回后,孩子就改变了策略。他对爸爸妈妈说,妈妈出去、爸爸出去。慕容春和爱人走出卧室,并顺手把门关上(关上门是这个游戏中的标准程序之一)。接着孩子说好了,进来吧。于是,慕容春和爱人推门而入,孩子看到爸爸进来后说,妈妈趴下,爸爸趴下。慕容春和爱人再一次重复前面趴下动作,尔后又再被拉起。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如此,这个出去再进来的游戏又重复了n次,但孩子似乎仍未尽兴。就在慕容春和爱人准备再次配合孩子游戏的程序,要走出卧室的时候。孩子突然对慕容春说,爸爸出去。慕容春只好听从他的指挥往客厅走,刚走到门口,还没把门关上时,孩子说好了,进来吧。慕容春于是又回转身来找玩具狗,但转了一圈,却没有找到。这时宝妈哈哈大笑的说,你找不到的。慕容春很惊奇,边找边说,宝宝把狗狗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孩子这时跑到慕容春身边,指了指床底下。慕容春这时才愰然大悟,原来孩子并没人按常规套路把玩具狗藏到婴儿车里,这的确让他有些意外。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如果说,游戏到此结束的话,未免太小看孩子的智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又改变了游戏的节奏。就在慕容春把玩具狗从床下捡起来时,孩子一把夺过玩具狗,大声尖叫着跑出卧室,把玩具扔到客厅的沙发上后,又大声尖叫着跑回卧室。就这样,孩子不断的变换藏玩具的地点,一会藏到客厅,一会藏到外婆的床头柜,一会又藏到书房的抽屉里……。而慕容春的工作就是跑在孩子后面不断的找来找去,就这样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躲猫猫游戏的4大变奏

其实,慕容春一直非常关注并配合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纵观孩子从第一天玩这个游戏到现在的6个月时间,慕容春发现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游戏策略都不一样。这种变化紧随孩子着孩子的认知发展。从中能够清晰的看到孩子在游戏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的不断变化。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第一个阶段,遮脸游戏,用双手把脸遮住后再拿开。这种看上去简单的遮脸游戏,是孩子对消失与再现的关注的起点,是化解分离焦虑的有效方式。遮脸游戏延续的时间是婴幼儿出生开始到3月龄左右。遮脸游戏被放弃之后就会升级到另外一种遮挡游戏。另外,遮脸游戏引起孩子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对人脸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妈妈的脸,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另一方面,婴幼儿刚刚出生不久,还无法支管控自己的身体器官,比如手和脚,他除了吃睡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因此,遮脸游戏就成了孩子最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的指向是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为什么聪明宝宝不守规矩,爱挑战家长的情绪底线,怎么办

第二个阶段,是找物游戏。是遮脸游戏的升级。即把玩具藏到毛巾或枕头下面,再找出来。伴随着藏与找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开始变得相对的丰富。比如,把桌布下的东西找出来后再扔掉,有时嘴里会哼哼几声,脸上的表情或平静或微笑。如果说遮脸游戏是一种被动行为,那么找物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自主行为,因为他开始探索物体背后的未知。相对于遮脸游戏,找物游戏延续的时间会很长,大约从4月龄至24月龄左右。其间,找物游戏还会不断的被升级或改良。这种不断的升级和改良版伴随着孩子爬、走、跑等具体的大小动作的发展。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学习力会逐渐提高和增强。

第三个阶段,是找人游戏+找物游戏。找物+找人游戏是一个从物到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窗帘往往成了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会把自己藏到窗帘后面,有时还要求爸爸、妈妈陪他一起藏到窗帘后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藏物的兴趣大于找人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孩子还没有做到找人的准备,即,其心理发展还停留在对生活物品关系的关注之中。但这个找物+找人的游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是孩子对祖先生存法则历史的复演。另一方面,是感知物体永恒存在理念。第三方面,找的过和就是藏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更是其智能发展的过程。

第四个阶段,是找人游戏,又称为捉迷藏。捉迷藏是躲猫猫的终结版,其延续的时间大约从18个月到6岁左右。也就是说,捉迷藏是孩子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两性关系的一个综合游戏。其间,会涉及到从家庭关系发展到合作的社会关系。这是奠定其未来成年后,是否能够独立思考、独立生存以及如何与人共处的人生课题。

所以很多儿童心理学家一再告诫成年人,有的人是用一生修补童年的缺失,还有的人是用童年促进自己的一生。可见捉迷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即不可或缺,无可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