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古時候有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店鋪,我一直很想知道這些老闆、夥計和學徒之間有著什麼規矩?經營店鋪時需要遵守哪些商業上的“潛規則”?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代店堂裡面的那些規矩。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店裡面的“人員架構”

店堂裡面的“從業人員”有老闆、夥計和學徒。老闆就是掌管資金財產的。有一些大老闆不會直接參與經商業務,不過那種都屬於很大的店鋪,在傳統的社會中,大多數的老闆還是會親自上陣,有時候還充當夥計的身份。

夥計,是老闆請來的“業務人員”,有的商店還會尊稱他們為先生,或管賬或管銷售業務,有的還負責對外聯繫和採購,吃月俸的。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學徒主要還是一些青年人,他們可能小小年紀就被領進店裡學做生意,年輕沒經驗,地位很低。舊時候學徒進店還要找擔保人,要有人引薦,並且進門要舉行拜師儀式。最常見的就是帶著香燭、禮品還有一份禮錢,然後跟著介紹人一起,到老闆的家裡、店裡去拜師。

拜師也是有講究的,擺上八仙桌,披上桌幃,點上香燭。老闆坐在八仙桌上,徒弟跪在紅氈毯上向老闆叩三個響頭。然後老闆向徒弟叮囑一番,“要好好上班,不要開小差”、“尊老愛幼、奉公守法”...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介紹人再把禮錢交給老闆,一般情況下,老闆會把這份禮錢客客氣氣的還回去,不是因為老闆不愛財,而是因為收了錢就要擺酒席宴請介紹人、店裡的夥計和其他學徒。所以精明的老闆一般都是把禮錢還回去,這賠本的買賣可做不得。

學徒在店裡面學藝,一般以三年為期,三年內老闆只管飯,不發工錢。每個月發點剃頭洗澡的零花錢,少的可伶,到了年底再發個“小紅包”,就當是給學徒發了個“獎狀”,不過紅包的金額是隨著待在店裡的年齡滿滿增加的,這個時候可不是獎狀了,而是“年終獎”了。

學徒的“悲慘生活”

學徒進店以後就開始學手藝了嗎?想得美。剛開始的學徒基本就是個跑堂的,什麼雜活累活都是他的,除了店裡的事,甚至還要幫老闆做家務?!買個菜、跑個腿、洗洗碗、抱孩子、倒夜壺......就是個免費的“保姆”。

吃飯的時候,學徒必須是最後一個動筷的,卻又必須是第一個放下筷子的,中間還要隨時起來幫老闆和大先生們盛飯。所以當面學徒出身的人,吃飯必須賊快,手腳還要麻利。三年學徒期滿,轉為夥計,老闆才開始發給他工錢。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別看學徒這麼辛苦,但是依舊有被老闆辭退的可能,為啥?有的學徒就是想偷懶,不勤快,天生內心躁動,老闆一看這樣的人就想辭退。

按規矩,老闆若想要辭退學徒、夥計,得在約定俗成的幾個節日裡,通常是陰曆正月初四“接路頭”、端午、中秋和除夕夜,而平時是不允許辭退的。得知這個消息的我,真的是難以理解這種做法,明明這種節日是喜慶團圓的好日子,還非得這幾個日期辭退,估計學徒、夥計們當天也是寢食難安,祈禱自己不被辭退。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不過讓我覺得比較安慰的是,辭退的方式還是很委婉的。有時候老闆在祭祀五路財神時會逐個叫店裡夥計、學徒的名字,讓他們依次上前叩拜。如果有人沒有被叫到,那就表示他要捲鋪蓋走人了。

也有的老闆會在節日聚餐的時候端上一碗雞,或是一整條魚,老闆會故意把雞頭、魚頭對準某人,暗示辭退他。若是老闆把雞頭、魚頭對準自己,在場的人都會鬆一口氣,表示老闆不會辭退任何人。

店鋪各種各樣的禁忌

店堂裡面還有一些行為禁忌,誰要是違反了禁忌,俗信以為他就會遭受神靈的懲罰。比如:

店裡的門檻是不可以踩踏的;

進門跨門檻,先要把長衫衣角拎起來;

任何人不可以坐在門檻上,習俗以為這是對門神、財神的尊敬;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算盤不可以隨便撥弄,不可以反扣著,不可以把算盤坐在屁股下面;

賬簿不可以橫著放,不可以翻身放。

俗語:“賬簿翻身,生意勿興,算盤顛倒,勿進財寶”;

任何人不得敲擊賬桌面;

店鋪的各種用具,必須按一定的規矩擺放,不可以亂扔亂放。

俗語:“秤橫地,不吉利;腳踏秤,勿稱心”。

學徒掃地也是有講究的,只可以往裡面掃,不能朝外掃,習俗以為朝裡掃意味著招財進寶,朝外掃則是財富外流,十分忌諱;學徒挑水,水桶要滿,水缸要滿,俗語:“水滿財滿”。

這些禁忌其實許多包含著古老的巫術思想,現在大都不再延續,而有一種禁忌卻一直延續到現在,那就是語言禁忌。

比如,豬舌頭很好吃,只是這個“舌頭”和“蝕頭”(不吉利)諧音,所以大家就把豬舌頭說成“門槍”,至於為啥是門槍,咱也不敢問。現在很多商家往往會把“門槍”寫在他們的商品價格上。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還有一種語言習慣是出於人們求吉利的傳統文化心理。比如肉店賣豬頭會說成“賣利市(利潤)”燒豬頭說成“燒利市”。藥鋪在這方面也有這種求吉利的話語,而且講究更多,年初總要進一點胖大海和大蓮子這兩味藥材,寓意著“大發大利”;學徒進點,師傅總要他先學著撿萬金枝、金銀花、金斗這幾味藥材,你聽聽這名字都能聽出是啥想法...

古時店鋪規矩 | 學徒,就要當著跑腿命、操著保姆心、還沒錢賺

藥鋪夥計還會把一些藥材改名成吉利話,比如連翹改成“和合”,紅毛大戟改成“大吉”,貝母改成“元寶”,橘絡改成“福祿”等等,連給病家送藥都要說成“送補藥”,這樣病家聽著也舒心,吃著更安心了。

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們的一種傳統文化心理,發大財、平安健康,很真實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