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婚嫁當中的禮儀,從古至今都是十分的隆重,在古代,男女成親,一定要經過一套嚴格的禮儀,首要的就是要請媒人。而如果沒有媒人,兩人私定終身,在古人看來,這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情。

在《詩經·衛風·氓》中就有這樣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這說明至少在春秋時期,男女結婚就要有媒人了,當然規矩肯定不止這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人結婚都有哪些規矩和流程。

一、古代婚嫁有何講究?

  • 必須要有媒人

在古代,官府對婚嫁之事非常看重,最早在周代,便已經有了官方設置的媒人,專門負責男女婚嫁之事。在《周禮》、《管子》中都有關於官媒的記載,且詳細的說明了媒人的負責事項:督促男女在適齡時成親,生育子嗣,並且還要對鰥夫寡婦進行撮合。

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媒人的作用十分重要,沒有媒人的婚嫁甚至是違反了法律,在漢代的規定當中,如果成親沒有媒人,那麼你的父母和身邊的鄰居都會看不起你,在唐代的法律中就有規定

“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媒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甚至在封建禮制愈發嚴重的明清時期,男女如果私奔的話被抓到甚至會被浸豬籠。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大家對於媒人的印象可能還是古裝劇中拿著一條手帕,唇邊有一顆痣的媒婆形象。其實這個形象有些片面了,這其實是民間私媒的形象,戰國後民間開始出現私媒,到了宋代也有了以說媒為業的職業媒人,但是這些媒人促成一樁婚事,同樣也必須到官媒那裡去進行報備才行。媒人,這個古老的職業,在古代婚嫁禮儀中,是必不可少是一位中間人。

  • 必須要有完整的婚嫁流程

古代成親可不像如今這樣簡單,到民政局登記一下,領個結婚證就算是結婚了。在古代,除了要有媒人,還必須經過三書六禮之後,婚姻關係才算是正式締結,不然的話法律是不會承認你作為妻子的地位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明媒正娶。只有明媒正娶的才是妻子,如果沒有那就是妾。

很多人以為古代男子是一夫多妻的,其實不是,嚴格來說應該叫一夫一妻多妾,妻子作為正式配偶,其地位是被法律所認可的,男子不可隨意拋棄。

而妾則不同,妾在家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且在古代宗法制度之中,妾生子也是沒有繼承家產的權利的。妾在家中的地位,只比奴僕高一點,甚至在古代有達官顯貴之間相互贈送美妾的情況,可見妾在家中並不算是一個家裡的主人。

那麼何為明媒正娶?就是必須通過媒人上門提親,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以上六禮,並且拜過天地之後,此時婚姻關係才算是正式達成了。而這時候兩人的婚姻關係也有了法律效力,除非女子犯了七出之罪,否則男子不可隨意休妻,不然要被官府治罪。 所以戲文之中那些男子富貴後想要拋棄糟糠之妻也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做到的,因為除了女子七出之外還有三不出,其中有一條就是成親時貧賤,後來富貴的這種情況,男子是不能休妻的。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二、古代的婚嫁流程是什麼樣的一套程序?

古代婚嫁流程也就是所謂的三書六禮,也叫做三媒六聘或者三書六聘,只是叫法不同,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三書六禮分為兩部分,也就是三書和六禮。三書是指聘書、禮書、迎書;六禮則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步禮儀。這一套禮儀在古籍《禮記》《禮儀》之中有所記載。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三書以及六禮。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 三書

聘書:聘書是指在“納吉”,也就是定婚約時候所立定的文書,是男方交給女方的一個憑證,用來證明兩家已經定下了婚約,到了約定的日期,男方會來迎娶女方。而我們能看到的退婚,退還的就是女方將男方所給的聘書退還。當然了,如果女方家裡已經接下了聘書,那沒有十分特殊的情況肯定是不能隨意退還的,不然在鄉鄰之間便會抬不起頭來。而如果已經接下了聘書卻又退還的話,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方就很難再嫁出去了。

禮書:這個其實就是聘禮的禮單,寫明瞭在納徵的時候男方給女方家中送去的聘禮中有哪些東西,以及這些東西的數量是多少。到了這一步,這門親事也算是正式的達成了,兩人的婚姻關係已經在法律意義上確立下來了,不會再有什麼變化,也不能再退出婚約了。接下來就是確定拜堂的日期以及正式的拜堂成親了。

迎書:迎書就是迎娶新娘的文書,在男方到女方家中迎走新娘時交給女方的文書,作為迎娶新娘之用。將迎書交給女方家中後,男方就可以接走女方了。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 六禮

納采:納采是六禮之中的首禮,是男方家中託請媒人到女方家中詢問女方家中是否有要家人的想法。

在禮儀中規定,這一禮要使用大雁,媒人上門時,會用白茅草包著一隻大雁到女方家中。而女方家裡看到有人提著大雁上門,也就知道這是有人上門來提親來了。這個時候,不管女方家中是否有嫁女的意思,都不會將上門的媒人拒之門外,而是要請進門來奉上好茶。

而這個時候就全靠媒人說了,是否能夠說動女方家中答應這門親事,而女方同樣會向媒人詢問男方家中的情況,如果覺得條件不適合,或者暫時沒有家人的想法,那就會委婉的拒絕。媒人就會把大雁帶回去還給男方,男方看到大雁被媒人帶回來,那也就知道了這門親事沒有說成。而如果女方家中應下了,大雁就會被留下。中國地域廣闊,有些地方沒有大雁,也可以用鵝來代替大雁,而到了後來,因為大雁的捕捉難度比較大,也會用木雁代替,並且除了大雁,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帶有象徵意義的禮物。納采成功了,媒人這時候就會進行下一步,那就是問名。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問名:問名是六禮中的第二禮,在女方家中接受納采之後,媒人會詢問女方的生辰八字,也就是庚帖。媒人拿到庚帖之後,會交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則要進行卜筮吉凶,請先生來測一下八字,看一看兩個人的八字是不是衝突,能不能夠成婚。《詩經·衛風·氓》當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說的就是這一步。如果二人八字相合,那就可以再往下進行問吉了。

問吉:問吉也叫作過文定,顧名思義就是如果庚帖沒有問題的話,那麼這門婚事就算是定下來了。男方得到女方庚帖後,請過先生測過八字,沒有問題之後,就要把庚帖放在神位之前或者祖宗牌位前三天,看看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八字相合,而又沒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說明這兩個人可以成親。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納徵:也叫納徵、過大禮,指的是送上聘書、禮書以及男方的聘禮。一般是在大婚前一道半個月之間,由男方找到兩位或者四位全福的女性親屬(所謂全福就是父母公婆健在,丈夫安好,並且兒女雙全的人)和媒人一起將聘禮帶女方家中,而女方這個時候同樣也需要回禮。

這個聘禮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儀制規定,大致都是按照家庭情況以及階層不同來分級,不同層次的人所規定的禮物都有所不同。過了納徵,婚約就已經正式的達成,相當於已經辦好結婚證了。接下來只需要選個好日子把新娘接回家就可以了。

請期:請期很好理解,就是選擇一個好日子正式拜堂成親,這個請期可不是現如今隨便什麼日子都可以,而是要拿黃曆選擇一個適合嫁娶的日子才行。這個日期還要經過女方家中同意,兩方都同意了,就該去迎親了。

親迎:親迎就是男方帶著媒人和親友到女方家中接走新娘,但是這接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會有各種各樣的關卡等著新郎,不會讓你輕易地就將新娘接走。

比如說唐代就有催妝詩,意為催促新娘快些梳妝完畢,同時女方的好友還會用繫著紅綢的棒子敲打新郎,而這個時候就要儐相出場了,儐想要替新郎擋下這些木棒。這一套流程走完之後,新郎見到了新娘,還需要先在女方家中的祖廟中拜祭一下,才能夠用花轎將新娘接回家中拜堂成禮。自此,這個婚算是真正的結完了。

古代婚嫁真講究,“三書六禮”一樣都不能少

總結

在古代的婚嫁當中,禮儀顯得十分的重要,你要成婚,那麼必須要經過這些禮儀才可以。而到了現在,這一套禮儀已經大大簡化,只保留下了納采、納徵、以及親迎當中的一些習俗。而納徵算是保留的比較完整的婚俗禮儀了。在現如今的一些農村地區也有一些古代婚俗的保留,比如在江南地區的一些農村裡,女子行嫁禮中仍然會有用雁這一習俗,當然了,這個雁如今是用鴨子或者鵝來替代。

我曾猜想古代婚禮為何要如此隆重如此繁瑣,大抵是為了讓新人知道結兩姓之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吧。繁複的禮儀,其實也是為了祝願新人能夠舉案齊眉,白頭偕老。


參考書籍:

《禮記》

《禮儀》

《詩經》

《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