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工作崗位將加速被摧毀”的論點也是老掉牙的。1930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提到過:“我們正遭受一種新疾病的折磨……技術失業。我們發現節約勞動力方法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發現勞動力新用途的速度。這就意味著失業。”1978年,《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重申了這一擔憂:“技術與就業機會之間最常被考慮和討論的關係當然是技術節約勞動力從而消除就業機會(若非工作本身)的趨勢。”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1995年,類似的評論層出不窮。戴維·F.諾布爾(David F. Noble)在《沒有人類的進步》(Progress without People)一書中寫道:計算機輔助製造、機器人技術、計算機庫存、自動化交換機和出納機、電信技術——所有這些都被用來取代和替換人工,使僱主能夠降低勞動力成本,外包、遷移業務。

但這是真的嗎?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

許多研究都試圖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卡爾·本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邁克爾·A.奧斯本(Michael A. Osborne)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當時最權威的,當然也是被引用最多的報告。這份名為《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的報告長達72頁,但媒體最常提及的是其中一句話:“美國將會有大約47%的工作面臨被計算機取代的風險。”嘿,誰還需要更多呢?可以肯定的是,它引發了標題黨的集體狂歡。似乎每一個新聞源都在大聲疾呼:“20年後,我們一半的工作崗位將被計算機奪去。”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如果我們真的會在20年後失去一半的工作崗位,那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1969年應該不會以《月球漫步》(Men walk on moon)[9]為頭版,而應該報道這個故事。但這實際上並不是弗雷和奧斯本的本意。在報告的最後,他們用400字描述了研究方法的一些侷限性:“我們沒有試圖估計有多少工作將真正實現自動化。自動化的實際程度和發展速度將取決於若干未說明的其他因素。”

那47%的數字是怎麼回事?他們說的是,這47%崗位中的一些工作內容將會實現自動化。嗯,這一點都不令人震驚。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涉及可自動化的任務單元,但工作崗位依然存在,只是工作內容不同而已。 例如,對於下列工作崗位的自動化概率,弗雷和奧斯本給出了65%或更高的預測,它們是:社會科學研究助理、大氣和太空科學家、藥房助理。這意味著什麼呢?社會科學教授將不再有研究助理嗎?他們當然還會有的,只是研究助理當時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將被自動化了,但他們還要做其他不同的事情。那麼你還會問不會再有太空科學家了嗎?不會再有人協助藥劑師了嗎?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弗雷和奧斯本說,理髮師的工作任務有80%的可能性會被AI或機器人取代。導遊和木匠助手之類的工作中,某些特定的工作內容有90%或更高的概率被自動化替代。

自動化和人們的工作崗位被取代並無聯繫,這是顯而易見的:木匠助手的一些工作將會被自動化,但木匠助手的職業不會消失;而從建築師到動物學家,幾乎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會發生變化。當然,你的iPhone可以當你的導遊,但這不會讓導遊失業。任何花時間閱讀《就業的未來》的人都看到了這一點。弗雷和奧斯本明顯也非常坦率,他們提到: 我們沒有捕捉到任何由於相關工作任務被自動化而導致的職業內部變化,這些任務的自動化只是為人類勞動力騰出時間來執行其他任務。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作為對弗雷和奧斯本報告的回應,致力於自由市場和民主的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經濟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6年發佈了一份報告,直接反駁了弗雷和奧斯本的觀點。在這份題為《經合組織國家工作自動化的風險》(The Risk of Automation for Jobs in OECD Countries)的報告中,作者們採用了一種“工作崗位整體化考量”的方法,得出了自動化導致失業的可能性比例為9%。這對於整體經濟來說是相當正常的波動。

2015年底,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發佈了一份題為《工作場所自動化的四個基本要素》(Four Fundamentals of Workplace Automation)的報告,得出了與經合組織類似的結論。但同樣,其中也有一些具有煽動性的數字,以至於媒體無法抗拒地引用了這些數字,從而製造聳人聽聞的標題。該報告稱:“最少有45%的工作可以使用已經證實的技術實現自動化。”可以推斷,這句話與“45%的工作將被現有技術淘汰”有異曲同工之妙。經常被忽視的是對報告更充分的解釋: 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最重要的一點是,聚焦於工作崗位是一種誤導。很少有工作在近期或中期能完全實現自動化。相反,某些工作內容更有可能是自動化的,這隻會導致工作流程的變換,並對由人執行的工作內容進行重新定義,就像自動取款機的出現重新定義了銀行出納員的工作一樣。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47%(或45%)的工作崗位將消失”的解釋甚至經不住最隨意的推敲。人類,即使是那些很少或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擁有我們幾乎想象不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能。讓我們仔細看看弗雷和奧斯本名單上排名最靠前的兩項工作:快餐廚師和服務員,兩者都有94%的機會被自動化。

假設你擁有一家比薩餐廳,要僱用一名廚師和一名服務員。一個能說會道、挨戶訪問的機器人銷售員極力向你推銷兩個機器人:一個是做比薩的機器人,另一個是接單並把比薩送到餐桌上的機器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在放置食物的地方裝好合適的配料,然後就可以前往百慕大群島度假。機器人服務員懂20種語言,能準確無誤地接單,能完美地處理顧客的特殊要求,比如“我要一半這個,一半那個”或“醬汁少一點”等。訂單之後會被髮送給比薩廚師機器人,它會以恆定的速度和穩定的工藝製作比薩。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讓我們去這兩個機器人第一天上班的店裡,看看進展如何: 一位顧客打翻了他的飲料。而機器人還沒有學會清理溢出物,因為這是一項難以想象的複雜任務。設計機器人的程序員們知道類似情況是可能發生的,但是什麼東西會灑出來,以及灑在什麼地方,各種不同情況的排列組合是很難處理的。程序員只能就此做出承諾,未來會設計出包含清潔功能的機器人,同時,為了處理目前情況暫時為機器人編寫了程序,讓它們向顧客展示清潔用品的存放地,以便客人自助清潔。

一隻小狗,就是那種“汪汪汪”叫個不停的小狗,尖叫著跑進餐廳,服務員機器人被絆倒了。由於沒有自己爬起來的機制,機器人調用了“我跌倒了,站不起來”的數據協議,該協議持續重複這句話,絕望的語氣不斷升級,直到有人扶它起來。當被問及這個問題如何處理時,程序員們不耐煩地回答說:“這個問題在使用手冊上,自己看吧。”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蛆蟲鑽進了碎奶酪,被做成比薩端給顧客。顧客發起投訴,而所有的機器人被訓練來應對投訴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重給顧客做新的比薩。但蛆蟲依然存在,重做的那份可能含有更多。機器人甚至不知道蛆蟲是什麼。

一隊好心的童子軍突然進來,詢問餐廳屋的頂管道冒煙了正常不正常,他們說以前沒有注意到。正常嗎?機器人怎麼會知道呢?

一群不懷好意的男孩進到店裡,點了一份“沒有酥皮的比薩”,就是要看看機器人是否會嘗試去做,並因此燒燬烤箱。接下來,他們又點了一份雙層酥皮比薩,和另一份醬料是正常量十二倍的比薩。通常對付這種麻煩客人,相關協議會要求機器人拍下他們,並在其附屬餐廳的內禁止他們點單。但假設他們都戴著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面具,這個方法就不奏效了,只會導致無辜的理查德·尼克松被禁止出入餐廳。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一位顧客被意大利辣香腸噎住了,機器人誤以為他一定是想點什麼東西,於是不停地讓該顧客重複他的要求。這位顧客最終死在了桌子旁。在看到顧客半個小時沒有任何動作後,這個機器人開始反覆運行“睡著的顧客”的協議,包括不斷地戳顧客並一遍又一遍地試圖喚醒他:“對不起,先生,請醒醒。”

消防隊長出現了,他看到屋頂上的管道冒出了奇怪的煙,這是他以前沒有看到過的。當他還發現比薩上爬滿了蛆蟲,另外有一個死去的顧客在被機器人不斷戳來戳去時,他關閉了整個餐廳。與此同時,事情發生得如此之快,你甚至還沒有登上飛往百慕大的航班。

新技術是否會過快地摧毀當前的工作崗位,這是真的嗎?

當然,這種情況僅僅是個開始。機器人服務員和廚師做不到的事情,足以為十季情景喜劇提供素材,甚至還能做一些聖誕特輯。關鍵是,那些認為“所謂的低技能人類很容易被機器人替代”的人,還沒有意識到人類是何等多才多藝,我們最先進的電子產品也只不過是優化過的烤麵包機和烤箱。

雖然很明顯,我們將看到技術進步越來越快,但進步並沒有帶來太多本質的改變,反而讓我們在過去200年創造的大量工作崗位,工資也不斷上漲。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哪項進步的技術能真正與機械化、電力或蒸汽機對勞動力的影響相提並論。儘管進步的技術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破壞性,但它們對工人和整體經濟來說卻都是相當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