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的走紅,是我國城市文明發展的一種標籤

2019年3月,網絡上最火的人不是明星也不是名人。

而是一個衣衫襤褸、鬚髮板結、乞丐形象的50多上海人沈先生。

他是一個撿拾垃圾人,網絡上大家叫他“流浪大師”。

他的出名,是因為他一邊撿垃圾一邊還讀書,而且讀的是論語左傳之類國學名典。他過這種生活已經26年了。

網傳是有人無意中看到他讀書,發了視頻到網上,一不小心就成網紅了。網紅之後,眾多媒體、自媒體、網紅妹妹找他拍照、拍視頻、採訪,以至他所到之處交通堵塞,他的住所周圍酒店爆滿(有的酒店趁機還漲了價)。

沈先生在視頻裡,依然衣衫襤褸,但他談吐文雅、毫不怯場,與衣著亮麗的網紅主播們形成強烈反差。還真有一副大師之相。

流浪大師的走紅,是我國城市文明發展的一種標籤


全國各地的美女主播來找他合影。

流浪大師的走紅,是我國城市文明發展的一種標籤


沈先生還是比較配合大家的熱情。

流浪大師的走紅,是我國城市文明發展的一種標籤


這種被追捧的現場在國內很久沒有出現了。

關於“流浪大師”沈先生的背景和成名史,所長我不想過多說了,網絡上到處都是,他近期一直在“霸屏”“霸熱搜”。

“非幽默事物研究所”要做的是研究一些問題。

經過閱讀網上一些報道和評論,研究所得到以下研究結果(談不上成果):

一、追逐“流浪大師”說明我國的自媒體從業者已經成熟

很多評論文章(有作家的,有電視臺的主持人的)抨擊人們對流浪大師蹭熱點是一種“無恥行為”、“小丑行徑”。但我們研究所不以為然。我們則是報以肯定的態度。作為一個媒體(特別是自媒體),他們要生存,就要有內容產品。平時,他們見到明星、名人,趨之若鶩,我們就覺得正常,而對一個社會底層的人進行同樣的採訪、牌照,為什麼就要受到非議。媒體、自媒體要蹭熱點,這是天經地義之事。要知道,圍堵范冰冰、王寶強之類的明星,在技術上是很難很難的,而且成本極高(報道時一不小心還會惹上官司)。而到上海找“流浪大師”就方便多了,成本也是很小的。為什麼不蹭“流浪大師”的熱點呢?無可厚非啊。有人說,這些追逐“流浪大師”的媒體、自媒體,並不是崇拜、欣賞流浪大師的生活方式和自身修養,而是為了把吸粉、推廣自己。我們研究所認為,這樣沒錯啊。媒體追逐范冰冰、王寶強難道就是崇拜他們?我看未必。還不也是為了吸粉、賣內容產品。

毋庸置疑,當今的媒體、自媒體已經具備了專業的經營技巧,也懂得了“控制成本”,這是值得肯定的。請那些隨意評論的人換位思考下吧。如果你媒體老闆呢?如果你是靠流量吃飯的自媒體呢?你會怎麼做?

二、“流浪大師”的走紅,證實我國娛樂行業的不景氣。

自從范冰冰消失在大眾眼前之後,我國的娛樂行業已經下滑得很嚴重了。華誼兄弟的股票也證實了這一事實。曾幾何時,娛樂圈的明星被冠以“戲子”這個名稱,這也說明娛樂行業在經歷“至暗時刻”。而大眾是離不開娛樂的,所以“流浪大師”一炮走紅,適逢其會。如果目前娛樂行業蒸蒸日上、熱鬧非凡,我看這熱搜和頭條也輪不到“流浪大師”。

這個結論應該引起娛樂行業的反思。我相信,一些娛樂公司在高管會議上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一個撿破爛的都這麼紅,我們怎麼捧不紅我們的人?!”

三、“流浪大師”的存在,是我國城市文明進步的標誌。

據悉,“流浪大師”在上海流浪了26年,而且看上去他身體不錯,精神狀態也非常好。這說明,這些年,他過得不錯。沒有受到身體和精神上壓迫。也說明上海是高度文明的大都市。一個城市的文明與否,看的不是有錢人過得如何瀟灑,而是要看最底層的生活怎麼樣。誠然,上海是一個包容性很強、治安也不錯的城市。

在像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中,像“流浪大師”的這樣的人群是很多的。他們有的是因為生意破產,有的是因為喜歡露宿街頭,有的因為不喜歡參與社會交際,於是過著流浪的生活,居無定所,或靠賣藝,或靠拾荒,或靠救濟金生活。他們在世人眼裡,不是乞丐,不是盲流,只是流浪漢而已。他們也有尊嚴,他們有的也身懷才藝。他們也是社會的普通一員。只有社會、城市發展到一定文明高度時,才有這樣的包容空間。

中國發展跟美國、日本很相似,例如汽車的普及、娛樂的風行、健身的需求、牙齒的護理、不婚的現象……我想,像“流浪大師”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會一樣。等著吧,會有更多的“流浪大師”出現。

最後,補充說點:

很多人(特別是文化人)對“大師”的叫法報以恥笑,說沈先生還不夠大師級別。其實,這是不必在意的。沈先生只是流浪界的大師而已,並非學術界、國學界的大師,他在流浪界裡,當個大師也不足為過吧。再說,我國的大師早已氾濫,大不大師,一個稱呼而已。就像人人都叫女的為“美女”。不足為奇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