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在我國古代,“大雁”這種一年一度南北遷徙候鳥,有著極其豐富的象徵意義。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不少關於“雁”的意象,如《小雅·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與雁”等。

從重視禮儀的周代基本確立傳統婚俗開始,大雁就是古人婚禮中不可或缺之物。《儀禮·士昏禮》中明確指出婚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項儀禮,除了“納徵不用雁,以其有布帛可執故”。其餘五禮要用五次大雁,現代人大都會好奇,古人的男婚女嫁和大雁這種禽鳥到底有什麼必然的關聯呢?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古人議婚有以“雁”為禮的傳統

古人認為大雁“隨時南北,不失其節”,象徵了少女已經到了婚嫁之齡;大雁飛行時成行成列,意味著家族中的子孫嫁娶之事長幼有序不逾越;再加上大喜之日不宜用不吉利的死雉為禮,而活的大雁比較容易獵得,所以早在春秋時期,男方跟女方商議婚事時就已經開始以“雁”為禮了,既顯得鄭重其事,又不太費事。

《禮記·樂記》點明瞭婚禮的意義在於“凡淫亂生於男女無別,夫婦無義。婚禮享聘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道也”。兩大家族聯姻的六項儀式,其實就是為了正式確立,新娘成為新郎家中成員的身份和地位。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男方“納采”時請媒人送上大雁作為正式求婚的禮物,只要女方允婚,媒人就再送上大雁“問名”,求得女方的名字和生辰以便回去占卜吉凶。待男方卜得吉兆,媒人再備上大雁送到女家告知結果,“納吉”就相當於正式訂婚了。

“納徵”也稱“納幣”,其實就是送聘禮,以實在可用的物品為主,如布匹等,因此用不上大雁。男方下聘後“請期”,占卜得到吉日,媒人又帶上大雁作為禮物,去女家通知結婚日期。接著就是“親迎”了,在這個環節進行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奠雁儀式這樣才完成了一場“合二姓之好”的婚禮。

大雁在婚禮中的重要象徵意義

由上可見,大雁這種古人眼中高飛又善鳴舞的吉鳥,是一場婚禮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少了它簡直就無法成親了。大雁隨春秋季節的變化而南北遷徙、排成“雁字”有序飛行、逐陽而居等“正能量”的自然屬性符合古代禮法的要求,因此成就了它在

歷代重視的人倫禮法之本——婚禮中的重要地位。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1、不違婚時,順應陰陽

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頒佈法令規定:女子十七歲必須嫁人,男子二十歲必須娶妻,否則就問罪他們的父母,以鼓勵生育,增加本國人口。而每年定時南北遷徙的大雁作為大自然中“守時”的典範,用來敦促男女自覺遵守“不違婚時”的生理規律也就再合適不過了。

古人還觀察到大雁是一種“隨陽鳥”,喜歡溫暖的氣候、晴朗的天氣,這又符合了男女分別對應“陽”和“陰”的傳統認知。因此婚禮中五次用雁其實就是一再強調女子應該具備順從的美德,出嫁後要夫唱婦隨,一切從夫。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2、雁行

有序,和諧漸進

一場婚禮從提親、允婚、訂婚到最終完婚是一個漸進有序的正式過程,以彰顯“夫婦有義”的莊重,否則男女之情就會被視為私相授受,不為社會所容,大雁飛行時整齊的隊列是這一系列禮儀的極好象徵。同時雁群一般都由健壯的大雁領飛,雁群中的弱幼者尾隨其後,這也深閤家族婚嫁“長幼有序”的禮法要求,象徵了一個大家庭的和諧有序。

3、忠貞不渝,夫妻恩愛

彙編了宋代理學家朱熹及其弟子問答語錄的《朱子語類》在談到“士婚”時指出:“昏禮用雁,婿執雁,或謂取其不再偶。”元好問傳誦千古的《摸魚兒·雁丘詞》則記敘了一對雙宿雙飛的大雁生死相許的忠貞愛情。捕雁人設網捕得兩隻大雁,殺死了一隻,另一隻脫網而出後盤旋悲鳴,竟然投地自殺了。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可見古人深信大雁“不失其節”,伴侶一方有難,另一方必然以命相護,因此婚禮用雁也表達了世人希望,新婚夫婦忠貞不渝、恩愛偕老的美好祝願。

古代婚禮用雁的形式演變

唐代以前的禮制都對士人以上階層的要求,從唐代開始朝廷開始重視對庶民的禮法要求,因此平民百姓成婚也要進行六項“繁文縟節”了。而且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大雁已經變得珍稀,連唐高宗都為太子李弘納妃時能用上白雁而欣喜,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更為奢侈了,因此用鵝來替代。

發展到五代十國時期,據傳南唐後主李煜續娶小周後時,在“納采”環節就是“以鵝代雁”了。到了宋代,士庶婚禮按理說一般還是以活雁為禮,但如果沒有就以木刻之雁來替代。而從明清時期的大量地方誌來看,民間用雞、鴨、鳧等禽類來替代雁舉行“親迎”儀式上的“奠雁之禮”已經司空見慣了。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同時隨著屬於上層社會的婚禮不斷通俗化,“五禮用雁”的講究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也在不斷簡化、削弱。除了用雁環節逐步減少,“奠雁之禮”還漸漸演變成了拜天地的儀式,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婚禮文化內涵。後世的男子終於不必再拜託媒人帶上活生生的大雁數次登門,才能娶到新娘了。

總結

如今的人們又開始看重生活的“儀式感”了,而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一向重視婚禮的社會功能,候鳥大雁本身的自然屬性符合“有時、有序、忠貞”等思想觀念,因此被賦予了以上的諸多象徵意義。

“隨時南北,不失其節”——古人婚嫁之時,為何總離不開大雁?

古往今來,婚禮都是國人眼中至關重要的人生大事。從兩情相悅來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用“雝(yōng)雝鳴雁,旭日始旦”表達了女子焦急期盼戀人迎娶自己過門的待嫁之意;從莊重禮制來看,古代士人繁複周備的六大婚禮儀式中“五禮用雁”,象徵了嫁娶正當時、夫唱婦隨、長幼有序、忠貞不二等多重象徵意義。

可見大雁確實當得起喜氣洋洋的“夫妻鳥”之稱,也就難怪遵循古禮的士人為表鄭重,要帶著這種鳥去跟女家商議婚事了。

參考文獻

1、《儀禮譯註》

2、《禮記譯註》

3、《朱子語類》

4、《中國婚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