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而在“兩彈一星”成功發射的背後,還有無數個隱姓埋名、貢獻生命的科研人。俞大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2006年9月,俞大光在西昌舉行的四川電子學會曙光分會學術年會主席臺上發言

俞大光,我國著名的理論電工和電子工程專家,是我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的奠基者,為發展我國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他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位名師,一直積極參與、關心和支持高校電工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工作;他的著作《電工基礎》開創了編寫具有中國特色電工教材的先例,培育了新中國的一代學子,為發展我國的電氣、電子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是俞大光一生堅守的品質。對於他來說,只有把握了科研工作裡絲絲入扣的細節,才能保證成果的嚴謹科學。

悠悠成長路

1921年1月22日,俞大光出生在遼寧省蓋平縣城(今蓋州市)門第之家。家族以“元善世昌,文明大啟,聲振家邦”排序,父輩為其取名“大光”,期許他能光耀門楣。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淪陷,俞父攜全家移居湖南長沙,俞大光在哥哥俞大猷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下,順利完成了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課程,進入湖南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在這裡,他打下了堅實的電學基礎。

1939年畢業時,正值家鄉湖南被戰火侵襲,為生活所迫,他到湖南煙溪第十一兵工廠當了一名辦事員。但是他仍求學心切,在幾經輾轉後報考武漢大學工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1940年,俞大光進入武漢大學學習,一年後進入電機系。學校的教學要求極其嚴格,他憑著之前打下的基礎和專心致志的學習,在大學畢業時獲得工學院四年總平均成績的最高分,享受到優先介紹工作的權利。

當時,電機系主任陳季丹教授、趙師梅老師,很想為學校留下這個優秀弟子,而俞大光思前想後,也覺得自己更願意做學術工作,選擇了留校任教。

20年教師生涯

從高中起,俞大光就十分敬佩那些講課出色的老師,當他走上講臺,他就有意識地模仿和借鑑這些老師的講課風度和板書風格,並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在武大任教期間,他承擔電機實驗課程,主講交流電機習題和電儀與測法課程,並承擔電磁測量實驗室的籌建任務。由於勤奮治學、教學有方,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他就首批晉升為講師。

1950年9月,他被武漢大學選送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進修,學習蘇聯的教學經驗。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俞大光主攻電工基礎課程。

他深厚的理論功底、刻苦鑽研的進取精神、業務技術上的獨到建樹被哈爾濱工業大學老師所看中,哈工大領導專程進京疏通,將他從武漢大學調入哈工大任教。

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1951年俞大光(右一)與俄語男教師合影

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建設人才,急需發展教育,俞大光認為要發展教育,必須解決教材問題。

於是他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廢寢忘食地伏案疾書,將自己積累起來的教學實踐經驗加以整理,先後編寫出版了《電工基礎》上、中、下三冊,成為我國50年代教學改革後的第一套完整的高等工業院校本科電工教材。

這套教材具有理論聯繫實際、講解清楚、易於教學等優點,頗受廣大高校師生好評。

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1957年,俞大光在哈工大時的標準照

在近20年的大學教育生涯中,俞大光總結出了一套“規章嚴格,功夫到家”的辦學經驗,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設人才,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由於他治學嚴謹,被學生封為“鐵將軍”。他幽默地說:“我很願意接受這頂桂冠,教而不嚴師之惰嘛,在教學工作中豈能喪失原則,誤人子弟?”

30年隱姓埋名

1962年,一紙調令改變了俞大光的人生軌跡。他服從組織安排,離開自己摯愛的教育事業,從東方“莫斯科”遠涉大西北荒漠,去探索新的科技奧秘。

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1962年在電工基礎實驗指導室試驗(前排左四為俞大光)

1963年,俞大光被任命為二機部九所設計部副主任兼十五研究室主任,研究核武器的引爆控制系統和無線電遙測系統。

展開研究工作需要無線電電子學、電化學、精密機械、航空儀表、高電壓工程等學科的知識儲備,但這都是他不瞭解的領域,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習。

當時掌握了這門技術的美國、蘇聯對外嚴格封鎖科研成果,無從學起的俞大光與其他科研人員一起,憑著深厚的電子理論、數學物理基礎和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以“摸著石頭過河”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夜以繼日地奮鬥在科研第一線。

1963年2月,他審定了首次核試驗引爆控制系統方案。8個月後的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引爆。“蘑菇雲”騰空,世界震驚。

七十年代,他投身於中國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參加了首次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試驗、多次導彈配型實驗和儲航試驗五年終檢,帶領同事成功完成觸地引信測試、潛地導彈引爆系統測試。

1983年,他被任命為某武器核戰鬥部總設計師,經過五年的努力,該型號戰略武器終於在1988年7月成功定型。

謙謙君子風

俞大光始終都認為,細節決定成敗,而他也以自己誠實謙遜的君子之風,認真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在主持研討第一枚氫彈核試驗投放方案時,即使理論彈道數據已經千錘百煉,他還是要求用數個實地彈道飛行數據驗證;他堅持工作人員不僅要知道彈上程序、彈道測量、遙測方案、氣象資料的明確要求,甚至連氫彈降落傘的電爆管個數也要了如指掌。在審閱即將發表在院刊上的文章時,雖是“例行”流程,他還是一一核對繁冗的分量表達式,有一次,他還指出了一個符號“j”的遺漏問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件小事。

1965年,他與同事進行核彈“震動實驗”,受試彈安裝在震動臺上後,試電筆忽然顯示彈殼帶電,這將會有引爆彈上幾百公斤炸藥的危險。俞大光不慌不忙帶領同事做了“地毯式”搜查後,最終發現是實驗人員的鞋底與地面橡皮墊摩擦產生了靜電。

1966年,中國核彈武器化的“空投”試驗中,轟炸機掛彈後,飛行員忽然發現彈上遙測發射機不能斷電。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將會導致彈上電源耗光、遙測無法完成、空投實驗失敗,在此緊要關頭,俞大光從容登機,在駕駛艙的操作檯上進行了簡單的操作,彈上遙測發射機就正常斷電關機,空投順利進行。原來,是彈上電源與機上電源操作流程不同,而轟炸機飛行員不瞭解這個流程,因此才引起一陣小慌亂。

中國第一代核彈引爆控制系統奠基者俞大光:小處不可隨便,細節決定成敗

1984年4月16日,俞大光與同事在峨眉山金頂合影(左起彭定之、俞大光、翟春田、祝國樑)

生活上,俞大光帶隊住在導彈區附近的宿舍時,為了讓其他同事充分休息,他一定會選擇對著樓梯的房間;到氣候惡劣、條件艱苦的地方出差,他一定和年輕人一起坐敞篷卡車。

即便後來已是七十高齡,已是院士身份,他還是堅持這個習慣,因此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卡車院長”。他從不為私事用公車,外出開會、辦事,也儘量搭乘班車;國家自1981年發行公債以來,他每年都自願認購一千元,將自己的積蓄,用於支持國家建設。

2017年4月12日,97歲的俞大光逝世,離開人間。他的學生為他寫下一闋《滿江紅》:

一代良師,春風度、華中塞北。循路場、行文三卷,邃深精密。理論求真聯實際,功夫到位嚴規格。鐵將軍、矩薙護宮牆,長相憶。冬雲壓,寒流急;紛落葉,飛鳴鏑。大任由茲降,從戎投筆。點火九天驚火帝,迴風四海誅風伯。喜晚霞、留照最高花,叢中立。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俞大光院士採集小組口述訪談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核彈引爆”的奠基人——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大光》,胡幹達,《今日科苑》

3.《俞大光院士:親手締造核彈引爆系統》,劉文嘉 ,《光明日報》

4.《俞大光:我在樂山生活的回憶》,武漢大學報

5.《俞大光:丹心育桃李,奮發鑄驚雷》,嶽凌 ,《軍工文化》

6.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