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征讨东吴仅仅是为关羽报仇,还是另有它图?

原度拾趣


引言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大破曹操,封位汉中王。其综合实力达到鼎盛,大有一统全国之势。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为吕蒙所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进而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口号,进军东吴,发动了三国史上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战役-------“夷陵之战”,最终被陆逊火烧600里,兵败身亡。

正文

那么刘备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真像演义里那样说的是为关羽报仇吗?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关张自桃园三结义后,共同扶持,食宿同寝,前有徐州大战,后有赤壁大战,一个战壕里出来的兄弟,的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以义著称的关云长,放弃了曹操给予的奢华生活,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奔向刘备,着实让后人惊叹。而在关羽被吕蒙所杀之后,刘备不惜破坏孙刘联盟,也要讨伐东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若只是为关羽报仇,小容觉得就有点牵强附会了,且听小容慢慢分析。

1.刘备一直以大汉皇叔自称,在三国乱世,希望效仿刘秀,恢复刘家天下。而在击败曹操之后,其综合实力更是达到鼎盛状态。但这个鼎盛也只是相对于刘备前面实力而言,刘备于公元211年入川,算上221年称帝,经营蜀汉也不过10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2年多的汉中大战。而曹操从官渡之战后渐渐掌管整个北方,算下来差不多20多年的时间,再加上两个区块的人口储备、物产数量、以及地理条件,曹操仍旧占据着上风。因此以此时蜀汉的综合国力,仍旧难以取胜(可参考之后的诸葛亮六次北伐)。前面说了,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不会偏安一隅,221年时,他已经62岁了,这在古代,也算是一个行将朽木之人了。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直捣许昌,唯有举蜀吴两国之力(吴国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北上伐魏,刚好借着汉中大胜之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吴国,再用蜀吴两国之力,战胜曹操,统一全国也就指日可待,从而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2.关羽战败之后,荆州回到了东吴手中。荆州可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九州,荆州居于中腹,北可上中原,南可下江东,西可进巴蜀。东吴本在三国鼎立中一直处于防守状态,究其原因就是一直过不了长江,上有刘表、关羽压着,下有张辽镇着。诸葛亮的孙刘联盟政策,刘备打心里其实是一直看不上的。但现在东吴过了江,情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若让东吴在荆州坐实,并经营数年之后,其野心肯定不在趋于防守。那时对本就实弱的蜀汉而言,其危险程度或许会高于曹魏。要知道,刘备入川就是从荆州来的,曹魏攻破蜀汉防线需过汉中,之后再是蜀道的艰难。而东吴从荆州进军,则可水陆两路人马齐头并进。深谙此道的刘备遂决定趁东吴立足未稳之地,讨伐东吴,就算不能攻破建业,也势必要抢回荆州。

以上两点就是小容对刘备讨伐东吴的真正意图,纯代表个人观念。





小容讲评书


我觉得刘备征讨东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扩展势力。第二才是为关羽报仇。

征讨东吴的背景

关羽死的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征讨东吴是章武二年(222年)。这里相隔了近3年。这说明刘备并非脑子一热为了关羽去报仇。

而从建安十七年开始,刘备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是灭了刘璋。在益州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后又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又大发神威,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而孙权这个时候下了黑手,导致荆州丢了,关羽死了。

刘备的思考

接连在益州和汉中战场取得胜利,并且在荆州战场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也肯定大胜的情况下,刘备内心肯定是有点飘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兵强马壮,完全可以和东吴和曹魏叫板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心中已经不再坚信隆中对中连吴抗曹的策略了。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统一全国做准备。那么这个时候要么打魏国,要么打吴国。

打魏国,由于山川阻隔,粮草无法正常运输,是下策。而攻打吴国则可以水陆并进,粮草的运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同时吴国的势力也没有魏国强大,吞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

刘备的使命

刘备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尤其是他还以汉室名义称帝了。所以统一全国就是他一生的使命。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消灭曹魏已经非常困难了。对魏发动战争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对吴的战争还是有很大胜算的。所以他只能倾全国兵力攻打吴国,以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如果成功那么统一全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失败也能对天下有个交代。所以这也是无奈之举。


为关羽报仇

刘关张的感情肯定非常好,要不然关羽也不会宁愿放弃曹操的恩赐,也要投奔无处安家的刘备。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是不可能冲动行事的。所以这个目的只能是次要目的。同时也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结语

作为兄弟,刘备非常想第一时间给关羽报仇。但是作为君主他又不得不抛开个人恩怨,先以大局为重。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以报仇为名发动伐吴之战。



闲谈三国


所谓给关羽报仇,只是刘备找的一个借口,在三国演义中被夸大了,因为演义开篇就写了桃园三结义,把刘关张写成生死不渝的异姓兄弟,其实那里有因兄弟之情而不顾国之大事的?

古时战争,总要找个理由,声明大义,才能师出有名,得到天下人理解和支持,所以很多还得搞个檄文,昭告天下。别人信不信是一方面,反正得让自己的兵将信,这才有士气战力,最不济也得让自己心安理得。

刘备并没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就马上起兵为关羽报仇,而是事隔了二年多。这时天下实际发生了巨变,曹操已死,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建魏称帝。刘备见状,不承认曹魏获取政权的正当性,自认继承汉之正统,在成都称帝。这时,刘备出兵讨伐曹丕,这才是最合理的“大义”,而东吴孙权此时并没有称帝,讨吴的理由并不充分。可是,刘备并没有那么强的实力伐魏,也不容易翻越秦岭,战略步骤上,还是要先争取拿回荆州,才有地盘、人口、经济的扩张,才能与曹魏抗衡。要举刀向孙权,这才找出了要给关羽报仇的理由。

不可否认,刘备在刚起步时,与关羽、张飞一度食宿都在一起,那是因为条件有限,没能力摆谱呢。加之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谁知道真假,不过怎样也只是个平民了,什么都没有时,也只能靠一些小手段来收买人心。可条件好一点了,与关、张的关系就必须界定清楚是“君臣”,否则就无法管理了,而这就是有仪仗和规矩了,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礼”,以礼治天下。就是在宣扬刘关张兄弟情谊的演义里,罗贯中也非常强调了这一部分,在“千里走单骑”的桥段里,关羽对二位嫂嫂,执的就是君臣之礼。

所以,刘备征讨东吴的真实目的,不是为关羽报仇,而是为再夺荆州。这是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并没有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借口是什么并不重要。说诸葛亮反对这种话,才是没什么根据的,给诸葛亮描红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