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北京景山公园,明清时称为煤山,这里曾是北京城海拔最高的地方。景山公园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曾在这里一棵老歪脖子树上自缢,留下了“君子死社稷”的悲壮一幕。崇祯皇帝死得很悲壮,引起了后人对他的深深同情。

19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300周年忌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报纸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当蒋介石看后很不高兴,毛主席却连说:“好文章,好文章!”在给郭沫若的亲笔信中,毛主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毛主席看了几遍后,于4月22日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再次提到《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这是一篇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章,内容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堪称一篇雄文。蒋介石对这篇文章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民党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而郭沫若明显在针对他们。比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就很不客气地说,“(郭沫若)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可能脱离现实。那么郭沫若本人是基于何种考虑写这篇文章的呢?郭沫若说:“我以偶然的机会得以读到清初的禁书《剿闯小史》的古抄本。明末农民运动的史实以莫大的力量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郭沫若对明末这段历史研究颇深,尤其对张献忠、李自成的了解非常深刻。但是,这些研究这些史料起初是为了写剧本。郭沫若没有说错,《甲申三百年祭》确实有很强的历史剧风格。《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后,在八路军根据地形成了广泛的讨论。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在《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处,郭沫若写道:“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对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

参考资料:《甲申三百年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