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在東漢時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書法名碑,這些作品中尤以《石門頌》為最,有人稱其為隸書中的草書,後世學習者非常之多,並且,將《石門頌》作為書法教學的基本教材。有很多人學習《石門頌》書法,可總是寫不出其風骨,一旦脫帖後,就無法去創作,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要想真正寫出《石門頌》的藝術性風骨,就必須要了解它的藝術風格。對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對《石門頌》本身的,而是學習書法的人的一個普遍現象。學誰,就要了解誰,如果不瞭解就根本無從談到學好它。正如我們交朋友一樣,不瞭解對方,怎麼會成為朋友呢?

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整體風格

《石門頌》是一個頌碑,就是歌頌的意思,它歌頌了東漢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的事蹟,褒斜道的開通,就是打通了漢中與古長安的交通要道,從事蹟上來說,就是這一件事。

它刻在褒斜道的石門之內,這個刻石一般也叫摩崖,是依山石而刻,當然,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在刻字前,可能對山石進行了一些打磨,但作為山石的裂縫卻是無法打磨徹底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拓片時有長長的裂紋出現,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它的整體風格,是在自然條件下所寫的古樸自然作品,可以說字的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風格是相得益彰的。作為隸書作品,《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線條沉著勁道,結字舒展放縱,體勢瘦勁,飄逸自然,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康有為在《論書絕句》說:“餐霞衝採絕人煙,古今譙可稱書仙?石門崖下遺摩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字形特點:

《石門頌》作為隸書中的精品,它與其它經典隸書在字形上都有相似之處,呈方匾之狀,中宮緊收,並不因為點畫的舒展而影響了它的這一字形特徵。在外形上,由於經典隸書的共同特點,它也是以中宮為中心,由點畫帶來了飄逸之氣,這是字形特徵所決定的。因此,學習《石門頌》時,這是一個必須要把握的主要特徵。近代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說:“其用筆如閒雲野鶴,飄飄欲仙,六朝疏秀,皆從此出”。道出了《石門頌》字形中看似散漫,卻不失緊收的藝術性特徵。

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當然,《石門頌》在字形的造型上還有很多“險絕”的地方,所謂險絕是指失去字形平正的對應點,它在書寫上製造了不平正的藝術性,這是相對於平正之外的一種字形表現方面,也是矛盾性的一種需要。前文所說,石縫的不平,也許給創作者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點畫及用筆特點:

隸書是承接篆書而來的,《石門頌》的點畫多以圓筆為主,它的線條很細,但線質很到位,這主要是用筆上的緣故,篆隸書法最大的用筆特點就是中鋒用筆,我們知道,中鋒用筆時,使筆尖像是扎進紙裡一樣,在毛筆向前運行的過程中,筆尖與兩邊的輔毫共同形成了書寫中的力感,線條也就很有質感了。

隸書的風骨怎麼來?這個筆法是關鍵,這麼去做,高手都羨慕

《石門頌》為什麼會是隸中草書之稱?其主要原因是對點畫的處理非常巧妙,同樣是一波三折,其它一些隸書作品則顯得有些死板,而《石門頌》則比較靈動,這是因為它在點畫,尤其是橫畫、撇畫和捺畫的處理上,很少有提按筆的動作,而是多以絞轉之筆來完成,如此以來,既保證了線質厚重的需要,也增加了靈動性。

創作中的基本方法

學書貴在應用。不管我們臨摹了多少古人的作品,但最終還是要有自己風格。在《石門頌》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它的筆法的運用,而不是字形。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些人會提出不同意見,原因是學誰不像誰,還能是學誰嗎?其實,當代書法考察的是學誰的筆法,而不是學誰的字形,如果顧及字形太多,就有照搬的嫌疑了。《石門頌》的創作筆法,就是中鋒用筆為主,絞轉為輔,少有提按,但最為關鍵的是在書寫中要把筆提起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