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房子·古树·人(小小说)

故事:房子·古树·人(小小说)


大拆大建一直是头头脑脑们最热衷的事情,娄城也不例外。

娄城的老房子,少则三进,多则五进七进,真是院子中套院子,房子中有房子。

几十年前,娄城人口膨胀,住房紧张。房管所想了个既省钱又简单的办法,或把客厅隔成房间,或在院中搭个灶间,若院落大,借墙起屋,借地造楼。以致楼外楼,房外房,陌生人犹如进入迷宫。

当一幢幢老房子轰然倒塌,夷为平地后,一棵古黄杨如美人出浴般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是棵养在深闺不为人知的古黄杨,连绿化办、文管会都一无所知。

按计划,这儿拆迁后将兴造一条美食街,古黄杨所在地正是美食街主楼所在地。房地产承包商见古黄杨有碍日后施工,令民工挖掉。

或许是古黄杨命不该绝,正当民工要动手开挖时,市报的记者石若愚来拆房现场转悠,看看是否

有啥新闻素材。

他一见是棵脸盆粗的古黄杨,职业的敏感使他觉得这棵古黄杨可能大有来头,应该大有文章可做,他制止了民工的挖掘。

石若愚借了把卷尺,一量,乖乖,主干135厘米,实足一个大洗脸盆般粗。树高6米多,树冠直径8米多,犹如一把巨伞,造型极是漂亮。

石若愚是娄城的名记者,肚里有点货色,他知道这是棵属于黄杨科的瓜子黄杨,在植物分类上属常绿小乔木,是一种生长较缓慢又较名贵的观赏植物。印象中儿时他家也有一棵黄杨,也是白皮黄杨,刚高出屋檐不多,约碗口粗,他爷爷就告知他有

200年以上树龄。

如此说来,这棵脸盆粗的古黄杨没有四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何长得到这般模样。

石若愚决心认真查一查资料。房地产承包商薄总经理听说一个记者阻止了黄杨的挖掘,大为光火,命令民工只管挖掘,他把烟蒂一扔说:“听我的,还是听记者的,笑话。还愣着干啥,去干活。”

石若愚知道,与承包商硬争是不会有结果的,他立即通知了文管会。文管会的人一见这棵古黄杨也吃了一惊,写了块牌子,上书:“珍贵名木,文物保护,不得擅动,违者必究!

这儿稳住后,石若愚马上查起了资料,好在石若愚是个娄城通。很快查明这古黄杨的所在地是原陆氏园林所在地。

这陆家,在清道光年间出过一名状元,是娄城的名门望族。但陆氏园林也只一两百年历史,与这树龄不符。

再查,石若愚发现这陆氏园林的前身来头更大,乃是明代大文豪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的园林澹圃。

这王世懋虽比不得他哥的名头,也官至太斋少卿,也留下过(王仪部集》、《艺圃撷余》等著作呢。

看来这棵古黄杨是澹圃遗存,确实有四五百年历史。只是这仍是推论,为了保险起见,石若愚请省里的一位植物学教授来实地看了看,老教授以无可置疑的口

吻说:“此古黄杨,为江苏黄杨之最,全国也属罕见。”

石若愚立即写了《娄城发现罕:见古黄杨》的报道,以最快速度在市报上刊登。他还请电视台的同行去实地进行了拍摄。

电视真是个好东西,多少年来默默无闻的一棵古黄杨,让电视台这么一曝光,立时家喻户晓。连那些老太仓都说没见过这么粗壮的古黄杨,更难得的是,四五百年了,不显老态,不见枯枝,依然蓬蓬勃勃,一派生机,堪称奇迹。

舆论的作用有时还真不小,古黄杨的发现,古黄杨的命运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有关领导拍板,古黄杨保护下来,并要勒石刻碑,作为娄城的景观之一。

房地产承包商薄总大骂石若愚愚不可及,为了一棵树,害得他修改规划,损失多多。

石若愚笑笑说:

古黄杨保护了下来,这儿就成风水宝地了,你这房地产说不定大大增值了,你该谢我才对呢。”

薄总一点即通,连忙说:“我请客我请客。”

石若愚说:“把古黄杨保护这篇文章做好,到时我再来继续报道。”

薄总笑得很开心。

作者:凌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