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談藝: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


汪曾祺談藝: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


散文化小說的作用是滋潤

顧建平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我大多很熟悉,讀來如晤老友,但我與汪先生僅有珍貴的一面之緣。一九九六年底全國作代會期間,我在京西賓館組稿,望見迎面走來一位弓背黑麵老者,我初始以為是數年前一起開過“泥土文學叢書”會議的浩然先生,後經介紹才知道是聞名已久的汪曾祺先生。隔年初夏,就聽到汪先生遽然逝世的消息。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學自覺的寫作者,他對自己的文學氣質,對自己散文、小說作品的風格特點,都有明確的判斷、定位。他了解具有其他氣質的作家,讚賞其他風格作品的優長,不排斥異己,同時基於對自己的深度瞭解,揚長避短,堅持走自己的文學之路。


臺灣作家施叔青女士與汪曾祺先生的對話,是理解汪曾祺個人經歷、文學履歷及其作品的關鍵鎖鑰。求學西南聯大,當右派以後在張家口種馬鈴薯,“文革”期間江青的賞識以及樣板戲創作,對話錄中都具體談及。《受戒》裡讀者費解存疑的文化背景,對話錄中也有詳細的解釋。關於評論界褒貶不一的“小說散文化”,汪先生以自己的文學觀做出了詮釋,並強調:“散文化小說是抒情詩,不是史詩,它的美是陰柔之美、喜劇之美,作用是滋潤,不是治療。”語言是汪先生最看重的小說元素:“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在與施叔青的對談中,汪先生進一步闡明瞭這一觀點。


對於廣大讀者,對於年輕的寫作者,汪先生談文論藝的閒散文字,都極具啟發,都是很好的閱讀指導和寫作指南,其價值不亞於汪先生的經典小說,兩者互為表裡,互相印證。


我在二十年前的一篇短文《講故事的人》中,有一段談及汪先生:


汪曾祺是當代中國的小說名家,更是一位散文大家。豐富的學識,深湛的藝術素養,散淡的性格,使他的散文隨筆深得中國文學的精髓,成為文人隨筆的典範。新時期文學之初,汪曾祺的小說因為這種鮮明的個人風格而深受讀者喜愛。他這一時期的名作,如《受戒》、《大淖記事》等,除了文筆簡淨、富於韻味,新穎的故事和巧妙的敘事方法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汪先生曾有一句夫子自道:“我的氣質,大概是一個通俗抒情詩人,我永遠只是一個小品作家。”(《晚翠文談·自序》)雖有自謙成分,但也的確概括了他的文學氣質。在小說創作中,這種個人氣質發揮適當,便能獨樹一幟、別具一格。


隔了二十餘年,又增添了同樣長時間的文學編輯工齡,現在回頭來看這段文字,我的觀點基本沒有改變。這本集子裡收的九篇小說,是汪先生短篇小說中最有故事性的一部分。汪老講故事,用王安憶的話說,“他則把最複雜的事物寫得明白如話。他是洞察秋毫便裝了糊塗,風雲激盪過後回覆了平靜,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斯人也而有斯文。


顧建平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汪曾祺談藝: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


顧建平是《汪曾祺別集》之《受戒集》《揉麵集》的編者,《散文化小說的作用是滋潤》一文附於《受戒集》書末。


最汪曾祺的汪曾祺小說集!精選讀者最為熟知的9部小說名篇,詩性文字,水樣文章,汪曾祺一生集大成之作!


本書所收9篇小說,是最為讀者所知的名篇,均以故鄉高郵為題材,篇幅也相對較長。


1987年,臺灣作家施叔青採訪汪曾祺,對作者的經歷、《受戒》等名篇的寫作背景等都進行了深入探討。這篇訪談曾在多處發表,本書選取其中更豐富完整的文本收入。


1980年代中期,汪曾祺寫給親友的書信中,與本書內容、背景有關的,也揀擇了部分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書信包括學者楊早蒐集整理的幾封汪曾祺致表弟楊汝絅的書信,是2019年人民文學新版全集出版之後的新發現,豐富了對汪曾祺創作背景的認識,也是可誦的妙文。這是首次披露的新材料。


作 者 簡 介


汪曾祺談藝: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


顧建平,《汪曾祺別集》之《受戒集》《揉麵集》編者。

曾用筆名北平、沙洲。江蘇張家港人。曾任《十月》雜誌編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現任中國作協《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曾策劃出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受戒》《邂逅》《彩雲聚散》等汪曾祺作品集。


今 日 薦 書


汪曾祺談藝: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

《汪曾祺別集》(全20卷,小說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