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微論」“變臉”


「杏壇微論」“變臉”


教師會是目前學校傳達上級部門要求,部署學校自身工作等內容的主要陣地,由於在會上一般要穿插安排一些教育教學上的法律法規、制度規章等學習內容,所以我們一般將這樣的教師會俗稱為“政治學習”,一般學校一星期要舉行一次,正常都約定俗成在每週的星期一。這一模式在我工作之前是不是這樣不得而知,但至少從我走進學校開始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依然這樣,延續了這麼多年的傳統方式,已經讓我們都習慣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讓我們覺得“教師會”就是這樣開的,過去這樣,現在這樣,毋庸置疑,將來應該還是這樣,我們已經對它失去了想法——也不管這樣的模式大家是不是喜歡,也不論這樣的模式實際效果究竟如何。


「杏壇微論」“變臉”


我們現在姑且不去談這會時間的長與短,先來說說這會的形式吧。一般情況下是校長在上面講,教師在下面聽。我們現在也姑且不去評論——上面講的講得怎麼樣,下面聽的聽得怎麼樣,就談談這會的效果吧。恐怕很多時候老師們是“逆來順受”——高興聽就聽聽,不高興聽就幹別的,甚至在下面開小會。我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樣的會要不要改改,要不要變變?說實話最近我是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了,而且決定要給這樣的教師會“變臉”。


「杏壇微論」“變臉”


過去在談經濟建設時,經常講的一個詞是“窮則思變”,我想我們搞教育的能不能用上我杜撰的一個詞“差則思變”,這裡的“差”特指效果——效果差。我們學校的任何一樣教育教學活動,只要是效果不佳的,即低效的,高耗的,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變”,讓它變得有效果,沒效果的事堅決不做,做了等於沒做,還會滋生許多“次生災害”。


「杏壇微論」“變臉”


既然是教師會,那會議必須圍繞“教師”來,我們不談讓教師來主宰會議(其實應該有教師的聲音),最起碼我們的內容要是教師喜聞樂見的。教師們喜歡聽什麼?我們都是從老師走過來的,我們知道,至少老師不喜歡聽高高在上的東西,遙不可及的東西,雲裡霧裡的東西,老師恐怕喜歡聽自己身邊的事情,喜歡聽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喜歡聽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事……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教師會要變得讓教師要聽,至於說要讓教師喜歡聽,愛聽,那是更高標準與要求了。


「杏壇微論」“變臉”


既然是教師會,那會議必須圍繞“會”字來,“會”字怎麼寫?“人”與“雲”組成了“會”。什麼人說?我們不談讓教師來說(其實應該聽聽教師的聲音),至少我們不能臺上坐的一個一個講,甚至圍繞相同的事情一遍一遍重複講。什麼人說什麼?要安排好,計劃好;什麼事關鍵在哪?要講得清,易操作;什麼時間講什麼?要統籌好,策劃好……一句話,圍繞教育教學,讓教師聽得進,做得出。這樣的要求也許並不算太高!


總之,面對教師會的現狀,我們要變,我們要給教師會“變臉”,變臉過程中,也許會有陣痛,也許會有波折,也許會有不適,也許會有曲折……很多的意想不到,但我們的宗旨是提高會議效能——縮短會議時間,精簡會議議程,最終讓會議變成教師要聽,樂聽,到愛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