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是否對諸葛亮的實力誇大了?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的?

凱哥歷史


諸葛亮在我國曆史上成為神一樣的人物,主要歸功於羅貫中,赤壁之戰中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等故事都讓讀者如痴如醉,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歷史上真是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子,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能把三國演義當做史書來看,但每當聽到了歷史與三國演義有所出入的時候,總是很難接受的。

其實真是的諸葛亮我們都沒見過,只能從《三國志》管中窺豹了。

其實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歷史上是沒有的,但是,劉備被曹操追著打,知道夏口,諸葛亮建議“求救於孫將軍”,但是,當時魯肅已然是說復刻孫權要抗擊曹操,所以,聯盟只是順水推舟的事。但是由於諸葛亮並不是孫權的人,所以孫權主要還是聽魯肅和周瑜的謀劃。由於劉備剛和曹操打過一仗,所以諸葛亮的作用基本上就是說一下對曹軍的看法和情況。

曹操的重要謀臣劉曄評價劉備集團,說文有諸葛亮善於治國,武有關羽、張飛百戰百勝。說明雖然諸葛亮出將入相,但實際上還是在文,並沒有把諸葛亮當做出色的將軍。

陳壽也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很明顯,是在評價諸葛亮作為將軍,實在是不怎麼地!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後就沒什麼太大的動靜了。打荊南四郡,劉備帶的是馬良,打蜀國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當時的作用是穩定、治理後方。

如果真的是算無遺策便不會貽誤戰機,真的智近為妖便不會不動出奇制勝!


也正是因為其在諸事上的正大光明,輔佐幼帝的鞠躬盡瘁,所以被歷代帝王所倡導為人臣子的楷模,才有諸葛亮愈來愈神的歷史地位。所以,諸葛亮是歷朝歷代皇家捧出來的。


老忠叔侃球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創作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要強調典型:好人要好到沒有缺點,壞人要壞到頭上生瘡、腳底流濃”。所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被誇大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完全相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也不例外。比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祭東風、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與歷史上的諸葛亮無關。我們讀《三國演義》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奇才,他不僅神機妙算,更是洞察人性,是一個集顏值、智慧、勇氣、謀略、仁義等多種優秀品質與一身的完美人物。但是,歷史並非如此。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諸葛亮專》的最後對諸葛亮是這樣評價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裡可以看到,陳壽對於諸葛亮評價是“識治之良才”,這個良才的核心都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可比與管仲、樂毅。但整個傳記中並沒有關於諸葛亮軍事才能卓越的描述。相反,最後一句話卻明確指出了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不足,“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意思是說:“連年興師動眾,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在戰場上隨機應變並不是諸葛亮擅長的”。

其實諸葛亮在劉備定蜀之前最大的貢獻首先在《隆中對》中為劉備集團規劃了戰略發展的藍圖,之後是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形成聯合抗曹的統一戰線,從而以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劉備集團可以保全。這一階段諸葛亮所表現的顯然是政治才能。

入蜀之後,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為劉備的前方部隊督辦糧草,此時的諸葛亮並未得到重用。直到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才成為了蜀國政權的核心統治者。而這是諸葛亮的最大貢獻是平衡了蜀地三股政治力量,使得蜀國得以相對穩定的存活下去。

所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戰神,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政治家。





騏說


真實的諸葛亮其實比《三國演義》裡說得更歷害。《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寫得“狀諸葛之智近妖”,有點不切實際了,但真實的諸葛亮雖不近妖,以一個凡人之智,卻能做出近妖的事情,自然要比書裡描寫的諸葛亮更歷害了。

諸葛亮做出近妖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他卻做出了。未出茅廬,便定天下三分,其謀略遠思,足已讓後人汗顏了。劉備自黃巾起事,在外奔波闖蕩多年,竟沒為自己打出片瓦的地盤,最終只能暫借荊州劉表新野小縣棲身。就當時情形,又有誰能看到劉備還能成事,還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只有諸葛亮能做到,他就像上帝的寵兒,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策,結果按照這個對策行事,劉備還真就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渡江聯絡孫權抗曹,把劉備這把死棋爛棋走活,成了定鼎蜀漢的關鍵。就當時形勢看,孫權經營江東,已歷三世,兵精糧足,單獨抗曹,也是很有把握的。大耳劉備呢?這時正急急如喪家之犬,茫茫如無頭蒼蠅,被曹操大軍追得真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僅憑其些些敗逃之兵,已無鬥志,分分鐘都有被曹操大軍消滅的危險。在此緊要關頭,諸葛亮審時度勢,提出了聯孫吳抗曹的策略,並自己親自渡江實施,在不卑不亢中,成功勸說孫權同意聯合抗曹,這就等於在緊急關頭,諸葛亮力挽狂瀾,挽救了劉備的事業。白帝託孤,在蜀漢危急存亡之秋,再造了蜀漢。夷陵之戰,蜀漢精銳損失殆盡,國內人心離散,驚魂不定,國外北有國仇曹魏發難,東有大仇東吳欲來,南有南中作亂,西有羌戎窺伺,東北有上庸覬覦,可以說蜀漢到了一觸即潰的危局。正是有了諸葛亮的主持慎重,臨危不亂,才讓蜀漢安然渡過了滅國之危。

六出祁山,以弱擊強,以小敵大,使他國不敢小歔,讓蜀漢得以立國固基。諸葛亮不畏強敵,不顧蜀漢弱小,凝聚人心,同仇敵愾,毅然以一州之地,抗九州之敵,以數萬之軍,敵數十萬之軍,而且屢屢耀兵敵疆,多有斬獲。司馬懿可謂三國最有名的謀士、軍事家,在他的一生中,對敵無數,擒斬孟達,征伐遼東公孫淵,賺曹爽,騙王陵,可以說都是得心應手,乾淨利落,完全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唯獨在對抗諸葛亮時,司馬懿率幾十萬大軍,竟不敢與區區幾萬人的蜀漢軍硬拼,畏蜀如虎,只能穿著諸葛亮送去的女人衣服,緊閉寨門,以堅守死拖之策,與諸葛亮對敵,留下了“死諸葛走活仲達”的千古笑談。不怕亂世取天下,就怕國定再攻伐。曹魏立國已久,人心穩定,而且在三國中實力最強,諸葛亮能六出祁山,吊打曹魏,可見其能力的非凡。巧思精技,發明創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諸葛亮為了征伐的軍事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相繼發明創造出了八陣圖、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軍用圖陣工具,讓千年來的後人難望其項背。就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東東,也沒一個人能想象製造出來。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一樣不會呼風喚雨,不會移山倒海,但他卻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出了讓後人稱為神奇的業績,正因為如此,後人才難以置信理解,才在口口相傳中,將其傳得神乎其神,以致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的“狀諸葛之智近妖”的情況。由此看來,真實的諸葛亮遠比書中所寫的諸葛亮更歷害更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